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港娜,周 英
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510182
創新能力是指創造新穎、適用的物品的能力[1]。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2011年護理學科被確定為一級學科,學科建設與發展需要大批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級護理人才。護生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護理學科未來的發展和進步,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護理教育的重點。本研究對護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影響因素和培養策略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借鑒。
1.1 護生創新能力測評 創新能力的測評工具很多[2-3],具有代表性的測評工具有托蘭斯創新能力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4]和威廉斯創造力傾向量表(Williams Creativity Scale,WCS)[4-5],但其目標人群缺乏針對性。由于缺乏統一的調查工具,現有的研究難以進行橫向比較,有待進一步探索與研制適用于護生的測評工具。目前,我國學者多采用自制問卷測量護生的創新能力,缺乏對問卷信效度的評價,導致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有待考究。杜少英等[6]采用個人創新行為量表對130名大學3年級護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護生個人創新能力得分為(52.15 ±7.81 )分,處于中等水平。李晶晶等[7]采用創新能力評估量表(Innovation Creativity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ICEA)對154名大學1~3年級護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護生創新能力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培養想法得分較高,打破固定思維得分較低。李樂樂等[8]采用自制問卷對341名大學四年級護生進行調查,發現僅有13.1 %的護生對自身創新能力滿意。王愛紅等[9]采用創新能力水平自我測試問卷對248名1年級~4年級護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護生創新能力得分為(63.04 ±10.9 )分,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上結果提示,護理院校應進一步完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
1.2 護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即創新實踐能力,包括問題發現能力、文獻查閱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數據資料處理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是護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10]。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11]是研究者常用的測評工具,多項研究顯示,護生科研能力水平整體偏低[12-15]。目前,面向護生的科研培訓存在重灌輸、輕實踐、未結合臨床實際、缺乏系統性等問題,部分課程(如醫學統計學)不具有針對性,教學內容與護理的關聯性不高。不同院校、不同年級的護生,科研能力得分不同,對科研的需求也不同。董娟等[16]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實習護生的科研能力及培訓需求,結果顯示,實習護生對資料分析的培訓需求較高。朱玉芳等[17]采用自制問卷對172名2~3年級護生護理科研需求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高年級護生對選題、課題申報和資料分析的培訓需求較高,低年級護生更需要科研基礎知識培訓;參與他人科研活動是護生參與科研的理想形式。提示護理院校要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豐富科研教學內容,以提高護生的科研能力。
1.3 護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有研究表明,實習護生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18]。問題解決能力是指護生對明確存在的問題和待解決的目標,選擇并執行解決策略等方面的能力[19]。問題解決能力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C-SPSI)[20]是常用測評工具,黃海霞等采用C-SPSI分別對實習護生、大學2年級護生和1年級~4年級護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護生問題解決能力不強[21-23]。護生在遇到問題時,通常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地解決問題,但是在解決問題時,表現為沖動、粗心和缺乏策略,難以系統地解決問題,尤其是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得比較消極和被動。因此,護理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培養護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提高護生解決問題的技能。
2.1 社會人口學因素 ①性別:有研究發現,男生的科研能力高于女生,尤其是問題發現能力[14],這可能與思維方式不同有關[24]。也有調查顯示,性別與科研能力得分無關[15]。還有研究顯示,性別與創新能力之間無相關性[7]。因此,性別與創新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②年級:有研究表明,隨著年級增長,護生的創新能力有增高趨勢,但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9],這與李晶晶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與部分護理院校建立了系統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注重創新能力的早期培養,激發了低年級護生的創新熱情有關。但有研究顯示,年級與護生科研能力呈正相關[25],這可能是高年級護生知識和實踐經歷更豐富,更容易發現并解決問題。③高考第一志愿:高考第一志愿為護理學專業的護生,其創新能力優于非第一志愿者,可能與其專業認同感更高有關。
2.2 護生自身因素 ①人格特征:Patterson等[26]調查顯示,人格特征與創新能力具有相關性。相對于謹慎負責、循規蹈矩的學生,富有想象力和求知欲的學生創新能力更強。因此,護理教師應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護生的個性化發展。②積極情緒:Chan[27]的定性研究結果顯示,積極情緒是創新能力的要素之一,可能因為積極情緒能夠增強護生的創新意愿,促進創新實踐,但是該結論缺乏量性數據支撐,有待進一步檢驗。③學習主動性:有研究發現,護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積極主動性密切相關[9],這可能是因為學習積極主動性強的護生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參與創新活動。④對護理專業的態度:調查顯示,護生對護理專業的態度與其科研水平呈正相關[15]。計劃行為理論表明,態度是行為意向的主要決定因素,行為意向對行為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28]。因此,護理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專業認知教育,通過樹立專業典范,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感。⑤英語水平:Zhao等[29]調查顯示,雙語學習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可能因為護生從不同的文化中汲取了新想法,并用以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有學者發現,外文文獻閱讀障礙是護生參與科研活動的主要障礙因素[14]。⑥提示護理院校可開展雙語教學,提高護生的英語水平。信息獲取行為:信息獲取行為是指出于某種目的而進行的信息查詢、利用、評價等行為。Zhong等[30]發現,信息獲取行為與護生創新行為呈正相關。提示護理院校應注重培養護生的信息素養。
