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傳林,石廣成
(1.濟南市章丘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南 250200;2.濟南市章丘區普集畜牧獸醫站)
鵝絳蟲病是危害養鵝業的一種常見的小腸內寄生蟲病,幼齡、中齡鵝多發,散養鵝多見,一般多發于夏秋季節。危害鵝的絳蟲主要是劍帶絳蟲和膜殼絳蟲,常寄生于鵝的小腸腸道內,阻塞腸腔,破壞和影響鵝的消化吸收,并能吸收營養,分泌毒素,導致鵝生長發育受阻和產蛋性能下降,嚴重者引起大量死亡,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2020 年8 至9 月份,濟南章丘區兩養鵝戶散養的幼齡鵝和中齡鵝,先后發生以生長發育不良,體質虛弱,逐漸消瘦、不斷死亡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經現場檢查、臨床剖檢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鵝劍帶絳蟲病。通過及時用藥治療,均收到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2020 年7 月9 日,章丘區養鵝戶王某購進2 日齡鵝苗760只,先是飼養在育雛舍的高床上,2周齡后在運動場上放牧飼養。運動場邊有水池,水面不大但較渾濁,鵝常到池里戲水覓食。8 月12 日,陸續發現有部分幼鵝精神不振,采食量明顯減少,飲水量增加,體質虛弱,逐漸消瘦,死亡6 只。到8 月15 日,幼鵝發病數量100 余只,共計死亡27 只。咨詢當地獸藥經營門診,懷疑是大腸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推薦用氟苯尼考飲水治療,用藥3 d,不見好轉。到8 月18 日,鵝群發病率達到30%,共計死亡69 只,死亡率9.1%。
2020年9月12日,章丘區養鵝戶張某散養的310只70日齡肉鵝,出現精神沉郁、喜臥、采食量減少、不愿下水塘戲水、逐漸消瘦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當日死亡5只。到9月14 日,3 d 時間死亡鵝17 只。該戶先后給鵝服用黃芪多糖、土霉素、恩諾沙星等藥物治療,不見好轉。到9 月19日,鵝群已死亡42只,死亡率高達13.5%。
病鵝精神沉郁,羽毛松亂,喜臥、不愿走動,食欲減少,飲水量增加,逐漸消瘦和衰弱,驅趕時走路不穩。排白色、淡黃色稀便。糞便有臭味,有的排有血便,混有黏液,仔細觀察糞便中混有白色面條狀蟲體節片。部分病鵝出現神經癥狀,步態不穩,背臥或側臥時兩腳劃動,突然倒地,頭往后仰,抽搐死亡。
剖檢王某的幼鵝3只,張某的中齡鵝2只,病理變化基本相同。死亡鵝消瘦,可視黏膜和肌肉蒼白,皮膚、腳蹼干燥。整個消化道腸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腫脹,有2 只鵝腸道出現糜爛,腸內充滿黏稠黃白色稀便。腸腔內有數量不等的蟲體,多集中在小腸后半段,多的有14 條,蟲體阻塞腸管。蟲體較大,一般長5~30 cm,寬5~15 mm,有20~40 個體節。2 只病死鵝腸壁散布灰黃色結節狀潰瘍。
無菌取病死鵝的肝臟、脾臟和心血分別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未發現病原菌。
取發病鵝新鮮糞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涂片鏡檢,未發現球蟲卵囊。從病死鵝腸內刮取一定量的腸內容物和糞便,置于潔凈的燒杯內,加生理鹽水稀釋,均勻攪拌,靜置10~15 min,自然沉淀,去掉上清液,反復操作3~5 次。取沉淀物置于平皿中,可見到絳蟲節片和細短樣的蟲體,將沉淀液滴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鏡檢,可見到橢圓形蟲卵。
取蟲體放在顯微鏡下低倍觀察,蟲體乳白色,呈矛形,扁平,分節。頭節上有4個吸盤,頂突上有8個小鉤,頸短,鏈體有節片20 ~40 個,前段窄,往后逐漸變寬。有3 個睪丸,橢圓形,橫列于生殖孔的一側,生殖孔位于節片上角的側緣。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鵝劍帶絳蟲病。
按每千克體質量20 mg 的量,將阿苯達唑片研成細粉,1次喂給,連服2 d。
按每千克體質量1 g的量,將檳榔加水煎成檳榔液,濾去藥渣,冷卻后1次喂服。同時,飲用電解多維,連飲5 d。
前2日給患病鵝群服用阿苯達唑,不斷有絳蟲蟲體排出。第3 天給患病鵝群服用檳榔煎劑,服藥后持續排蟲2~3 h,后幾日再無蟲體排出。鵝群停止死亡,逐步恢復正常。
絳蟲病在養鵝生產中的發病并不少見,散養鵝絳蟲病發病率更高,但由于養殖戶和部分獸醫對寄生蟲病的危害認識不足,容易忽視寄生蟲而考慮為病菌感染,常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時機,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在散養鵝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寄生蟲病的發生,提前投藥進行預防。
劍帶絳蟲寄生于鵝小腸內,中間宿主為劍水蚤,劍水蚤適宜在死水區、水流較慢的淺水區、沼澤、水洼地、水塘和江河支流等處生活。劍水蚤于5~7 月繁殖最旺盛,因此夏秋季節鵝劍帶絳蟲病感染率最高。
診斷鵝絳蟲病一般通過病理剖檢發現絳蟲蟲體即可確診。但由于病死鵝糞便帶血,還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排除球蟲病混合感染后,方可確診。
治療鵝劍帶絳蟲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配合使用驅絳蟲效果較好的中藥檳榔煎劑,可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阿苯達唑是目前獸醫臨床使用較廣泛的驅絳蟲藥,但大群用藥經常由于拌料不均勻影響驅蟲效果,長時間連續使用,還能使絳蟲產生耐藥性,驅蟲效果不徹底。而配合使用檳榔煎劑加水拌料飼喂驅蟲,可確保驅蟲徹底。
鵝劍帶絳蟲以其吸盤和小鉤固著腸壁,造成腸黏膜機械性損傷,發生炎癥;蟲體奪取宿主營養,造成機體營養不良;宿主吸收蟲體代謝產物,對神經和血液系統具有毒性作用,而出現神經癥狀。所以驅除鵝絳蟲時,采取同時補充電解多維或其他多種維生素等綜合性防治措施,可提高治療效果。
采用放牧、散養等方式規模養鵝,預防絳蟲、線蟲等寄生蟲病尤為重要。應定期驅蟲:成年鵝每年驅蟲2次,1次在秋季放牧之后,1 次在春季放牧前。在發病地區,水池應輪流使用。即將部分水池停用1年,使含有食囊尾蚴的劍水蚤全部死亡后再放牧。鵝糞要及時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后再用于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