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菲
(青島市圖書館,山東 青島266034)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行業發展,也加速了新型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其深度學習、人機協同、跨境融合等功能,帶動了人類社會在生產、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等領域的變革[1]。在5G、AI的發展推動下,圖書館將在管理與服務等領域呈現全新面貌:在微觀層面上,進一步完善了快速感知、多向交互、虛實空間融合等功能;在宏觀層面上,圖書館與相應服務、技術間的關系也將變得更加緊密、復雜多樣。因此,對于智慧圖書館以及終端客戶而言,AI與5G技術的融入對其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隨著AI+5G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得到多場景的服務應用,為時代的變革提供了強勁動力,使圖書館人夢寐以求的互聯互通智能與智慧圖書館變為現實。
賦能技術(Energizing Technology)主要是指借助創新性的技術應用,實現主客體間某種能力的從無到有[2]。在開發智慧圖書館場域過程中,AI+5G技術充分發揮賦能技術優勢,與圖書館進行全方位融合,智能咨詢機器人、4D打印技術、可穿戴技術等更進一步發展,為用戶學習帶來新體驗[3]。全息立體顯示功能、跨時空多屏應用功能等AI+5G技術的全面推廣,將有助于豐富圖書館服務場景,為其與圖書館、用戶之間的進一步融合提供創新性技術支持。
使能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是圖書館為閱讀障礙用戶提供的獲取公平信息的能力[4]。傳統模式下圖書館主要通過信息無障礙處理、提供輔助技術等方式,保證殘障用戶能夠平等地獲取信息知識。AI+5G技術背景下,圖書館可將使能技術覆蓋服務全過程:借助AI技術輔助殘障用戶完成閱讀感知等行為,確保殘障人士在閱讀體驗的各環節都能感受到公平;充分運用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手段,為閱讀障礙群體提供差異化服務;推出AI伙伴、AI館員等活動[5],幫助閱讀障礙群體完成閱讀。
增能技術(Empowering Technology)是指借助AI+5G技術,優化圖書館環境以及豐富相關主客體功能,相較于賦能技術以及使能技術,其效果更為顯著。《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年圖書館版》指出,基于增能技術,圖書館各項技術將不斷得到創新,服務工具在使用范圍、功能以及用途等方面也將得到深層次的拓展。AI+5G體系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圖書館各主體間對于技術邊界的劃分存在不確定性。新興技術在與圖書館進行融合時,將根據不同的主客體特點,形成區別化的技術狀態。以數字技術為例,在為閱讀障礙群體服務時,其融合過程將體現為使能技術;而以正常用戶作為服務對象時,則更多展現的是增能技術。
AI+5G技術在圖書館各服務場景的應用,為管理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服務空間,以其科技、智能、高速、低耗等服務特征成為圖書館加速發展轉型的新航標。
AI+5G時代的到來,為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顛覆傳統服務理念,影響著圖書館發展進程,最為顯著的是改變了傳統的用戶學習行為和圖書館員的服務職能。
在AI+5G技術的推動下,圖書館用戶的學習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圖書館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在場景、資源、空間、服務上無縫銜接,通過不同要素間的智能交互,提升用戶的學習效率[6]。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1)將現實場景以互聯網形式呈現,達到用戶獲取知識的目的;(2)匹配用戶需求,滿足用戶信息搜索、交互以及分析等要求;(3)充分利用超高清視頻直播優勢,提升用戶信息傳輸服務的體驗;(4)搭建智能服務平臺,實現服務與用戶間的無縫銜接,確保用戶學習、社交的方便、快捷;(5)利用智能云端,能夠為用戶提供精準信息推送;(6)借助5G技術搭建智能終端及傳感設備,打造“雙智”型圖書館。
在AI+5G技術應用背景下,圖書館員將被賦予以AI為主導的虛擬館員和文化館員職能。前者在智慧圖書館中所肩負的職能包括智能學伴、閱讀指導、智能推送、用戶行為評估等;后者則將從知識組織、保存以及傳播者轉變為提升用戶信息、數據、創新等多方面素養的培育人員。館員的職能發生了改變,要求館員不僅應提高自身信息培養的技術水平,熟練掌握大數據、AI等技術手段的應用技能,同時還應充分認識AI技術,不斷加強與AI館員間的協作,為更好地履行智慧圖書館各項服務奠定基礎。
AI+5G技術因其在大帶寬、低延遲、多連接等方面的突出優勢,不僅將極大縮短內容播放和下載速度、大幅提升VR/AR終端體驗,同時,也將進一步消除用戶對視頻帶寬和存儲占用上的消費心理障礙。小視頻、短視頻和長視頻等多種視頻形式都將在5G時代成為輕應用。
在AI+5G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轉變為智能+智慧化,其服務領域引進更多的AI+5G技術,如VR/AR技術、超高清視頻直播、智能化空間場景和智能機器人等,為圖書館帶來了全新的服務模式。
在AI+5G技術背景下,圖書館將向“智慧+智能”型方向發展。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空間要具有泛在性、感知性、個性化、動態性、融合性。在4G時代,由于信息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為智慧圖書館環境提供技術支撐,因而現階段大多數圖書館僅能達到數字圖書館的程度。隨著AI與5G技術的發展,構建智慧圖書館所需技術逐漸成熟。現將5G網絡作為底層基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作為中間支持,通過與上層AI技術相融合,實現人、設備、環境等圖書館要素間的高速連接,搭建智慧圖書館環境平臺,將形成以智能感知、數據融合、精準服務、個性化推送、支持用戶閱讀的智能空間[5],為虛實共生,線上線下融合、個體與社群用戶共同發展提供支持。
