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
過度訓練是指在一定程度內,運動員接受超過范圍的訓練,并經過適當且一定的恢復期還不能恢復其正常的運動水平及水準。在這種情況下,所導致的結果是運動員將會有可能丟失比賽的機會,也可以說參加了重要比賽卻不能取得應有的成績也無法發揮之前的水平。龍舟運動,具有代表性的團體項目之一,在龍舟上的每一名運動員都起著決定性的因素,對取得成績的好壞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進行正常比賽中必須保證隊員具有最佳狀態。
因過度訓練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不可忽視的。過度訓練沒有合理把握好運動訓練的負荷范圍,忽視了訓練與恢復之間的比例,是一種訓練的畸形存在,在疲勞狀態下運動員仍承受較大刺激的結果。且若是因為過度訓練造成隊員無法參賽、無法發揮應有的水平,將會直接導致隊員們在日后參賽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變化,并產生一些“厭賽”心理。因此每位教練員都必須把握訓練的程度,對每名運動員進行“度”的監測,抓住隊員的主要矛盾,才能發揮運動員的最佳水平并獲得理想成績。
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龍舟運動,歷經于今已經有上幾千年的歷史。近年來,我國體育論壇上“龍舟熱”的話題越來越備受關注,同時掀起一股傳統體育新浪潮。而大學生作為我國民族復興的重要一支青春力量,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責任與擔當。龍舟競渡,是團結拼搏的重要標志之一。在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批準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為龍舟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也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成為文化傳承基地,同時并設立了龍舟運動這一體育課程來增強現代青年學生的民族自信與自豪感。
于此,我們展開此調查,為高校龍舟運動更好的發展,我們通過對江漢大學龍舟隊部分隊員參加第二十三屆國際龍舟世界錦標賽與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的問卷調查,同時利用隊員們賽前訓練身體的種種狀況并分析江漢大學龍舟隊賽前訓練的強度狀況是否合理,運動員的心理是否有調整好,訓練計劃是否合適,并同時提出合理的建議,為江漢大學龍舟隊在今后各級龍舟賽事上的發展添一份力,更為校園傳統體育的發展助力添彩。
江漢大學龍舟隊參賽隊員隨機選擇40 名隊員,其中男生25 人、女生15 人。
1.問卷調查法
向江漢大學龍舟隊參賽隊員發放問卷,問卷共發出40 份,成功回收40 份,有效問卷共35 份,回收率為100%,回收有效率為87.5%。
2.訪談法
對龍舟隊參賽隊員進行訪談,了解隊員參加第二十三屆國際龍舟世界錦標賽與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賽前訓練相關問題并加以記錄。
通過40 份問卷結果收集到江漢大學龍舟隊隊員賽前訓練態度方面調查了解到,隊員對賽前恐懼訓練共3 人,占總數的8%;無訓練欲望共2 人,占5%;對參加訓練無任何不適共30 人,占據85%。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隊員對賽前訓練無任何不適的人數比較多,占85%。經過和隊員進行談話了解到導致運動員對賽前訓練產生抗拒與厭倦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隨著國內外龍舟隊伍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員們日常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也隨之增加,此時部分隊員能力偏弱,并跟不上訓練節奏,不能按照教練的要求和標準完成訓練計劃,因此在龍舟專項訓練中常遭責罵和譴責。這使他們自信心受到打擊,引起這部分隊員的內心產生抗拒心理,厭倦訓練。并不能發揮好他們自己應有的實力。二是沒有掌控好運動量、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長三者間的關系。每名運動員實力都會有所差別,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隊員在進行集體訓練時,超出了他們自己的生理極限和心理極限,并出現了過度訓練的癥狀。
