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棟
(泌陽縣種畜場,河南 泌陽 463700)
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人們愈發提升了對養殖技術及管理模式的關注程度,但就傳統的養殖模式來說,放養的方式不僅會限制養殖規模的擴大,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為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養殖戶應更多選擇圈舍養殖的方式,而對羊的圈舍飼養養殖管理則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與分析。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羊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圈舍飼養的方法不斷引入其中,帶來了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上的創新。基于此,本文對圈舍飼養羊的相關內容展開研究,從養殖環境、飼料管理、防疫工作等方面分析養殖技術,以及從羔羊、成羊、肥羊的角度對管理模式加以探究。
為羊提供良好的養殖環境是提升羊舒適度、保證健康生長的重要基礎,同時羊舍的良好環境還有助于提升免疫系統的抵抗力,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因此在建立羊舍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位置的選擇工作,保證羊舍的通風條件、地勢條件以及排水條件都可以滿足羊的生長所需;其次,應將羊舍建立在遠離公路、村莊的位置,進而避免出現疫情之后發生大規模的擴散;最后,針對羊群應事先留出比羊舍面積大4~5 倍的活動場地,為羊群的日常運動提供充足的條件,且位置選擇應在羊舍附近,進而為羊群的管理提供便利條件。
在對羊實施圈舍養殖模式的過程中,儲備大量的草料是飼養的基礎條件,同時,如果草料的營養成分較為單一,則不能滿足羊生長所需的各種要求,甚至還會出現食欲降低、生長緩慢的問題。因此在對飼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結合羊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特性加強對飼料的管理。在夏季天氣較為炎熱的時候可以在羊的飼料中加入紫花苜蓿;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可以加入黑麥草,進而為羊群提供更高的熱量,幫助羊群有效御寒。另外,為了進一步確保羊群的營養均衡,應保證秸稈等粗飼料與大豆等精飼料的均衡配比,通常情況下,每只羊每天食用的粗飼料2~3 kg,而精飼料0.2~0.3 kg。
在羊群飼養的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格外注意的要點:第一,羔羊在斷乳以后需要圈養育肥,而在此之前需要對羔羊進行驅蟲,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第二,在喂養過程中應遵循先粗飼料后精飼料的原則,通過科學的方式對喂養次數與喂養量加以調控,有效提升羊群的育肥效果。第三,保證羊群每天可以有1~2次的運動時間,提升其免疫水平與肢體病的抵抗力。第四,定期對羊舍進行清理、消毒。第五,掌握羊群出欄時間,通常在3~5 個月、體質量在45~60 kg的時候可以出欄。
加強對圈舍環境的衛生清理與消毒防疫工作是保證羊群健康生長的重要基礎。首先,應定期對飼槽用酒精和漂白粉等消毒產品進行消毒,可有效提升圈舍的衛生程度,進而達到殺滅病原的目的。其次,及時對羊糞等污物加以清理,避免疾病的發生與擴散;最后,應做好羊群的疫苗接種工作,主要為羊四聯疫苗的肌肉和皮下注射。同時可以借助藥浴進行驅蟲,保證羊群生長環境以及身體的衛生。
針對在4月齡內羔羊的管理應格外注意,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飼料搭配。1~3周齡的羔羊仍需母乳喂養,這就要保證母羊的營養充足,以保證母乳中的營養物質可以滿足羔羊的生長需求,提升羔羊的抵抗力。待羔羊生長到20日齡左右時,可以適當加入黃豆、黑豆等精飼料;當羔羊生長到2~5 月齡的時候可以逐步增加精飼料的喂食量,同時注重新鮮青飼料的配比,為羔羊補充生長所需各類營養物質的同時,有效促進骨骼生長、提高免疫力。對于羔羊的斷奶工作來說,應在羔羊進食的過程中少量多次地增加精飼料投喂量,幫助羔羊以科學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實現斷奶。
羊在斷奶到配種期間可以稱為成羊,在這一時間段羊的生長水平很大程度上由飼料的質量決定,因此養殖戶應加強對飼料的關注程度,提升飼料、草料的質量,通過合理喂養更好地促進羊群生長發育。通常情況下,可以在草料中搭配玉米、豆餅等,母羊每天的食用量在250 g左右,而公羊在300 g左右。
消毒工作是羊群育肥的基礎。對于肥羊的管理應遵循先粗飼料后精飼料的原則,逐步地增加精飼料在飼料當中的比重。同時,在開展育肥工作的過程中,應結合羊群生長的實際需求對飼料配比進行合理控制,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麥麩、玉米面等精飼料,每天粗飼料的喂食量保持在1.2~1.4 kg,進而更好地實現育肥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