■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南華鎮中心小學 羅玉紅
寫作文,首先要擬一個好的題目,好的作文題目就像一面旗幟在風中高高飄揚,引起大家的觀望;好的作文能夠彰顯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夠顯示作者的寫作風格性格特點,同時也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舉例來說,“陽春三月,百花盛開,鳥語花香,當第一場春雨降落大地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人們一定會興奮不已”。那么你怎樣擬一個題目,才能表達此時此刻的情感呢!教師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春天來了,草木萌發,大地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首先出土的是小草嫩芽,在這一片綠蔭當中,突然看見了一朵盛開的紅花,這朵盛開的紅花象征著熱烈的情感,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著積極健康的人生。那么隨即擬好一個題目,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此時此刻的感受,這樣寫出的作文一定是真情實感的。這樣培養學生擬題,既能讓學生寫出實實在在的內容,也能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克服了學生為抒情而抒情的弊病。
很多時候教師給學生講作文的時候,強調要有一個好的開頭。好的開頭能把學生的寫作激情調動起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寫作當中來,好的作文開頭也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在實際作文教學當中發現,很多學生開頭寫了幾句話,就寫不下去了,這是因為開頭沒有寫好,學生把寫作思維帶偏了,學生想不出更好、更多的寫作內容來。經常聽到有些教師說,作文如果開好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文章沒寫好,寫不下去往往就是因為開頭的這一步沒有走好,導致后面的作文內容前言不達后語,顛三倒四,不知所云。《桃花水》這篇課文,語言非常精美,充滿詩情畫意,表達出作者對春水漾漾的濃厚情感。寫作手法上也非常獨特,寫了冰山上的春水,由小及大,最后匯聚成泱泱流水;寫了小溪里的春水,匆匆涌動的樣子,以及大河大江里的春水,奔騰翻滾的景象。作者對桃花盛開時節的春天的水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把春水寫得非常形象生動,富有生命力,具有真情實感。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模仿好的課文片段,進行寫作訓練。經過一番引導,學生終于寫出了自己的作文:出門一看,哇!好大的雨呀!楊樹上,房屋上,田野里……都披上了霧蒙蒙的白沙。冷嗎?不!春姑娘的懷抱里是有溫度的。學生的這段仿寫句,首先寫出了對春雨的驚嘆贊賞,然后把視線向四周擴散開來,從近處的房屋到遠處的樹木田野,由近到遠,引導讀者慢慢欣賞春天的魅力。大地上的萬物都披上了白紗,呈現出一種朦朦朧朧的美。用一個擬人句,把雨中的大地寫得詩情畫意,非常有人情味兒,突然問了一句:冷嗎?這一個“冷”字,反襯出春天的溫暖,表達出春雨在作者心中的感受,雖然皮膚上感覺有點冷,但是內心卻是欣喜火熱的。作者突然的一個問句,把思路直接引到作文的主題上來:雨地里是有溫度的。這樣的開頭富有詩情畫意,而且文字簡練,直奔主題。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園子里面的春色是什么樣的,作者無法看到,然而從伸出墻頭的一枝紅杏就可以領略整個春天的美景了。好的文章開頭就好像紅杏出墻,讓人感覺到后面的文字一定會更加精彩,給人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評價作文的一個標準就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如果作文沒有詳細描寫,就不會有寫作的重點,所以,對于寫作內容的重點部分一定要進行詳細的描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犯沒有細節描寫的毛病,學生對所選取的事例只是泛泛而談。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學生閱讀量比較少,寫作技巧掌握得比較少,這樣就導致他們的作文沒有細節描寫。所以,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的作文訓練,強調作文的細節描寫,達到重點突出的標準。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里面有一篇課文寫得非常有特點,它就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冬天來了,當第一場雪降臨大地的時候,人們的心情往往是激動的,驚喜的,心里邊是暖融融的”。那么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寫一篇描寫雪景的作文。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后,有一個學生這樣寫:
快看!一只紅公雞抖抖油亮的羽毛,噔噔跑了起來,這是在干什么呀!呵!原來在畫竹葉呢!那小花狗畫什么呢!它呀,在畫梅花呢!小馬駒看見了,憤憤不平起來,揚蹄畫了一串月牙。這時,門吱呀一聲開了,一捋白胡子顫巍巍地探出來。清晨的陽光格外靚麗,空氣比過濾過的還純凈。
首先學生活用課文當中的句子,寫出了小雞、小鴨、小馬駒三種動物在雪地上畫出的圖案,給人一種親切的心理感受。在化用課文原意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位白胡子的老爺爺,使雪景圖更加貼近生活了,更富有人間氣息了。緊接著寫了清晨的陽光,清新的空氣,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前面寫的是動景圖,后面寫的是靜景圖,這一動一靜的配合描寫,眼前展示了一幅富有生命力的雪景圖。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間隙,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適當地滲透閑暇教育,這樣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文化知識水平。
思想教育在教育教學當中占據重要位置,在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有效地滲透思想方面的閑暇教育,能培養學生做了一個大寫的人。因此,在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的教學當中,教師適可以當地滲透閑暇教育,讓學生走出校門,走訪名勝古跡,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在愛國教育中,節假日期間,讓學生參加或者參觀一些社會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閑暇教育,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有德有才,謂之圣人或者君子。我國在現行教育制度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第一條原則。一個人不管有才無才,必須品德高尚,立得直、站得正,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先要教學生如何做人,爾后再教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光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事,也不僅僅是班主任的事,而是全體教師的事,全體教師都要肩負起學生的思想教育,群策群力,培養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語文教學中,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名言,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民族英雄文天祥視死如歸的精神,更表達了他對國家無比忠誠的品質,地位、金錢始終動搖不了他對國家民族的無比忠誠。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許許多多的名人志士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振興,譜寫了一曲曲氣吞山河的愛國故事。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抗日英雄張自忠等,這些人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代表了億萬中國人民最最高的精神品質。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穿插講解這些人的高尚品質,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余閱讀瀏覽這些英雄人物更多的文字材料或者是影視材料,學習他們“茍利國家生死以”的精神品質,從而拋棄小我,樹立大我的愛國情懷。
總之,寫好一篇作文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上面提到的主題、開頭、細節等僅僅是冰山一角,要想真正窺到作文的廬山真面目,學生還需要在大量的寫作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寫作水平,提升綜合能力,從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中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