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珍
(黃岡師范學院圖書館,湖北 黃岡438000)
地方文獻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是地方文化保存與共享、開發與運用、傳承與創新的有效載體。近年來,地方文獻的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也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中國圖書館學會地方文獻研究專業委員會多次將地方文獻納入征文主題[1];部分圖情類期刊專門增開地方文獻有關欄目,鼓勵廣大學者就地方文獻展開研究;在公共圖書館第五次評估中將地方文獻入藏狀況及其數據庫建設情況作為評估指標,在第六次評估中將地方文獻工作組織作為省、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業務建設的一項指標[2]。可見地方文獻的建設和研究受到了廣泛重視,地方文獻有關研究在質量和數量、廣度和深度上的研究均有了一定的變化。及時了解和把握這些變化的發生、發展、趨勢,可以為國內地方文獻研究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依托VOSviewer文獻計量軟件,抽取新世紀以來國內地方文獻的關鍵信息進行定量分析,形成趨勢圖、關鍵詞表、共現知識圖譜等,可以科學而直觀地分析目標文獻的潛在特征、熱點主題、發展趨勢等。相較于傳統的地方文獻綜述類文獻,使用VOSviewer文獻計量軟件能夠從大量文獻中挖掘出潛在的信息,發現隱含的規律,避免了學者過多的主觀傾向性。同時,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文獻研讀,可對地方文獻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更好的把握,以期為國內地方文獻研究和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確定地方文獻研究的年代分布、作者共現、研究熱點主題等方面的內容,需要先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即一定時期內地方文獻研究產出文獻的集合;然后,對文獻信息進行預處理,包括去重、篩選、計算等;緊隨其后的是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方法,對文獻進行處理和分析。具體研究思路見圖1。

圖1 研究思路
以中國知網期刊庫為檢索來源庫,以“地方文獻”為檢索關鍵詞進行題名檢索,為保證文獻質量,筆者分析主要以核心期刊文獻和CSSCI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
由于VOSviewer文獻計量分析軟件對文獻數據格式有一定的要求,故需將研究對象進行數據轉換,可通過Endnote軟件將數據信息轉換成RIS格式,以便VOSviewer直接處理。
當文獻來源為全部期刊時,檢索到相關文獻2546篇,當文獻來源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時,檢索到相關文獻559篇(檢索年限為2000—2019年)。將其按年限進行分類,并使用EXCEL工具,獲得年度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地方文獻研究文獻年度分布情況
相較于全部期刊的數量,核心期刊年發文量和總量均較少;核心期刊年發文趨勢平緩,變動幅度不大。存在以下原因:(1)部分從事地方文獻工作的人員不具備研究能力,雖然其長期與地方文獻打交道,但是不具備將其工作所感所悟轉化成科研產出的能力;(2)地方文獻的研究者所接觸的地方文獻相對固定,與其他地區的地方文獻建設與研究工作接觸的較少,研究者之間的橫向聯系較少,這些原因導致研究者思路不夠活躍,產量較低;(3)地方文獻研究的激勵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4)我國學者對地方文獻研究領域本來不高的關注度還在持續下降。不管是何原因,我國地方文獻研究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作者分析能夠體現作者的文獻產出情況及作者之間的合作情況[3]。將559篇核心文獻轉換后的RIS文件導入VOSviewer軟件進行分析,得到如圖3的作者共現圖譜,圖中的圓圈表示的是關鍵詞,圓圈越大,說明關鍵詞的次數越多;連線表示的是關鍵詞之間的關聯關系。

圖3 作者共現圖譜
從知識圖譜中提取作者的相關信息,包括作者發文量情況及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具體見表1。

表1 作者發文及合作強度
結合圖3和表1進行分析,發現地方文獻研究人員的核心文獻產出不多,研究人員之間的聯絡非常分散,大部分呈現獨自研究的態勢,這也反應出地方文獻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究其原因,地方文獻的地方特色強烈,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機構與作者之間的關注點和研究點不同,導致了作者和機構發文量較少且聯系較少。因此,促進人員和機構的互動,在技術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交流、學習和研討,從而拓展研究范圍、活躍研究思路、避免重復研究、提高科研產出、提升研究質量顯得非常必要。
將上述RIS文件導入VOSviewer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將出現次數大于等于2的149個關鍵詞納入分析,形成地方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圖中按顏色將各個關鍵詞連接起來形成不同的聚類,共有29個聚類,提取該知識圖譜中的數據信息,將含義相近或相似的聚類作合并處理,提取出類中含有較多關鍵詞的前10個聚類,聚類結果及關鍵詞,見表2。

圖4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表2 聚類結果
通過圖4、表2,并結合文獻研讀,凝煉、充實地方文獻研究聚類結果后,筆者將近二十年以來國內地方文獻研究主題分為業務研究(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編制、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開發利用、共建共享研究)、建設研究(發展策略研究、價值體現、政策法規研究)、其他特色研究(地方文獻著作大家及其著作評析、特定時期或區域的具體地方文獻研讀、地方文獻成書與版本考、符合某一特征的地方文獻的整體研究),并形成了基本語義框架,如圖5所示。

