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教師發展中心 付慧娟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思想給筆者很大的啟發。通過課堂教學多次實踐,筆者認為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要多挖掘其內涵,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師在傳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在提高生活實踐能力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課堂上學生用得最多的就是聽,其次才是唱。《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音樂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希望在的教學影響下,學生能對生活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并對未來產生美好的向往與追求。
教師可以通過活動設計,調動學生身體各個器官,迎合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現的特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之前,筆者讓學生邊聽邊回想生活中的景象,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記憶。隨后選擇播放谷建芬的作品《媽媽的吻》,給學生營造一種溫馨又甜蜜的課堂氣氛。緊接著筆者再進行生日調查。如“老師想先做個小調查,我們班有多少同學記得媽媽的生日?誰能說說在生活中媽媽是怎樣關心你、怎樣愛護你的呢?為什么所有的媽媽都愿意為我們付出那么多?”此時筆者鼓勵學生“說心里話”,怎么想就怎么說,因為這樣才能表達出學生的真實情感。學生當時的發言可積極了,有“每天給我們做健康又好吃的飯菜”“輔導我們寫作業”“生病的時候,媽媽寸步不離地守在我的身邊”……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媽媽對他們的愛。
對相似樂段進行對比聽唱的學習,感受不同語調下的情感。在學唱歌曲第一、第三樂段時,筆者提醒學生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首尾呼應,并引導學生說出重復與對比的創作手法。課中引導學生將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歌譜做比較,找出異同,并設懸念:作曲家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變化?因為第一段節奏緊湊,以活潑、歡快的感覺歌唱出可愛、可親的媽媽;第三段深情、感恩,用了更舒展、更深情的聲音贊美媽媽。隨后筆者將第三段的最后一句進行藝術處理,讓學生聽一聽,想一想唱這一樂句時的力度跟之前有什么不同。因為平時對學生進行了力度對比訓練,所以他們很容易說出了“漸弱”。隨即,師生一起有感情地唱出對媽媽說不完、道不盡的愛。
用心體會母愛,巧學歌曲第二樂段。“媽媽都是怎么愛我們的呢,讓我們一起在歌詞中尋找。”提示學生注意附點節奏和跨小節切分節奏的演唱,并結合歌詞討論這里的跨小節切分節奏塑造的母親形象。歌曲學會之后,學生根據插圖主動加入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聲勢伴奏,使歌曲的內容更豐富,歌聲更動聽,課堂氣氛也隨之推向了高潮。
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會利用歌曲本身富有的特點去創造模擬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體會音樂語言。在《田野在召喚》一課中,課前播放歌曲《郊游》伴奏作為背景音樂,并跟學生一起邊唱邊動,這樣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使課堂活了起來。剛開始學唱新歌時,筆者引導學生輕聲地用“啦”跟在音樂后面完整地哼唱。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靈活使用貼切而多變的語言評價學生,更好地激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在唱歌詞的過程中,筆者一改傳統的一句帶一句模式,采用了讓學生選出最喜歡的是哪一樂句先行教唱并在演唱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難點樂句。如:剛才有的同學在“出發到遠方”唱得很抒情,你們聽聽看如果老師這樣演唱,哪一種方式更能表現出歌曲中小朋友們出發時激動不已的心情呢?此時筆者使用了比較法,把這幾個字分別演唱出連貫和斷開兩種形式供學生選擇。學生很容易就能聽出來,第二種更能表現出歌曲中小朋友們出發時激動不已的心情。對于歌曲中出現的“梯里通巴”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而非直接告訴他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引導學生注意演唱歌曲時的力度和情緒。如:請學生仔細瞧一瞧這首歌曲的旋律,作曲家是用怎樣的方式表現出激動無比的心情?此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說出頓音記號、重音記號等,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欣賞音樂的習慣。教學中力求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音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之美,在歌唱中抒發自己的情感。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歌唱教學的課堂一定要體現“練”的過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從“無感”到“有感”的情感變化的過程。還有一個是整體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過程,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歌唱變化,這才是接“地氣”的課。
為了培養學生音樂的欣賞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如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從而使學生在藝術的海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踏雪尋梅》是我國著名音樂家黃自和劉雪庵創作的一首短歌。初聽歌曲環節,筆者用神秘的語氣語調向學生提問:尋梅路上都出現了什么呀?在歌詞教唱環節,筆者讓學生說一說“響叮當”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在學生回答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和總結,如你描繪得真貼切。這首歌曲一共有四句,我想引導學生注意演唱歌曲時的速度、力度、音色及表情。那要怎么做呢?如:同學們,歌曲的最后一句聽起來特別愉快,那你看老師在演唱時是怎樣表現它的喜悅心情呢?接下來筆者會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引導學生根據歌曲力度記號的提示,跟著伴奏后面有感情地重新演唱一遍,同時讓學生比一比誰的表情更棒,這樣就為學生熱愛表現音樂打下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更要引導學生對二聲部合唱進行訓練,特別是在音準、節奏、節拍、音色等方面都要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
為了使歌曲的內容更加豐富,在歌曲象聲詞處加入了第二聲部。通過多次構思與設計,在課堂實踐中加入的二聲部練習也非常成功,學生的配合十分默契,歌唱時的聲音既悅耳又和諧。學生還自告奮勇地為歌曲創編打擊樂器伴奏,如在歌曲剛開始時使用雙響筒(第一組同學),在改編的二聲部加入串鈴(第二組同學)。這樣下來,第三組學生負責歌曲的主旋律(第一聲部),第四組學生負責第二聲部,教師負責指揮。這樣一堂歡快又帶勁的音樂課就在全體學生和教師的配合下完美結束了。這些教學環節,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又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發展、年齡特點,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更新觀念。在音樂課上,要讓學生根據歌詞以及插圖理解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方式和感情去唱,在舞臺上大聲地唱,讓他們去展示自己、鍛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