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
進入21世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所面臨的歷史任務。體育作為重要一環,具有增強人民體質、提振民族精神的特殊作用。當前,我國的體育工作正處在轉型變革期,如何充分發揮體育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體育人面臨的當務之急。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了建設體育強國的五個目標:要繼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弘揚體育文化,健全競賽體系,發揮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提升中國體育的國際影響力。而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區別于西方競賽體系下的各類體育項目,具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色彩。基于當前我國的社會需求和武術的價值功用,筆者認為,如何充分發揚體育強國戰略下武術的支撐作用,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武術深受中醫影響,講究養練結合,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在習武過程中,既講究外在的身體參與的運動性,又重視內在的對身體的養生保健作用,從而達到壯內強外的效果。這一點從生理學角度也可以得到解釋。內在方面,武術鍛煉能夠刺激骨骼、關節和肌肉等運動器官,增加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及骨礦物質的吸收。外在方面,武術獨特的練習方式能夠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及靈巧度。隨著全民健身口號的提出以及武術進校園政策的實行,武術運動所具有的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這一功能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真正做到了普惠于民。
與其它體育項目不同,武術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內含強烈的民族意識。在文化內涵上講究尚武崇德,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在競技武術領域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隨著競技武術向著“高、難、美、新”方向的不斷發展,以及隨著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競技武術越來越能夠調動機體潛能。這對于運動員身體素質及承受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是難以完成的。此外,武術運動健兒在各大賽場上爭金奪銀,無不展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體現出一個民族積極向上、勇攀高峰、鍥而不舍的精神。
武術注重內外雙修,既講究強健體魄,更強調培養品德和塑造人格。正所謂“拳以德立”,武德是武術的規范,習武者更要做到練武與修身、品德與技藝的和諧統一[1]。而今,隨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社會對于人格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武德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它所具有的自強不息、誠實守信、注重禮儀、愛國主義精神完全可以與學校思政課教育交織相融,對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建立全面人格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武術在練習過程中有著節奏分明、高低起伏、動靜疾徐、閃展騰挪的特點以及形神兼備的運動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此外,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人們在參與武術,練習武術的過程中也會習得相應的武術健身方法,感悟到武術的博大精深,這既有利于武術的普及與發揚,又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人從中受到啟迪、教育和樂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武術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深受中國傳統哲學、醫學等多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使武術形成了一個兼具技術性與文化性的價值體系。自古至今,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個性,在社會和民族的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隨著武術進入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得以接觸武術、了解武術。既可以用武德教育培養他們講禮守信、尊師重道等優秀的道德品質,又可以培養他們的武術興趣,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武術文化。
而今,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武術的延伸度越來越廣,不僅對全民健身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更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隨著國民體育需求的快速提升和體育強國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的體育產業也不斷向前邁進。武術作為體育產業的一部分,隨著民眾對體育用品需求的逐步增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武術賽事、武術服裝器材、武術康復養生等產業的發展,都從不同側面展示出武術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3]。