圖5 地方文獻研究基本語義框架
地方文獻的業務研究指的是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開發、保存與共享的研究,涉及到地方文獻工作的各個環節[4]。
3.1.1 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
圖書館擔負著對地方文獻進行收集和管理的責任[5]。積極有效地為圖書館收集地方文獻,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管理好地方文獻,使圖書館形成特色館藏,是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方面的文獻主要是不同的主體(如音樂圖書館、綜合檔案館、縣級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地方出版社、舊書市場、公共圖書館等)對不同地區(如桐城、閩南、安徽、洛陽、少數民族地區、武陵山區等)或不同時期(包括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及現當代等時期)的地方文獻進行收集和管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如張潔瓊提出音樂圖書館收集地方音樂文獻的主要內容和相應措施。陳菊英提出了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具體措施。王仁磊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捐贈應專人負責、加強宣傳、拓展渠道、及時公布并加強管理和利用。
3.1.2 地方文獻的編制研究
地方文獻的編制是緊隨收集之后的重要工作,它具有文獻保存、資料線索提供和文獻開發利用方面的價值[6],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盲點[7]。有部分學者就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可分為兩類:(1)地方文獻分類法、規范著錄、標引的相關研究。張麗平、鄧福泉探討了地方文獻使用《中圖法》進行分類的原因和可行性。陳美蘭提出地方文獻的著錄應添加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并揭示地方文獻的地區特征。(2)地方文獻編制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研究。金文堅從題名規范、地名規范、責任者規范方面對地方文獻的規范化問題進行了探討。盧莉華提出應建立地方文獻編目質量審查程序和反饋機制。鄒娟提出應從附注項、主題詞、分類號、規范檢索點等方面來保證地方文獻的著錄質量。
3.1.3 地方文獻數字化與數據庫建設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級圖書館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本館資源的數字化工作[8]。其中蔡哲、李慶紅、張偉云、劉永潔等闡述了民族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意義、緊迫性、存在的問題和策略;豆劍香、聶建國等對某一地區的地方文獻數字化進行了探索。
地方文獻的數據庫建設近年來受到重視,產出文獻的主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因收錄類型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類別的地方文獻數據庫,如書目數據庫、全文數據庫、聯合目錄數據庫、文摘數據庫,索引數據庫等;二是對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整體思考,包括其具體的數據庫系統,如檢索系統;數據庫的工作流程、影響因素、建設方式、類型、步驟等;三是針對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綜述性研究,如王小華針對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相關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
3.1.4 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
相關文獻的主題主要分為以下4類:一是實踐探索,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實踐或案例來探索地方文獻開發與利用的對策、途徑等,這類文獻占據了地方文獻開發利用文獻的大部分;二是現狀分析,董叢林、李敏、黃捷等,分別結合某一類地方文獻闡述了其開發利用的現狀;三是地方文獻與其他資源的關聯研究,以及地方文獻開發與區域經濟提升的關聯研究,地方文獻建設對地方文獻的保護與開發研究,對旅游發展的促進;四是其他相關研究,包括地方文獻開發利用中的信息權利保護的法理學、經濟學研究,及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率研究……
3.1.5 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
地方文獻的廣博與分散、收集機構的差異性與局限性、讀者對資源需求的系統性與全面性等對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這也促使有關機構和個人對其展開了研究。相關文獻主題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實踐探索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對策和建議,這類文獻在地方文獻共建共享這一主題中占據較大的比重。熊偉華以廣州大學圖書館為例探索了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林曉玲以汕頭大學圖書館的實踐為例探索了潮汕地方文獻資源網共建共享的模式等。二是地方文獻共建共享模式、平臺建設與體系研究。其中陳哲總結了長白山區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原則、方案、效果和不足;劉甲學構建了基于Web服務的地方文獻共享平臺,力求解決信息異構問題,促進地方文獻共享服務。三是其他相關問題研究,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研究、基于共享的地方文獻資源整合研究。
3.2.1 地方文獻建設的策略研究
地方文獻工作策略研究是學者對地方文獻發展的思考,論文數量較多,是除地方文獻基礎理論研究之外論文數量最多的一個主題。陳誠提出合理組織規劃、對接新時代新定位、創新制度設計并開展創意活動的地方文獻發展路徑。原增以旅順地方文獻資源為對象研究了地方文獻資源工作策略。薛霞從文獻資源、形式、服務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加強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思考。
3.2.2 地方文獻的價值體現
對地方文獻的建設與研究主要是為了挖掘地方文獻的價值。郝君在論述地方文獻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困難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地方文獻在公共圖書館核心服務能力的對策。陸曉曦提出檔案類地方文獻具有傳承性價值。陳文革提出地方文獻具有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史料記載、學術研究與精神支撐等方面。譚苑芳以《廣州大典》為例,提出地方文獻具有較強的美學特征。