3.2.1 VR/AR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
對于圖書館而言,VR/AR技術的運用更多地體現在桌面虛擬現實等方面。受通信網絡傳輸速度、智能化程度等影響,分布式、沉浸式技術在圖書館的VR/AR應用中尚未普及。隨著5G技術的應用,圖書館將進一步擴大VR/AR技術使用范圍,將其廣泛運用于可視化信息檢索、智能導航與咨詢服務環節。
3.2.2超高清視頻直播的應用
圖書館將視頻直播與自身資源、服務相聯系,從而打造新的推廣模式。如杭州圖書館借助視頻直播,在推薦書籍時,實現與讀者間的互動。由于傳統的直播平臺受到技術條件等限制,其服務效率差、交互性不強。隨著AI+5G技術的成熟發展,上述問題將逐步得到改善,提升了全景式情境服務的流暢性,實現了圖書館場景與用戶學習場景的無縫銜接。
3.2.3 智能化空間場景的應用
未來,智慧圖書館空間將逐步向智能、開放、多屏互動等方向發展。圖書館以5G技術為支撐,借助多屏投射系統,將成功實現大中小屏間的交互共享;借助技術集群整合優勢,有效實現云端一體化,推動資源、服務多元化應用,實現各要素間的實時互動;充分利用聲控、軀體感覺以及腦控等技術,實現資源服務的精細化、個性化。在此基礎上,隨著更多成熟技術的涌現,將構建出符合未來發展需求的新型智慧圖書館環境,例如數字孿生技術、擴展現實(XR)技術等。
3.2.4 智能機器人的應用
以AI+5G的發展為背景,機器人技術將在圖書館領域得到普及,為不斷豐富圖書館服務內容貢獻力量。例如,天津大學圖書館“智圖”機器人能夠通過辨識用戶語音、表情等,對用戶信息以及相應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準確判斷并反饋用戶的使用需求。機器人還將針對圖書館服務需求,在盤點、倉儲、文獻獲取、監控、培訓以及檢索等領域發揮作用[6]。隨著AI的不斷發展,智能機器人還可能具備情緒感知、同理心等功能,根據用戶情緒變化適時對服務環境以及內容調整“智趣”系統。未來,AI將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能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智能化能力,為智慧圖書館多樣化應用場景的實現提供保障。
隨著AI+5G技術的廣泛應用與融合,圖書館將不斷具備人機高度協同的服務模式、平等協作的用戶館員關系、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服務內容、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服務形式,最終實現文獻、信息、數據的實時智能服務。
綜觀科學技術的發展,每一代通信技術的升級換代,都會給圖書館應用領域帶來新的機會,并顛覆原有的信息服務格局。隨著AI+5G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增多,拓展了圖書館服務,改變了原有的信息服務格局。因此,有必要對用戶獲取信息和知識系統、館員的知識服務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否有效消解倫理困境等問題加以深入思考。
在AI+5G技術融合期間,圖書館要在用戶知識系統構建等方面起到主導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圖書館在信息流轉速度、信息可視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分析的精準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轉變。信息技術集群對用戶獲取信息、整合知識以及提升用戶學習效率等方面要產生正面效應。圖書館技術環境改變了用戶行為。在構建新一代智慧圖書館時,應結合新興技術特點,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綜合心理學、信息學以及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以此進行全方位考量。
以AI+5G技術的發展應用為背景,作為圖書館活動的重要參與主體,館員、管理人員以及用戶等為適應環境變化,需要具備知識服務能力,做好迎接新型管理服務內容,接納學習利用模式的準備,在“智慧+智能”型圖書館環境下,館員應保證自身生存和發展需求,積極參與信息素養培育,以AI機器人開展服務活動為契機,圖書館員應轉變職能,進一步做好用戶創新學習的引導工作。
AI+5G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工作帶來正面效應,但同時要注意以下問題:(1)現實社會存在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僅僅依靠AI+5G的技術,解決不了長期存在的數字鴻溝問題;(2)AI+5G的技術環境下,應制定有序、科學的規范推動讀者的信息素養教育與公民教育;(3)在信息化社會環境下,用戶數據安全與隱私保障問題應該加以高度重視;(4)新一代人工智能圖書館場景下,智能服務不能侵害用戶或館員的利益,新技術的運用一定要與圖書館發展方向相適應。
AI+5G技術場景下的圖書館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服務思路,勾畫了圖書館服務的新內涵,完成了圖書館服務的華麗轉型,是新技術賦予圖書館的機遇,我們不能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狹小圈子里,也不能盲目不求實際地跟風上項目,一定要做好調研,根據國情、地情和館情的實際構建以智能感知、個性化服務等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智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