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蔓延,全國教育領域中傳統的現場教學處于停擺狀態。教育部作出“停課不停學”決定,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迅速在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各層次教育教學中迅速和有序開展。此過程中,以身體活動和運動技能學習為主要任務的體育教學在模式轉換上顯得更加困難,盡管完成了“停課不停學”任務,但多數教學呈現簡單化和形式化特點,難言教學效果和質量。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將從應急模式逐步發展成為與傳統教學模式并行的常態化教學方式。體操是體育院校術科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在“雙萬計劃”實施背景下,需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體操課程深度融合,提高體操課程信息化建設水平,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因此提升教學質量勢在必行。
1.課程信息化建設簡單化和形式化
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方式信息化程度低,存在簡單化和形式化特點,未能從教、學、考、評等教學要素進行有效融合,注重理論知識內容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缺乏技術技能內容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未能實現課程考核內容與方式信息化,現有精品資源課程的線上考核也存在考核評價方式單一問題,以簡單的記憶性知識測試為主,缺乏思考性、生成性、應用性知識考核。
2.重申報、輕建設、缺應用問題突出
訪談獲知,多數學校體操課程信息化建設初衷源于質量工程項目申報,不是源自教學實踐需要,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缺應用問題。表現為注重課程資源信息化建設,忽視建設成果的持續更新以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有的學校即便擁有完善的信息化技術設施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多數老師也不會在日常教學中應用,一般只在公開課、示范課等情況下選擇應用,信息化建設成果往往成為一種榮譽和擺設。
3.共享、優質的線上資源缺乏
目前,從愛課程和中國大學MOOC 網站平臺上搜索到只有3 門體操相關課程。分別是武漢體育學院的《體操》(2013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成都體育學院的《體操運動》(四川省2014年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017年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福建師范大學的《體操(健美操、啦啦操)》。這幾門課程擁有較為豐富的線上資源,在同類課程信息化建設中具有較強的示范性,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突出表現為課程設計完整性和系統性不足,主要還是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機制存在,未能從教、學、考、評等方面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體系進行完整和系統的融合。
1.體操運動技能學習需要專門的硬件設施
體操教學中,多數動作學習需要專門的器械,需要特定的活動空間。開展線上教學,學生難以獲得體操技能學習所需要的器械,在運動技能學習器械、場地上難有保障。
2.體操運動技能的自主學習安全性難以保障
任何體育活動本質上存在風險。手把手地保護與幫助是體操教學區別于其它運動項目教學最明顯的特征。多數體操動作的結構和身體姿勢不同于日常身體活動方式,諸如滾翻、空翻、倒立、懸吊等動作的練習需要特定的保護和幫助。另外,學習中需要挑戰和嘗試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更需要給予適當的保護與幫助。因此,體操運動技能的自主學習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3.教師的課程信息化建設觀念滯后、積極性不高
傳統現場教學方式在廣大體操教師教學觀念中根深蒂固。據訪談,多數教師認為體操課程的線上教學只是疫情特殊時期維持“停課不停學”的一種應急手段,無法成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此外,由于應用信息技術或資源進行課程設計、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實施均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相應的支持和激勵措施尚不完善,因此導致多數一線教師的課程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推進教育信息化政策,提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1],提出實施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2]?;旌鲜浇虒W是指將在線學習與面對面教學進行結合,形成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3]。這種模式通過整合傳統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優勢,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此降低學習成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4],是指對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進行優化和整合,從而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5]?;旌鲜秸n程成為五類“金課”之一,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等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重要方向。體操課程是體育院系術科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探求與實施混合式教學是緊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新趨勢和新要求,因此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深度融合,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的必然選擇。
