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小紅花幼兒園 王 彥
什么是幼兒園適宜性生成課程?這是一個合成概念,由幼兒園、適宜性、生成課程三個詞構成。因此,要充分理解幼兒園適宜性生成課程的內涵,就必須明晰幼兒園、適宜性和課程這三個概念。1987 年美國幼教協會提出了“發展適宜性”的概念,制定了“發展適宜性實踐”的立場說明,還提出了發展適宜性包括年齡適宜性和個體適宜性。幼兒園生成課程的適宜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適宜幼兒的年齡和個體,一是適宜幼兒群體和活動即游戲,我們還認為生成課程也要有文化的適宜性。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課程游戲化“六大支架”中也提到,“從幼兒的經驗出發,預設課程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體現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即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幼兒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幼兒園的生成課程必須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
教師的理論水平、教育觀念,領會生成課程的內涵和精神尤為重要。我們要把學習看成一項常規工作,建立學習機制,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采用個體自主學習、團隊共同學習的方式,使教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個人精讀、園內共讀、專家伴讀,更好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教育觀念;外出觀摩、跟崗學習、講座培訓、學后分享等,將新理念輻射給全園教師。學校應用《指南》《綱要》和課程游戲化的精神影響教師的觀念,推動全園教師成長的步伐,努力建設學習性教師團隊。
1.樹立觀察意識,掌握觀察方法。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作為教師,要通過觀察認識幼兒、分析評價幼兒,必須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幼兒實際發生的行為及其情境,這樣才能在點滴中發現生成課程的契機。我們督促教師學《指南》、將《指南》制作成口袋書、開展《指南》知識競賽,將《指南》當作理解幼兒的圣經,讓教師借助《指南》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為,讓教師感受其變化和發展,讓教育策略更為有效,也讓生成的課程有效促進幼兒的成長,更加適宜幼兒。
2.減輕教師負擔,將時間用于觀察。自開展課程游戲化項目以來,隨著我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師手寫教案時的繁重負擔。為了改變教師為完成任務而抄寫教案的現狀,我園在全縣范圍內首次采用了電子備課的方式,由各年級組對集體活動教案進行審議,研究出集體活動建議案,由各教師針對本班情況對建議案進行調整,以此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觀察,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完善幼兒的生成課程。
3.勤于反思總結,尋求課程契機。定期組織教師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觀察案例,使教師在講述和傾聽的過程中,與其他教師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反思案例中的關注點,對照《指南》,判斷事件的教育價值,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當教師難以在瞬間進行價值判斷或無法明確下一步活動的思路或框架時,可以先讓幼兒就此事充分發表看法,滿足幼兒主動參與的愿望,逐步尋找到課程的契機。
1.堅持理論引領,注重觀念更新。生成課程的審議作為教師交流與表達觀念的重要形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有據。對生成課程理論的學習和對實踐的總結是必須的,同時也是教師參與課程審議必要的條件和基礎。在開展課程審議的時候,我們要多去思考幼兒可以“學什么”“如何學”“何時學”,這對于幫助教師明晰生成課程的設計與組織生成課程實施提供了基本的依據,讓教育不單單只是一個活動,同時也擁有了思想。
2.直面教育實踐,培育課程意識。生成課程離不開實踐,而是與實踐相伴相生。敏感地發現課程價值;合理地把握課程目標,開展適宜的教育內容;采取豐富、多樣的途徑和方法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評價,這些都是筆者幼兒園在進行課程審議時必須關注的要素。課程的把握建立在專業的教師素質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借助理論來策劃,在實施課程時有意識地運用理論來指導,審議課程時更要借助理論來審視,將教師的日常保教實踐工作賦予研究的價值,推動大家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3.找準班本基點,推進課程生成。班級生活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基地。該園的生成課程是以班級為基點,在班級中動態地孕育和生長。課程以幼兒為中心,同時幼兒園也要重視配班教師、保育員、幼兒乃至家長的參與,讓課程與幼兒、幼兒園、家庭、社會互通,依據《指南》及幼兒具體情況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設計并實施活動方案,構建“心動”的課程,不斷反思和積累。
該園的生成課程初步嘗試了將活動的生成點與幼兒的興趣、發展的價值緊密相連,以班級為基本單位,以幼兒的內在需要為動力,支持課程的“計劃不及變化快”,鼓勵教師靈活地調整的一個動態的幼兒學習過程,研究生成課程的適宜性,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指南》精神的指導下,尊重幼兒的經驗,跟隨幼兒的腳步。希望此項研究的進行,能夠幫助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和縣域將生成課程的建設向著適宜的方向發展,摒棄不符合本地區的課程模式,將課程真正轉化為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將死板的“教科書”式課程向開發有價值的、適宜的課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