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新墩鎮中心學校 靳金蓮
現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師因為多年來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嚴重,所以他們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無法從根本上改善課堂環境,學生依舊處于被動狀態,難以將全部精力都投入英語學習中。為此教師應該積極轉換傳統觀念,從多元角度對課程教學的模式、流程進行完善與創新,從根本上增添課堂活力,保證師生在互動中自然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完全內化,從而在未來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目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下述三個問題:第一,教師沒有起到導向作用,導致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接受,無法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內涵,阻礙他們綜合語用能力的發展;第二,師生在課堂內缺乏有效互動,課內教學氣氛沉悶,學生難以對學習內容產生探索欲,他們的思想受到束縛,致使初中生的核心素養難以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三,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且過于注重對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講解,因此無法在課上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造成了課堂教學設計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現象的發生,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徹底成為空談。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過程中也應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視為基本原則,以此豐富教學內容,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采取現代化的情境教學法,通過實物展示、故事引導、多媒體教學等方式進行課堂構建,期間將教材內枯燥且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實物或色彩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帶給學生最直觀的學習體驗,他們可以快速集中注意力,在興趣的基礎上深入探索知識的內涵,最終成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所學全部內化。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兩點問題:第一,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個性特征與興趣愛好作為主要考量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情境創設,由此保證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第二,所創情境需具有互動性,讓學生可以在融入其中后與其積極互動,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的內涵。
例如,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先為學生分別播放“sitcom、news、soap、educational、sports、talk”各類TV show 的片段,讓學生能夠對本課新詞的性質和內涵產生更加清晰的認知,同時也能被豐富的視頻內容吸引注意力,進而配合教師完成后續學習任務。在此情境中教師自然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watch?”“What do you think of...shows?”由此引發學生的自由討論,討論期間學生能夠明確此類問句的句式結構,同時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熟練掌握“I can’t understand them.”“I like/love them”“I don’t like/love them.”的回答方法。教師采取情境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可以勇于并善于陳述自己的觀點、談論自己的愛好。
初中時期學生的思想雖然逐漸成熟,但是他們對陌生事物依然存在較為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在主觀意識上想要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掌握英語語言文字的正確使用方法,從而產生滿足感,最終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項課堂活動。為此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組織多元的課堂活動,如情境表演、小組合作、主題辯論、游戲探索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課上時間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堅定以生為本的理念,站在學生的視角對活動進行預設,以此提高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保證自己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融入活動,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期間為學生提供自由分享觀點的空間,在保證活動有效性的同時夯實了學生的英語基礎,也能讓他們自由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各類英語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想會產生激烈的碰撞,他們在強化自身學習自信心的同時也實現了理解能力的提升,為未來更高難度英語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師生間無法進行有效互動,教師機械式地講解基礎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他們無法真正融入課堂中,學習的形式化嚴重,難以真正將所學靈活地運用于生活實際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對課內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善與創新,比如可以增添課堂導入環節,通過生活化問答、社會信息探索、故事引導等方式自然引入正式課程。這一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融入課堂,同時也能讓他們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指引下主動探索課內知識,在導入環節師生同樣也能自由互動,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學生的厭煩或恐懼心理,從根本上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布置探索任務,以此保證師生、生生都能進行有效互動,從而提升課堂活力,教師在此基礎上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熟練地掌握正確的語用方法,從根本上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未來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八年級“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正式教學前先在PPT 內展示人們進行各類活動的圖片,以此向學生提問:“What is he/she doing?”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熟悉“wake up、go off、pick up、wait for、look for”等動詞短語的含義及用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正式教學,講解過去時態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能夠學會使用“when、which”從句的方法,期間也要為大家設置探索任務,如小組合作完成使用過去進行時態來談論過去的事情或者講述一件過去故事的任務,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同時鍛煉他們的綜合語用能力,在為本班學生夯實基礎能力的前提下強化他們的整體語用能力。
課堂評價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嚴重,大部分教師都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一定要轉換思想,對課上教學評價模式進行重設,期間不可忽視初中生對教師的信賴與依戀感,合理利用這一優勢展開教育工作,以鼓勵性語言為主對學生進行贊美、激勵以及情感教育,從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語用能力等多元角度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對于大家的主觀觀點必須給予充分的尊重,從根本上提升他們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自信。教師除了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之外也要為他們提供能夠互評、自評的機會,以伙伴或者自己的客觀角度指出優勢與不足。這樣一來能夠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自我認知,他們會快速找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并積極探索改正方法,用這樣的方式提高整體英語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初中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英語是初中時期的一門重點課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及時轉換傳統觀念,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現代化的改革與創新,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先明確當下教學設計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自我反思,再通過創設情境、組織課堂活動、豐富教學模式、完善評價體系等方法進行課堂構建,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可以在興趣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內涵進行深入探索,配合教師完成各項課堂任務,提高整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初中生英語綜合語用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