通過隊員在賽前訓練中的疲勞狀況了解到,隊員們在賽前集訓中的疲勞狀態出現時期有較明顯的差異。較早出現疲勞狀態有1 人,占2.8%;訓練中期出現疲勞狀態共6 人,占17.14%;較晚出現疲勞狀態共8 人,占22.85%;最后對整個賽前訓練未感到疲勞共20 人,占57.14%。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發現隊員的過度訓練早期癥狀和訓練中疲勞出現的不同時期有著密切的關系。較早出現疲勞狀態的1人,經常會感到食欲下降、乏力、惡心、持續的肌肉酸痛和持續的疲勞狀態等不良反應,運動負荷與身體機能不相適應,已至疲勞積累導致一系列癥狀,引起過度訓練;訓練中期出現疲勞狀態的6 人,偶爾會出現精神不振、認為訓練要求費力、恢復不足等,開始逐漸向過度訓練早期癥狀過渡,仍屬可控可調整范圍內;較晚出現疲勞狀態的8 人,均有少量的身體不適,但對身體并無過多的不良影響;最后對整個賽前訓練未感到疲勞的20 人,均無或只有少量的身體不適,并無出現過度訓練早期的癥狀。由此可知,當隊員身體疲勞狀況出現時,訓練內容仍不做適當的調整,則會加重運動員的身體負擔并降低他們訓練的積極性。身體疲勞狀況越早出現,越容易累計疲勞的堆積,越容易引起運動損傷,并引起過度訓練。
通過隊員賽前集訓結束后的身體狀態了解到,隊員身體狀態良好并且無特殊不良狀態出現有18 人,占51.42%;有持續疲勞感共8 人,占22.85%;恢復時間延長,且恢復不足有5 人,占14.28%;最后出現消化功能減退共4 人,占11.42%。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與進行兩個月的跟蹤調查了解到隊員集訓后身體狀態良好,無特殊不良狀態的有18 人,其身體素質與運動水平皆在江漢大學龍舟隊伍中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整個賽前集訓過程中,身體狀況只有略微的異常或無異常變化;而賽前集訓結束后身體狀況仍出現異常者(除生理因素與病理因素的影響)在集訓中均有出現過度訓練早期癥狀的表現。由過度訓練導致機體出現功能的紊亂,引起身體出現一系列不適與失衡的狀態。從以上關系可推導出,集訓結束后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受集訓過程中機體承受相應刺激量的影響。換言之,集訓結束后運動員的身體狀況與在集訓的整個過程中是否有出現過度訓練有著直接關系。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中國知網及《體育保健學》《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文獻及書籍資料分析得出:江漢大學龍舟隊運動員在進行賽前訓練時,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均在科學指導范圍內。
有針對性的對身體素質及專業能力較差的運動員提供個性化訓練與指導。如加強身體素質及專業能力較差的隊員綜合素質的鍛煉或在與其他身體素質及專業能力較好的隊員一同訓練時,在同等訓練條件,適當放寬對他們的要求,以達到提升綜合能力預防過度訓練的目的。同時,在對一些專業能力差的隊員應加以訓練記錄,教練員可以在每次訓練當中讓隊員嘗試新的突破:在身體素質上的突破、在專業能力上的突破等,并對這些隊員多加以指導并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可能性,誘導他們激發他們自己的潛能,讓隊員的強項補充弱項,放大他們的強處,通過個體化指導訓練一段時間并記錄成績的起伏。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可根據該調查項目預防運動員賽前過度訓練。通過談話與觀察的方式,注意運動員對本次訓練負荷的反應情況,便于及時發現過度訓練的早期癥狀,并及時做出相對應的調整,避免過度訓練的癥狀加重。教練員若發現早期癥狀時,應及時調整相對應的訓練計劃和目標,減少對應運動員的運動負荷,并體現區別對待原則,適當增加休息及恢復時間,應保證運動員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加強隊伍訓練醫務監督與自我保護,以便早發現早處理。自我監測方法:
(1)脈搏測定:若早晨安靜時脈搏一直上升,應注意減少運動負荷;每天早晨便后,體重數日減輕,就開始有過度訓練的可能性(除自己有意識的減輕體重之外)。
(2)尿檢查:正常情況下,尿檢應該是無異常的在剛起床的情況下,訓練負荷過大時會出現尿蛋白與尿血的情況。并于訓練負荷成正比關系,如次日仍有尿血現象,則可斷定為情況異常。
教練員要遵循最佳負荷原則。堅持適當有氧訓練,及提高運動員的心肺能力、對訓練的承受能力、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疲勞能力。在訓練的大周期中,每周訓練量的增加不多于上周訓練量的5%,訓練量與訓練強度不宜同時增加。加強訓練后的恢復措施。訓練后應對蛋白質進行及時補充;在睡眠中會產生肌肉的增長及恢復,所以要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加強補充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并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根據運動員的個性特征條件進行按摩、心理放松和桑拿浴等,并加速自身疲勞的消除,促進身體正常恢復達到原有的基準。
若已經長時間進行過度訓練,教練員應該立即停止訓練,制定新的訓練訓練計劃。并組織隊員進行放松恢復活動。若發現有運動員不適情況,一定要找出原因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才能讓隊員發揮應有的水平,才能更好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