2.3 外界客觀因素 ①教學方法:系統評價發現,多樣性學習、自主學習、在自信中學習和小組學習是培養護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31]。Zhou等[32]對我國262名護理教師的調查顯示,護理教師主要通過講課來教授理論課,通過示范來教授技能課。因此,教師應以護生為中心,改變教學策略。②評價體系: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3],但是目前關于護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有待進一步探索。③支持體系:由于師資力量、教學場所及設備等條件的限制,教學改革和推廣進程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4]。有研究顯示,校內創新基金增加有利于產生更多的學術成果和學術交流機會,促進醫學教育的創新。提示學校要重視護理教育,加大對護理教育的投入。④實踐平臺:科研是培養護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有研究表明,參加科研活動有助于提高護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7,15],提示護理教育工作者應為護生創造更多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
3.1 建立系統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注重創新能力的早期培養,建立系統的培養體系。劉文非等[13]研究表明,將科研能力培養列入實習計劃,有利于提高實習護生的科研能力,但培養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因為實習護生的基礎薄弱,參與臨床科研的時間有限。漸進式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護生的創新能力。川北醫學院實施“早期-團隊-導師制”為低年級護生提供早期接觸臨床和科研的機會,有效提升了護生的科研能力[35]。海南醫學院在導師制的支撐下采用護生創新能力的階梯式培養模式,形成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培訓模式,取得了豐富的創新成果[36]。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了“三階段科研培養體系”,通過開設“解決問題,促進健康”項目(PSBH),提供對外交流平臺,優化科研課程,開展科研訓練,形成多階段、多層次、多途徑的培養模式,高質量創新成果數量逐年增加[37]。
3.2 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3.2.1 創客教育 創客教育是以科學技術為支撐,融合了體驗教育、創新教育、項目學習、DIY(do it yourself)等教學理念的學習模式,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創造與學習一體化[38]。目前,國內外已有百余所學校開展了創客教育,但多應用于理工類專業,醫藥衛生專業的應用較少,護理專業應用更少。有學者對護理教師進行深入訪談,結果表明,護理專業教師對創客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認為面向護生開展創客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應以項目為中心開展創客教育[34]。黃迪等[39]構建了護理學創客教育2.0 雙螺旋教育模型,并運用于“3D打印+護理”課程中。該模型以完成項目為任務驅動,通過五步教學方法,將護理專業教育同創客教育聯系,提升了護生的創新能力。
3.2.2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起源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醫學院,它以小組形式,通過問題分析、自學、討論、總結的程序組織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40]。PBL強調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通過臨床實際問題引發護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引導護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調動護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PBL已經受到各大高等醫學院校的重視,被應用于各個學科,已成為國際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孔令敏等[41]將PBL應用于細胞生物學教學,提高了護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BL不僅在基礎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臨床實踐教學中也有很好的效果。李宏等[42]在內科學臨床見習教學中運用PBL,提高了護生的病歷分析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等,教學效果顯著。廖威等[43]在感染科臨床實習教學中運用PBL,提高了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在急診實習教學中運用PBL有利于培養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護理教學質量[44-45]。以上研究多將教學評價作為檢測創新能力的指標,而未采用量表等客觀評價工具,后續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2.3 基于挑戰的學習(Challenge Based Learning,CBL) 蘋果公司教育團隊于2008年提出了CBL,指在同學和老師的協作下,學生加深對學科的了解,識別和解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現實問題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要求學生進行反思,并與他人分享其成果[46]。CBL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適當的爭議,鼓勵學生調動身邊資源,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CBL與PBL的不同點在于,CBL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全新的學與教相結合的方法,它將科學技術、團隊合作、自主學習、同伴學習、現實問題解決和反思性學習融合,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目前,CBL已有較多的實踐,但很少有研究監測其在護理教育中的效果。2015年Yang等[47]將CBL應用于廣州醫科大學護理本科生教學中,結果顯示,CBL有利于新的想法的產生,提高了護生的創新能力。
3.3 搭建多元化的創新實踐平臺 現階段,護生知識運用能力較為欠缺,難以創造性地解決臨床護理問題。因此,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創新實踐平臺。張潔等[48]通過設立護生創新計劃項目專項基金,實施創新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的雙導師制,開展臨床專項調研、創新計劃項目等活動,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為護生提供了全方位、多途徑的創新實踐平臺,結果表明,院校聯合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創新能力,但創新能力只是該研究的結局指標之一。邵鴦鳳等[49]通過成立科研興趣小組和專業社團,建立創新實踐基地,實施導師制等多樣化的課外活動,豐富了護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取得了豐富的科研創新成果。石鎂虹等[50]通過開展以改良創新護理器械為主旨的品管圈活動,提高實習護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護理創新教育開辟了新途徑。品管圈課題項目小,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展,但是參與面不廣,只能覆蓋部分實習護生。
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其綜合能力,推動護理事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護生創新能力培養受到重視,達到中等水平。但國內關于創新能力的現狀調查還不成熟,樣本量較小,且采用的測評工具信效度不高,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有關護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和干預措施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是創新能力與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和作用機制不明確,多數研究未充分考慮課程內容、干預時間等因素對結局的影響,且鮮有研究報道創新能力培養的長期效果。同時各項研究均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進行對比,缺少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缺少單一教學和聯合教學的效果比較。因此,有待進一步探索培養護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