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王玉香 李紹峰
(遼寧科技大學圖書館,遼寧 鞍山11405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除了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外,對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顯得更為突出。創作生產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是滿足文化需求的源頭活水,而建設文化服務傳播陣地和創新文化服務模式是文化服務的必要平臺和載體。優秀的文化作品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適當形式的傳播,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自發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陣地,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讓優秀精神文化轉化為人民的精神氣質。
社區恰恰是人們工作之余、茶前飯后的休閑生活場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層組織單元,更是“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1]的實際載體。而大學和公立圖書館具有資源豐富、設備先進和人力充沛的特點,通過釋放其具有的社會服務功能向社區輻射,依托圖書館建立分布廣泛的社區圖書室,不僅可以落實“健全支持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的要求,更是大學具有的先進文化傳播功能的具體體現,也是通過社區文化服務引領先進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社區是一個特定區域內人類生活的共同體,共同體成員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社區最本質的特征[2]。而對這種本質特征起到決定性影響的就是社區內群體形成的社區精神,既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良好的社區文化不僅表現在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而后者對社區乃至社會具有更深遠的影響。精神文化不僅反映在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上,更反映在思想認識及核心價值觀上。
在社區文化服務建設中,思想陣地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在有關中國社會社區文化建設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關注居民參與性、文化認同和文化保障等方面[3],而對社區的思想引導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需求關注不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使每個人從思想深處堅定“四個自信”,而其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種自信要通過多渠道、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形成[4]。
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需求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區群體自發的自下而上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需求,這主要來源于對社區認同感的精神升華,源于民族文化傳承的熏陶,源于社會治理體系中對思想認識的內省;另一方面,是社會治理體系中自上而下的思想文化引領的需求。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歷朝歷代無不是以思想文化教育感化民眾,進而維持社會穩定發展。盡管西方宣傳信仰自由、文化自由,但是其遍地的教堂恰恰是文化宣傳、精神導引的重要場所。以美國為例,其全國擁有30余萬座基督教教堂,為大約2.3億基督徒提供精神服務。而我們面對新時代形形色色文化思潮的挑戰,面對群眾的思想文化需求,必須加強先進文化引領教育,并且將最廣泛的社區建設成先進思想文化傳播教育的堅強陣地,打造社會治理體系中最強大的思想末梢神經元。這兩種文化需求的結合既彰顯新時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特色,更孕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除了思想陣地建設外,社區更是居民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豐富的文化活動和舒適的交流環境更能讓居民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達成思想共識。因而通過科學調查分析,掌握居民需求,通過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參與募集資金,科學規劃服務設施,合理設計文化服務項目。通過建設圖書閱覽室、信息檢索室、書畫音樂訓練室、專題研討室、健身活動室、智力游戲室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服務內容,結合社區人文、自然資源,形成社區特色文化活動,使社區文化服務室成為人們茶余飯后匯合之地,好人好事傳播之地、扶危助困策劃之地、時政方針宣傳之地、健康身心修煉之地,從而形成休閑服務與文化教育于一體的社區文化服務模式。
社區文化建設另一項重要需求是對少年兒童的熏陶教育[5]。國外的實踐研究證明,社區是教育資源的重要提供者之一,能夠為兒童的社會學習提供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能夠為兒童展示生活的不同視角,從而擴大兒童在生活經驗上的范圍[6]。西方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英國等均通過社區圖書館等機構將兒童社區教育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補充[7],通過法案或者專項計劃將兒童社區教育納入兒童教育計劃,其經驗值得借鑒。利用社區文化服務設施在周末及閑暇時間對青少年進行文化教育,通過喜聞樂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頻繁的日常活動和環境影響下內化成為自身的價值取向,通過社區活動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對國家的認同,這對少年兒童樹立文化自信將具有深遠影響。
針對上述社區文化需求,探索一條適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模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借鑒國外的經驗[8],應將大學圖書館的先進文化傳播功能向社區延伸,形成示范,帶動社區文化圖書室建設,從而不斷豐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末梢神經。
大學圖書館文化服務與傳播功能向社區的延伸是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拓展[9]。大學具有文化引領和示范作用,這種引領和示范既包括對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使他們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同時大學又是文化傳播陣地,具有通過文化影響社會、引領社會的作用。而大學圖書館也不僅僅是圖書情報的收藏和處理之所,更具有知識服務與文化推廣功能,這種服務與推廣不應僅局限于校園,更應該主動承擔起社會教育責任[10],使大學這一道德高地向社會輻射,使優秀的文化走出象牙塔,走進民眾生活。