3.2.3 地方文獻相關政策法規研究
地方文獻的研究與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部分學者對相關政策法規展開了研究。趙靖收集和分析了各級管理部門發布的工作條例中關于地方文獻的內容。陳汝模對我國現行的19部地方性公共圖書館法規中有關地方文獻條款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將其用于地方文獻工作當中。周銘蓉在評析現階段我國地方文獻政策法規保障狀況的基礎上,論述了法制保障在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中的作用。
除去地方文獻業務研究和建設研究的相關文獻后,對文獻進行進一步研讀,結合文獻數量來凝練研究主題,可以從剩余文獻中凝練出4個特色研究主題。
一是對地方文獻著作大家及其著作的評析。馮建福、趙宣分別評述了駱偉的《地方文獻學概論》;雷聞評述了正史與地方史志中的盛唐道士申泰芝;石圓圓評周作人的書信;羅康泰評劉國鈞與西北地方文獻;趙紅評海南地方文獻收集整理專家王國憲;張京生評張維與西北地方文獻;金恩暉評張利的《中國西部地區地方文獻資源論稿》,丁秀菊評周洪才的《孔子故里著述考》等。
二是對某一特定地區或時期的地方文獻的研讀討論。包括民國寧夏地方文獻知見錄(一)至(三);清末四川地方文獻《玉津閣日記》《玉津閣日記》、寧夏地方文獻中的秦腔記載等。
三是對某一類文獻的成書過程、版本流傳等進行分析說明。如郭祥文的《一份值得重視的海南地方文獻——〈昌江學治筆記〉等七種述略》,德力格爾的《圖書館與地方文獻叢書的編輯出版——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楊芳的《南宋地方文獻中的官藥局考述》等。
四是符合某一特征的地方文獻的整體研究,這類研究通常形成綜述類文獻,相關綜述型文獻從研究對象上可以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針對某一段時間的地方文獻進行綜述,這一類綜述較為常見。如:(1)謝穗芬(目標文獻時間區間1996—2006年)等從地方文獻總體研究的角度進行了綜述;(2)王彬:2006—2016、李志慧:2009—2011、王小華:2003—2012,將文獻計量學方法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目標文獻進行綜述研究。第二類是針對某一特定類型的文獻進行綜述,如:(1)莊琳芳、黃秀蘭、鄧雪梅、李誠分別就某一地的地方文獻研究進行了綜述;(2)王曉兵就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進行了綜述;(3)鄒珣、榮方超等對某一具體的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進行了綜述。
通過以上主題分析可以發現:(1)地方文獻研究的研究方法簡單,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的文獻寥寥無幾;(2)地方文獻研究創新不足。近年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推動了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部分學者將文獻計量學方法與地方文獻研究相結合,但文獻產出較少。且地方文獻的研究主題從整體上來看缺少閃光點,呈現千篇一律的態勢。因此,需要積極尋找創新方向,活躍研究思路。
地方文獻研究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發文數量不增反降、研究隊伍分散、研究創新不足、研究方法簡單。如何突破現有困境,實現研究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研究思路的活化和研究主題的拓展等,需要從根源上把握。
價值是事物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它是事物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挖掘和提升地方文獻的價值能夠使地方文獻的研究與發展煥發新的活力。將地方文獻研究與發展同挖掘和提升地區文化軟實力相結合,同當前熱門的新媒體技術相結合,通過對地方優秀文化文獻資源的擇取、收集、轉換、沿傳、研究等,使其產生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載體,傳播文化影響力,協調整合以各行業為主體的力量,形成和強化為整個地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這是挖掘和提升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也是地方文獻研究與發展的不懈動力。
開展地方文獻建設與研究的有關機構應加強自身機構建設,明確本機構進行地方文獻建設與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對癥下藥,方能有效地推動地方文獻的研究與發展。對高校而言,研究地方文獻,能夠使其主動服務學校重點學科建設,以便為學科教學科研提供資源支持。對高校圖書館而言,研究地方文獻能夠豐富館藏資源、強化學科特色、兼顧學科深度,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支持服務。對于地方文化的發展而言,研究地方文獻能夠系統地揭示地方文化,有效地對地方文化進行保存與共享、開發與運用、傳承與創新。對地方文化的傳播而言,研究地方文獻可以促進地方文化傳播及其影響的全球化,使地方文化的傳播擺脫時空的限制。
對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地方文獻研究人才的培養,培養地方文獻從業人員和研究人員,使從業人員有能力將工作實踐及其所感所悟轉化為科研產出,使研究人員能夠深入實際、促進合作與交流,從而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提升研究層次,這是推動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發展的必要舉措。
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導致地方文獻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各個機構在地方文獻的征集、收藏、研究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就導致了當前地方文獻研究呈現孤立和各自為政的狀態。此時,地方文獻研究與發展的宏觀把控顯得尤為重要,可將各個機構關于地方文獻工作的側重點結合起來,形成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的整體網絡,加強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橫向聯系和相互交流,避免重復研究,并促進技術、資源、方法和人員之間的融通和互補,提高科研效率。同時,制定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的相關標準,如地方文獻資料的分類標準、管理規定等,以促進地方文獻整理、數字化、傳播等工作的開展,為地方文獻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