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華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圖書館,山西 太原030031)
技術驅動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進入職能轉型、服務升級的“變革期”,主要業務從借閱、展覽等轉向支持教學科研、提供情報咨詢。如何優化圖書館業務流程,使圖書館智慧服務與高校教育現代化改革相匹配,為師生學習、科研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推動高校智慧化、內涵式發展,已成為高校圖書館轉型升級的焦點[1]。
在智能技術推動下,高校圖書館通過整合數字技術與閱讀資源,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通過對讀者的閱讀需求、習慣變化進行智能化收集和分析,向讀者推薦匹配度高的閱讀信息,實現服務理念、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智慧化”升級。
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技術推動下,高校圖書館呈現及時靈活、精準個性的全新服務特點,借助智慧平臺的載體優勢,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需求。高校圖書館以用戶的實際需求為基礎,通過對館內實體資源和虛擬化數據等海量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和數字化轉化,為用戶提供最完善的知識服務體系。此外,高校圖書館借助智慧技術對用戶獲取知識資源、查閱知識信息的習慣、偏好及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通過深度聚合、關聯度分析,建立閱讀需求模型,形成基于用戶知識資源使用方式的完善知識網絡體系,有效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2]。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圖書館通過引入“問答社交”技術有效確保了知識共享與信息推薦的質量,通過使用AIMLBot機器人隨時回答用戶咨詢的問題,在精準識別、整合用戶行為數據的基礎上,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定制化、個性化的閱讀服務。通過使用問答社交理念優化讀者咨詢服務,提高了讀者服務的精準度。
圖書館場景是以知識服務為主的場景,通過發揮智慧技術優勢,為讀者提供了知識情景與服務空間相融合的智慧服務場景。雖然傳統高校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也使用了大數據、智慧技術,但未真正將智慧技術融入圖書館讀者服務,缺少數字空間的有效支持,影響了用戶的實際閱讀體驗。因此,通過發揮RFID、傳感技術等技術優勢,為讀者提供了圖書館藏位置查詢、位置預定和個性化服務,實現了圖書館用戶服務系統與館藏數據資源的協作、共享。高校圖書館通過對用戶的入館時間、溫度偏好等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形成用戶數據模型,并以此為基礎,為用戶提供動態智慧服務,使圖書館空間能夠實時滿足讀者的行為偏好,實現“人館互動”。通過為讀者提供座位預定、圖書分布位置查詢和智慧薦書、3D導航、機器人咨詢等多種智能服務,形成了智慧化的“第三空間”。結合高校師生的多樣化閱讀需求,通過為讀者提供手勢控制體驗、虛擬圖書館體驗等沉浸式閱讀體驗服務,推動圖書館智慧服務向更高層次延伸。通過將智能技術充分融入圖書館服務活動,最大程度發揮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勢,營造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圖書館“智慧空間”[3]。圖書館通過對文獻檢索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為讀者提供智慧化信息檢索空間;對文獻管理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簡化了讀者借閱流程。圖書館內設置了閱讀休閑區,為讀者提供博看報刊數字閱讀機、超星自助圖書借閱機等閱讀設備,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在智能閱讀設備中隨時隨地閱讀相關信息。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圖書館融合度不斷加深,高校圖書館要實施開放共享、多元協作的智慧化管理機制,其中包含館藏資源、業務流程和館員隊伍等多方面管理。首先,圖書館智慧服務以資源智慧化管理為基礎。通過重點發掘、整合讀者需要的文獻資源,再以知識重組和資源挖掘的形式,形成多元知識服務體系,為用戶搭建便捷的資源使用服務平臺,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文獻資源獲取需要。其次,以服務流程智慧化為載體。在智慧服務環境下,要重新審視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對圖書館業務流程進行合理優化、再設計,切實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4]。最后,要重視培養有智慧服務意識的“智慧館員”隊伍。圖書館員要有效掌握物聯網、云計算技術,能夠為讀者提供數據挖掘、方案建議等智慧型服務,要重視培養館員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智慧工作思維,推動高校圖書館智慧管理升級。通過將讀者服務、服務空間和智慧管理相融合,形成了以圖書館知識資源為核心,全時空、全流程的智慧化主動服務機制。“超星紙電一體化智能采選平臺”兼容了目前圖書館使用的自動化管理系統,館員對平臺頁面和采選書目進行個性化設置,選取優質且匹配本館的書目。讀者可以借助APP薦購相關書目,館員通過APP查看薦購排行,確定圖書采購方案。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應以開放、協作理念為基礎,推進圖書館界、學界、知識服務機構協作發展,構建新的智慧服務體系。
