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現階段的基礎教育承擔著為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此前的傳統形式的基礎教育往往會忽視家長的教育作用,或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出現嚴重脫節的情況,而這對于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盡管教育部早已多次下發相關文件及指示,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對于家校合作共育加強重視,但受限于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家校聯動培育機制仍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繼續建設。當下實現家校聯動培育機制仍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教職工相較于基數龐大的學生而顯得人手不足。因大部分學校無法做到“小班化”管理形式,作為家校聯系者的主要橋梁——承擔教學任務的班主任,往往需要一個人面對數十個學生及其背后的家庭,而班主任通常還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且有著眾多的個人事務及家庭事務需要處理,所以自然而然地導致了家校聯系的不充分、不及時。
二是現在的教學時間設置使得家校之間形成“斷層”。許多小學往往下午四點之前就已經放學,家長們大都是顧慮于放學時間太早,擔心孩子在家“荒廢”,從而在放學后的第一時間就將孩子送往課外興趣班、補習班,導致疏于與校方溝通。升入初高中后,很多學生的放學時間又顛倒過來,相當多的中學除了走讀的學生外,寄宿生大都是一到兩周放一次假,更甚者一月才放一次假。家長們想念子女,自然會珍惜來之不易的相處時光,某種程度上壓縮了其與校方的溝通。
三是現在的家校溝通機制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微信家長群是目前大部分家長與班主任的溝通渠道,而根據很多新聞熱點事件的報道,通過微信家長群來溝通的方式極易使得家校之間產生矛盾。家長們在下班之余,往往還要面對家長群消息的“刷屏”,從中一條一條翻閱,攫取繁雜信息中的有用成分,這就使得部分家長產生了抵觸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很明顯是不利于家校溝通的。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校雙方共同努力,而不是將其擱置不予處理,這將是十分不利于培育下一代的。因此,為共創家校聯動培育機制,共建家校一體教育網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解決:
一是教育部門及學校需要相應的將行政班及班主任模式適度地進行改進。將傳統的“大班化”教育精細化管理,逐步轉而設立小而精的“小班化”管理,適度擴招相應的崗位。另外傳統的承擔教學任務的班主任的“一對多模式”會使得其無法盡善盡美地完成家校之間的聯系溝通。可以參見大學的輔導員模式設立專職的、無教學任務的班主任或生活老師,從而使其將重心專門放在輔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也便于及時與家長跟進溝通。
二是家長方面應當重新重視起與校方的溝通交流。將子女一放學就送往課后興趣班、補習班固然是為子女著想,但不能本末倒置,忽視了最重要的學校教育。家長應當重新重視其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子女在校情況,并就此與子女展開相應的教育工作,與校方一同完成教育的“接力”。
三是相關的科技手段應當跟上,從而為共建家校聯動教育機制服務。當下科技迅猛發展,針對家校一體教育網絡方面的建設需求也相當大,曾經的“飛信”,到如今的“微信家長群”“釘釘”都是家校溝通交流的技術載體,但其在使用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足,流于“同質化”“表面化”。相關技術研發單位應當全方位調研、精準定位,從而研制出更加人性化、符合家校聯系需求的科技產品,以便于進一步構建家校聯動教育機制。譬如對于重要信息的獲取應當更加快速便捷,便于家長及時在“刷屏”中第一時間收到校方的重要通知;抑或是便于利用大數據手段精準跟進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情況,及時在家校雙方之間完成相關重要信息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