(1)適宜的線上教學有助于抽象概念與復雜技術分析具體化。體操動作技術結構復雜,每一個動作技術都蘊含著相應的技術原理。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教學平臺,利用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在課前以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以慢放、暫停、回放、放大等形式全面、直觀、精準地對動作概念、要領、原理、做法、練習步驟和方法等進行講解、示范和分析,學生利用學習平臺便捷地進行學習。相比傳統單一的現場教學,適宜的線上教學更有助于把抽象的動作概念和原理具體化,將復雜的動作技術結構及其完成過程具體化,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動作概念和技術原理。
(2)適宜的線上教學能有效拓展教學時間,提高課程學習深度和廣度。近年來,通識教育、實踐教育在本科專業中的課時比例逐步增加,大量專業課的課堂學時數有所減少,以運動技能教學為主要任務的體操課程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課時不足忽視理論教學的問題,一帶而過的理論教學只能讓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原理有所了解,沒能產生思維過程和生成性知識,對原理的學習浮于表面。而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創造更多的學習時間,學生可在課前、課后利用在線平臺隨時便捷地進行預學、預練或復習和鞏固,能有效加深對基本概念和技術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和深度;同時,教師通過收集、整合和分享各種優質的線上資源,讓學生獲得優質的學習資源,有效提高學習廣度。
(3)適宜的線上考核有助于評價模式創新和評價功能發揮。受課程學時不足影響,傳統線下教學模式中的課程考核存在單一性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在評價方式上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在評價內容上,以記憶性基本知識測試和動作技能測評為主,忽視生成性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評價;在評價功能上,忽視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持續改進的功能。適宜的線上考核有助于創新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在內容上,可通過向學生展示不同規格的動作視頻,考查學生對動作技術原理,保護幫助方法,動作質量分析,動作教學方法、手段與實施步驟等方面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在形式和功能上,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信息發布、存儲、統計與分析等功能,可以隨時進行考核內容發布以實施過程評價,并能及時、精準獲取考試結果及其隱含的“學情”與“教情”,有助于實施個別化、精準的教學指導,更有效地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持續改進的評價功能。
(4)混合式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發展。國家相關政策一再提出要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從而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6],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7]。實踐證明,在體操課程建設與教學中,唯有通過混合式教學,進行適宜的線上教學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建課和授課能力,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
(1)整體性原則。體操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整體性是指把體操理論教學與動作技能教學相統一,把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教學要素相統一,把線上、線下以及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環節相統一。如表1所示,在混合式教學設計中,要把課程學時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分配到線上、線下、理論、技能、考核等環節中去,使體操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理論與技能、授課與學習、目標與方法、考核與評價等教學要素以及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環節形成統一整體。
(2)系統性原則。體操混合式教學中,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考、評等各個教學環節和教學要素既獨立組織實施,更要合理銜接,形成一個各教學要素以及各教學環節相互聯系與支撐的系統。如表1所示,課前的線上教、學、考、評為現場教與學作準備、打基礎,現場的教、學、考、評是課前線上教學活動的延續與深化,課后線上教與學是線下教與學延續、改進、鞏固與提高。
(3)實踐性原則。體操是一門術科課程,動作技術和技能的學習與實踐是課程的主體內容。信息技術與體操課程的深度融合要破除以往信息技術一般只應用于理論教學的局限,應凸顯術科課程的技術性特征,深度發掘、精心設計適宜線上學習、課外訓練的體操輔助練習內容?,F場教學中也應將信息技術平臺、設備和資源有效融于體操動作技術的教、學、考、評各個教學環節和要素中去,以凸顯信息技術在體操技術技能教學中的運用(見表1)。

表1 體操課程混合式教學運行模式
信息化教學與應用使師生全覆蓋,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新趨勢和新要求,而以身體活動和運動技能學習為主要任務的體操課程的信息化建設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建議應加強教師培訓,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建課、授課能力,深度發掘、精心設計適宜線上教與學的體操內容,實施混合式教學;完善激勵措施,設置專項經費,加強課程建設與運行培育,設置混合式課程課時系數,計入教師教學工作量,從而激發教師參與課程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積極性,促進信息技術與體操課程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