技術驅動下的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是以智慧技術系統應用為基礎,包含智能設施、高效運行模式和個性化服務的系統化活動。該服務以智慧技術為動力,對圖書館現有知識資源進行靈活整合、再加工,從而實現知識增值,通過發揮智慧技術優勢,創新服務理念,適應圖書館發展趨勢。
高校圖書館在經歷傳統文獻服務、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后,目前正向智慧服務方向發展。通過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勢,為讀者提供知識價值挖掘、知識重組等智慧服務,充分滿足了讀者個性化的知識需求。高校圖書館在推進智慧服務進程中,要以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有效應用為前提,為讀者提供全周期的資源導航服務、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和激發讀者創新思維的功能服務,為高校圖書館實現主動性、場景化的智慧服務轉型奠定基礎。高校圖書館要加強智慧服務研究,對服務機制和資源空間進行優化,通過構建智慧服務模式,持續滿足高校師生多樣化的知識需要[5]。中華女子學院圖書館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讀者的閱讀數據和習慣,結合定位技術、智能數據庫等智慧技術,形成了精準匹配用戶需求的服務建議,并依靠智慧閱讀系統,為讀者提供知識咨詢、知識決策等個性化智慧服務,有效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提升了圖書館智慧服務效能。
智能技術為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提供了有效支持,通過發揮智能技術優勢,使智慧圖書館服務機制更加完善。應用物聯網技術,也使圖書館智慧服務與智慧空間緊密結合,通過構建“技術+知識”的智慧服務體系,使知識資源呈現智慧特性。在技術驅動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突破了傳統空間服務的局限性,積極向虛擬服務空間延伸,從被動資源供給向資源挖掘轉型。在技術驅動下,高校圖書館從讀者個性化研究需要出發,發揮知識挖掘技術優勢,實現各類數據的有效聚合,形成了以讀者為主體的立體化資源空間,并為讀者提供開放、互動的智慧服務。通過為讀者提供智慧技術、智能設備的必要支持,形成了信息互動交流空間,有效挖掘了知識分享與創新潛力[6]。重慶大學圖書館依托官方網站,利用數據統計分析、RFID技術建立了智慧服務系統,深入挖掘知識資源價值,為讀者搭建互動“知識社區”,深化讀者之間、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互動交流,為讀者提供了“技術+知識”的智慧空間。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要以智慧技術為動力,優化知識資源與服務對象的關系,通過提供智慧推薦、學科服務等多樣化服務內容,構建多元交互的智慧服務生態環境。要從技術層面改造圖書館文獻資源,提高資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完善數字化閱讀服務,滿足高校師生在學科知識研究過程中的信息閱讀需求。在實施路徑上,通過對讀者的學習研究成果進行加工、整合,融入圖書館現有的知識服務體系,形成交互式智慧服務生態環境。要以智慧技術為依托,為讀者提供智慧推薦服務,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收集用戶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形成用戶動態模型和數據檔案,確保智慧服務質量。圖書館要注重利用各類社交媒體工具和圖書館服務系統形成長效化的服務反饋機制,科學預判讀者潛在需求,實時收集讀者的動態需求,為讀者提供智能推薦服務,實現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理想成效[7]。云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通過引進RFID自助借還系統,積極推進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平臺和特色數據庫建設,引入CPCI全庫數字資源,開通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構建“e讀”平臺,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及時便捷、開放共享的智慧化閱讀服務生態。
在知識經濟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服務形態已經無法滿足師生讀者個性化、智慧化的閱讀需求。面對新的閱讀環境,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圖書館應充分發揮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優勢,積極構建閱讀“云平臺”,形成技術驅動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新機制,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文獻資料、多類型的信息檢索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閱讀服務,更好服務于師生的教學、科研等需要。
豐富完善的數字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有效開展智慧服務的基礎和關鍵。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做到結合學院發展規劃、學科建設需要,積極整合圖書、教案、試題等優質網絡資源,對館藏資源進行歸類整合、優化整合,深化信息加工,推動知識增值。通過搭建多維度信息服務平臺,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其次,要加快大數據、云儲存等技術在數字資源收集、保存過程中的應用,通過整合校內資源,與校外相關機構協作開發存檔開放式網絡資源,拓展校內館藏資源的來源,構建智慧館藏資源體系,為高校學科發展提供智慧化支持。最后,要充分發揮智能推送、云搜索等技術優勢,構建高度集成的學科知識庫和學科導航庫平臺,將智慧服務融入教學科研的全周期。