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幼兒園 吳愛冰
在教學實踐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強調幼兒與生活場景的互動實踐,要為幼兒提供持續性和完整性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貼近真實生活的實際體驗中,嘗試去自主發現知識,并在實踐操作中應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促使幼兒在親歷體驗過程中,實現創造性和思維品行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組織生活場景體驗活動過程中,要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生動形象、持續完整的實踐情境,激發幼兒的求知熱情。
例如,在幼兒園木工坊的實踐體驗活動中,幼兒進入木工坊看到各種各樣的工具,都躍躍欲試,想去擺弄這些木工工具。剛開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不敢放手讓幼兒嘗試。但是,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我們越是擔心,幼兒越是好奇。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危險,而剝奪他們探索求知的權利,于是我們選擇面對困難,開始了木工探索之旅。“這是什么工具,是用來干什么的?”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幼兒瞬間炸開了鍋,“老師,這個工具我認識,這個是刨刀,可以將木板削薄?!薄拔抑肋@個工具叫螺絲刀,是用來旋螺絲的哦。”幼兒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認識不同的木工工具。緊接著,他們紛紛選擇工具和材料,嘗試動手維修,有的小朋友用錘子修著小椅子,有的用螺絲刀修理床鋪……在動手嘗試中探究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幼兒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弱小,通過探究,他們會有意識地想辦法保護自己、保護同伴。所以,教師應該滿足幼兒動手嘗試的欲望,大膽放手讓幼兒去嘗試。幼兒在體驗木工活動中,善于發現各種問題,并嘗試著用已有的各種經驗解決問題,教師沒有將辦法直接灌輸給幼兒,而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掌握到的能力是深刻的,難忘的。在體驗中激發幼兒的好奇、探究欲望,促使幼兒可以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形成勇敢無畏的創造性精神和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在木工坊的體驗過程中,教師合理引導幼兒自由創作,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設計小桌子、木凳、小動物、大坦克等各種木工制品,使幼兒在和諧互助和共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潛能。同時教師結合現實情境,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引導,鼓勵幼兒去思考去創作:“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天橋是怎樣做成的?樓梯是什么形狀?你可以做一個相關的木工制品嗎?”教師通過科學引導將幼兒的思維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充分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讓幼兒在合作互動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和堅韌不拔、戰勝困難的良好品質。
通過菜園、花圃種植體驗區可以拉近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讓幼兒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幼兒需要觀察、照顧、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還能夠充分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種植的興趣,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
例如,教師與幼兒一起來到種植體驗區,實地觀察后引發幼兒討論:“我們可以在上面種些什么呢?”接著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去考慮,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有關的資料,幾天后再一起來分享交流。幼兒的年齡較小,注意力方面比較分散,對事物的觀察能力缺乏持久性,在體驗種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種植一些比較容易成活,并且生長周期較短的植物。在播種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不同的種子種植的方法各不相同,藏著許多小秘密。“種子寶寶什么時候鉆出來?”“大蒜應該哪邊朝上?”種植前,幼兒將土地松土,把一些石塊和野草清除干凈,在土壤表面挖一個小洞的凹槽,將自己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凹槽中,用土覆蓋好,最后進行澆水。在這過程中,從討論種植的植物——收集種子——種植,教師拋出問題,由幼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一種能力的發展。播種完,如何進行植物管理?每個幼兒都要對自己所種的種子進行負責,在它成長的過程中,要進行科學的管理,如澆水、除草、施肥等,培養幼兒對種子的耐心和細心。幼兒通過整個種植過程,體驗到種子從種植、發芽、出苗、開花、結果等一系列的變化,感悟生命的成長。
在種植體驗區的生活場景中,對幼兒教學實現了全面的創新,讓幼兒能夠親近大自然,對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變化能夠做到仔細觀察,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觀察情況,組織幼兒進行寫生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來進行繪畫,幼兒在自然中學習到新的知識,也在自然中得到快樂的成長。
隨著我國城市化腳步的加快,水泥路和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幼兒與泥土和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很多幼兒失去了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幼兒園創設了種植體驗區,在種植體驗的作用下,幼兒會認識到更多的蔬菜和水果,豐富自身的知識視野,幼兒親身體驗整個勞作的過程,也會逐漸端正對勞動的態度,養成勞動的良好習慣,體驗勞動所帶來的喜悅,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正的道理,倍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例如,幼兒參與整個種植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幼兒在種植完成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幼兒說:“我只知道,家里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從商店里買來的,現在才知道是農民叔叔,辛辛苦苦在地里種出來的,我一定要珍惜?!边€有的說:“種植的過程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要珍惜所有的食物,不能浪費了!”等。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進行采摘,將自己所種的蔬菜和水果采摘回幼兒園,經過清洗和加工后進行食用,讓幼兒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幼兒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挑食習慣也慢慢出現了改變,食用自己親手種植的食物,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所收獲的果實,不僅可以自己使用,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義賣,將義賣所得的錢,再去買新的種子用于下一次的種植,還可以將自己的菜贈予困難人士,如行動不便的老人、經濟困難的人群等,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教師在幼兒實踐過程中,要理解幼兒個性的思想差異,努力為幼兒建立一個和諧、民主、平等、融洽的活動空間,促使幼兒自覺將自身的經驗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獲取更多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知識技能,使幼兒在豐富的體驗感悟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