《全民健身計劃》是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一部分。其實施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體身體素質。而將武術列入全民健身計劃,能更好地發揮武術強身健體、增強全民體質這一基本功能。因此,不管是競技武術、群眾武術還是學校武術,都要與全民健身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
競技武術在全民健身中起著先導作用。它以提高技術水平和創優異成績為目的,集力量、速度、靈敏、柔韌于一身,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因此,可以將武術套路比賽進行市場化推廣,將武術競賽表演與電視轉播、媒體宣傳等形式結合,來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進行武術套路的推廣與普及[4]。
學校武術是全民健身運動的基礎和重點,其受眾主要是青少年。因此,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武術活動,既能培養青少年對武術的興趣,促進體能、智能的協同發展,也有利于武術后備人才的培養。同時對青少年進行武德教育,有利于他們良好思想品德和個性心理的培養。
群眾武術是全民健身運動的補充,起著普及、擴大體育人口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武術價值,創編與推廣大眾化的武術套路,如:24 式太極拳便是武術大眾化的典范。另一方面,要通過學校、運動隊等相關單位對武術社會指導員進行嚴格培訓,鼓勵優秀的武術運動員加入武術社會指導員的隊伍中,以便為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武術健身的科學、規范化指導。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所謂體教融合,就是體育和教育融合的過程。既要發揮體育中“體”的作用,又要發揮“育”的價值。意見指出,要通過體教融合,把體育和教育相關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進一步彰顯體育對青少年健身、健心的功能。
作為體育的重要一部分,武術更要在“體教融合”背景下發揮其“正本歸元”的功能。所謂“正本”,指的是要正視武術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本質功能。在學校武術課程中要有計劃地將攻防技擊、武術理論、武術規則滲入到武術教學中,并有計劃、有規律地加強動作難度,以磨煉學生意志,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練習習慣,將武術練習融入到青少年成長全階段。
所謂“歸元”,就是要回歸武術的多元價值。武術不僅僅是一項身體活動,更具有培養競爭意識、塑造人格等多元價值。一方面,通過參加校內校外舉辦的各類武術競賽活動,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爭第一的競爭理念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在學校以往的武術課程中,大多注重技術層面的練習,而忽略了武德的教育。因此,可以通過學校網站、宣傳欄展示等途徑來宣傳武術教育理論,也可通過思政課堂、舉辦武術文化理論比賽和武術座談會等方式講解武術文化,這對于健全學生的思想品質、塑造人格都具有積極意義[5]。
付常喜將武術軟實力概括為三個層次:武術文化層次、競賽管理層次和對外傳播層次。在武術文化層次方面,要深入挖掘武術價值,特別對于傳統武術來講,更要加強武術理論的整理與還原工作,以便用科學的武術理論指導實踐。
在競賽管理層次,要使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協同發展。如今,競技武術的發展如火如荼,而傳統武術的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傳統武術賽事缺乏規范化。對于傳統武術,可以借鑒競技武術賽事制度,比如可以制定以套路和格斗對抗相結合的比賽方式,對運動員在比賽中套路和格斗的表現進行評分,以最終得分高低論勝負,以避免傳統武術偏套路化傾向,有利于傳統武術更全面的繼承和發揚。
在對外傳播層次,要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推動武術的對外傳播。一方面,可借助現代傳播媒介,如:電視、互聯網等進行武術賽事、武術技藝及武術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要借助非媒體傳播渠道,如武術產品、各類品牌賽賽等推廣武術,加大武術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加大了各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武術更要抓住這一契機,不斷尋找與周邊國家可以進行武術文化交流的合作點,以開拓武術國際市場,促進武術的國際化進程,塑造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形象。
隨著我國國民體育需求的快速提升和體育強國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體育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武術產業門類越來越多。雖然武術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但其劣勢也逐漸顯現。如:武術參與群體年齡分化明顯,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和老年群體;武術產品的創新開發滯后,產品供給難以滿足消費需求;武術產業運營組織能力不完善等。
針對武術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武術自身的資源優勢,把武術與經濟結合,形成武術消費與產業化的市場運行。其中,針對武術參與群體年齡分化的問題,要推廣適合公眾廣泛參與的武術運動項目,加快群眾性武術項目的推廣;針對武術產品缺乏創新,消費市場供小于求的問題,要加大武術產業市場價值挖掘,將武術與旅游、康養、傳媒、教育等領域結合,借助新媒體和現代科技,加大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如可借助于武術可穿戴設備進行武術的訓練等;針對運營組織能力不完善的問題,要加強行業監管,積極與多部門加強合作,促進互動融合。只有通過多方面的措施來盤活武術消費市場,才能促進武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武術已不再是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它已然融入到整個社會的發展之中,成為集健身、娛樂、教育、經濟等多元價值統一體。在武術的多元價值與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武術自身也在不斷進行著自我揚棄與更新,實現自身的動態發展。從而更好地彰顯武術的多元價值,為建設體育強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