以一體化資源檢索平臺為基礎,完善專題檢索、科技查詢和文獻傳遞等多樣服務,拓寬圖書館資源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高校圖書館向讀者提供智慧服務時,要以技術應用為動力,發揮人工智能優勢,以服務的個性化與人性化為目標,優化讀者的閱讀體驗。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圖書館通過自行研發機構知識庫系統,有效保存了校內的智力資源和文獻資料,通過與教務處聯合,開發了教師信息、課程管理系統,拓展和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結合目前高校教學改革和圖書館智慧服務的要求,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圖書館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第一,要充分利用網絡載體開展服務,加快移動APP開發,深化圖書館智慧服務。通過將圖書館資源數據庫與移動圖書館App相融合,使讀者使用App終端就能快速、便捷檢索數字資源。要盡可能在App軟件中增加知識創新和知識挖掘等服務,增加知識社交功能,實現用戶與圖書館的互動交流。第二,要以智能技術應用為基礎,為讀者提供智慧服務。通過使用以RFID技術為基礎的導航機器人、智能咨詢機器人和VR眼鏡等智能設備改善用戶的閱讀體驗,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無形”智慧支持[8]。第三,要依據知識水平、技術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多維度形成用戶信息模型,通過對讀者進行分類,提供面向不同群體的服務內容,確保圖書館服務與用戶實際需要的高度匹配,真正實現智慧服務。
高校圖書館要依托云計算、虛擬技術和智慧載體等技術優勢,打破傳統單一供給,積極向橫向拓展、縱向深化,通過搭建知識協同共享平臺,擴大圖書館智慧服務規模。當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正處于“5年詳規、10年規劃”的關鍵之年,服務教育教學管理、助力學院轉型就成為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新任務。為此,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推進協同共享,擴大智慧服務規模,提高知識服務能力。首先,要注重利用智慧技術對圖書數據信息進行動態收集和分析,形成動態分享的圖書信息數據庫,挑選符合讀者需要的資源信息,實現先進技術與智慧服務的有效協同。通過對用戶在線檢索記錄、瀏覽、下載信息等行為數據進行收集,建立基于用戶閱讀習慣的數據模型,以用戶閱讀興趣為基礎,為師生提供智能推薦、智慧咨詢等服務,實現“超前”服務和“精準”服務。其次,要重視建設資源共享聯盟,擴大知識服務規模,提高智慧服務水平。通過推進數字化文獻資源共享共用,打造媒體融合網絡服務平臺,提升圖書館知識服務合作能力。圖書館要與移動運營商、軟件公司、在線教育平臺協作,嘗試引進市場化服務,增加圖書館智慧服務項目。通過與其他高校、知識機構和出版社互相協作,打造知識共享聯盟,構建智慧云服務平臺,為讀者提供更完善的智慧服務。最后,整合知識元素,打通知識產業鏈。要發揮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優勢對圖書館知識數據進行生產、整合和利用,豐富知識服務類型、延伸知識服務空間,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業鏈,使高校圖書館功能從傳統的圖書閱讀、資料搜集升級為課題研究、科研成果轉化。通過豐富供給主體,完善協同共享機制,使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從橫向拓展向縱向深化[9]。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結合山西省經濟轉型要求,積極調整專業設置,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打造特色專業和專業群,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圖書館要結合學院改革需要,轉變服務理念,構建以技術應用為基礎、讀者需要為核心的智慧服務體系。為此,首先,要結合學術生態環境,推進“嵌入式”學科服務。通過構建學科服務組織框架、開放獲取服務平臺,融入教學、科研等學科服務需要,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推動學科服務中的積極作用。要以業務融合為方向,對圖書館組織機構進行重組,提高智慧服務能力。通過組建讀者服務部、技術支援部和運營部等扁平化的圖書館管理框架,提升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效能。其次,要轉變服務思維,利用大數據、RFID技術對圖書館知識服務供給系統進行升級優化,通過打造專業化的知識服務團隊和機構,構建知識資源開發利用框架,滿足讀者知識服務的多元需求。通過優化圖書館智慧服務運行模式,提高智慧館員的主動服務意識和學習能力,有效滿足館員的潛在學習需求,提升服務價值。最后,要堅持創新導向,構建全新服務形態。要以知識孵化創新、無邊界流動為方向,構建由智能技術支持的實體空間,形成圖書館全程參與讀者科研、學習的智慧服務體系,及時高效回應讀者的閱讀需要。要結合當前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塑造智慧型閱讀空間,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智慧信息服務。
知識經濟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環境出現了根本性變化,需要從傳統的被動服務思維向新的主動、智慧服務理念升級。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圖書館通過充分發揮圖書館在組織、加工、管理數字化資源中的職能,形成了以讀者閱讀需求為導向的文獻資源整合機制,實現了圖書館智慧服務的轉型升級。技術驅動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在推進智慧服務的進程中,除了要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種類,更要借助智能技術在數據挖掘、空間營造等領域的應用優勢,為用戶提供智慧咨詢、智慧推薦等多元服務,切實滿足師生讀者的動態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