實踐證明,大學的文化服務與思想創新引領著社會發展,大學圖書館作為知識與文化的匯聚傳播之所,其功能遠超出了整理與收藏,而教育與引領功能則不斷強化。孔子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李大釗、毛澤東正是從圖書館萃取了先進思想,引領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和社會變革[11,12]。大學積累的道德文明,只有在民眾中得到傳承和傳播才能彰顯其生命活力,大學圖書館應發揮其特定的積極作用。
大學圖書館類似于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一方面它要采集信息,另一方面是加工處理,第三是服務與推廣。信息采集收藏是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包括圖書雜志、文獻資料、音視頻等電子資源的采集。隨著時代發展,數字化資源因信息量大、內容豐富、采集與整理方便,特別是方便存儲等優勢在圖書館建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在信息爆炸時代,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世界中搜尋選取適合服務群體需求的內容對采訪員是巨大挑戰。圖書館信息整理與加工是對獲得的信息資源進行篩選、分類、編目、歸檔及研究等發布應用之前的準備,這是一項去粗取精、甄別研判的過程。信息采集與加工是圖書館的內業,類似中央處理器的內部運算過程,而服務與推廣則是啟動應用指令,是內外銜接的過程。
服務與推廣是圖書館的主要功能之一,根據服務群體不同,運用信息媒介和服務策略也不同。大學圖書館主要為教學、科研和文化教育服務,為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提供保障,服務群體是在校師生,因此信息供給和推廣服務采取圖書館實體服務與網絡服務相結合的形式。為方便師生獲取信息,圖書館根據需求會在不同院系設立分布式專業實體圖書室,這些分布式圖書室既為學生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也成為學生文化思想教育陣地。除了實體圖書室外,校園內的每臺可訪問圖書館數據庫的電腦都可以是一個分布式個性化圖書室,為讀者提供經過細心甄別、遴選、可放心使用的數據信息資源。這種校園中央圖書館與分布式圖書室模式,如果延伸到校園外走進社區[13,14],既可以使大學圖書館的優質公共資源為社會所用,在更大范圍內惠及民眾、服務民眾,也實現了大學對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教育引領功能。
社區分布式圖書室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建設與管理模式,應通過廣泛的宣傳形成社會輿論,形成政府主導、大學協助、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與建設機制和供給機制[15,16],打造多元合作網絡[17],建設樣板示范社區圖書室,不斷形成社區文化,使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社區居民意識之中,使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末梢神經元強大生命力的遺傳基因。
社區圖書室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8],圖書室的建設不能完全照搬大學圖書館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適合不同社區的文化需求,同時在閱讀推廣模式上也要根據群體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應考慮離退休群體、上班族群體和少兒群體,根據不同群體可以采取不同的閱讀推廣策略[19]。
比如:(1)優秀著作導讀。讀書是每個人的文化需求,而選擇優秀書目并推薦給讀者是圖書館的責任。大學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向分布式圖書室周期性配置優秀文化作品,不僅提高圖書流通率,更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優秀文化食糧,培養居民閱讀習慣。面向廣大在職和離退休居民重點推薦傳統和現代優秀文學作品,以及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教育類著作。(2)健康生活類圖書推薦。為廣大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身心健康和科學生活類圖書有利于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3)兒童教育引導。社區是個大家庭,社區文化氛圍的營造直接影響青少年及兒童成長,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社區圖書室應該成為兒童業余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信息資源不僅局限于圖書,還應包括影視音像作品,寓教于樂應成為兒童的美好記憶。
除圖書期刊資料外,社區圖書室還應注重多媒體和網絡終端配置,使其能夠在線訪問大學圖書館數據庫,提供優秀影視作品鑒賞、數據資料查詢檢索等功能,為有興趣的居民提供研討交流、學習討論的空間,使社區居民的碎片化閱讀通過日積月累實現質的提升[20]。
社區圖書室除了注重資源建設外,更要注重大學圖書館人力資源的輻射作用。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相比的最大優勢就是專業化程度高,人力資源豐富,有利于在服務模式上進行創新。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志愿服務模式。
一是優秀館員進社區。圖書館選派優秀館員到社區圖書室巡回指導[21],幫助圖書室科學管理,建立社區圖書室與學校圖書館的聯絡機制,形成制度化的資料交換流通制度,保證圖書室資料及時更新和補充。二是優秀專家開設專題講座。聘請文化專家進社區為居民導讀和講座,提高居民的文化鑒賞水平,提高閱讀興趣。三是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學校可以選擇優秀大學生成立社區圖書室志愿服務隊,利用課余、周末和假期到社區圖書室服務,開設講座、網絡服務培訓、課后兒童輔導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圖書室的服務水平,及時反饋圖書室的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為青年學生提供了解社會、接近民眾、感受生活的實踐機會,使他們成為通過社區服務實現思想文化教育的參與者,更使他們成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的受益者。這種服務模式由于大學生源的不斷更新而具有傳承性和可持續性,保證社區圖書室的生命力。
社區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本單元,保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是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大學圖書館應擔負起先進文化傳承與創世的歷史使命,走出圍墻,走進社區,通過大學社區圖書室建設承擔起傳播先進思想,引領先進文化,服務人民文化需求的責任,也使大學具有的繼續教育功能通過社區圖書文化服務實現對居民的再教育,這一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