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師范學院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面重要的承重墻,說起尚武精神不得稍微提起中國武術,其二者關系不可分割,然中國武術文化源遠流長,經歷了上百乃至上千年的歲月依然傲立于世界,中國武術也亦然成為國粹。這不僅僅在于武術本身有著強身、自衛等作用,更在于武術所衍生而來的精神也成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植根與中華人民內心深處。
新時代學校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道路,便為尚武精神提供了良好的道路,在1956年,國家便將武術作為教學內容編入教學大綱,并列出了各級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又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聯合頒發其相關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武術教育可以培養與發展民族精神。學校武術教育肩負著重大責任,不僅在于增強學生體質,更在于弘揚民族精神,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那么尚武精神融入體育教育傳給青少年就顯得至關重要,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尚武精神,它在當代的涵義以及它在融入體育教學中將帶來的作用。借此體現出尚武精神融入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為新時代有效傳承與發揚民族精神找到的一個切入點。
研究對象:什么是尚武精神、尚武精神的當代涵義以及尚武精神融入體育教學將能帶來的價值作用。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關于尚武精神的文獻資料以及體育教育的文獻資料。邏輯分析法,運用順推的方式進行邏輯分析。
在1980年版本的《辭?!分袑τ谏形渚窠忉尩溃吧形洹睘椤俺缟形涫隆?,后綴《詩經·小雅·鼓鍾》;在1991年版的《詞源》中解釋“尚武”的詞條也為“崇尚武事”;在最新版《辭海之家》中“尚武”詞條釋文為“崇尚武事,(來源辭海修訂版)”,這樣一來尚武精神一詞的意思就清晰明了,“尚武”的基本意思就是崇尚軍事和武力。
1.尚武精神的對比
說起尚武精神,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目前的資料文獻來看,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有學者對尚武精神這幾個字理解分析十分清楚,尚武精神的字面意思為崇尚武力,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或者武力。但僅僅是這樣所體現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有著幾千年厲害的中國,尚武精神應該蘊含著更多的涵義,就與這個不同學者提出不同觀點,最早梁啟超指出,“尚武精神”是一種當時人們所欠缺的愛國主義精神。溫力指出,“今天我們所提的尚武精神是中國武術文化中武術傳統的核心,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1]?!倍丝捶ㄓ悬c相近,但也有不同.潘浩明則說到“尚武精神是人類在武力沖突對抗中戰勝對手所需要的相關品質[2]”;張世平也指出,“尚武精神是指人類在武力沖突對抗中戰勝對手所需要的相關品質[3]”。可以看出這二人觀點比較一致。以上幾種對尚武精神的概念皆認為是一種“精神品質”,但也有一些人把尚武精神理解為“風氣、作風”。本文更加認同前者觀點,認為尚武精神是一種精神品質,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在改變,同時認為“對手”一詞值得思考一下。
2.梁啟超及后世學者時代下“尚武精神”
在觀梁啟超所著的《中國之武士道》中,他的自序開頭是這樣寫道:“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嗚呼,吾恥其言,吾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我神祖黃帝,降自昆侖,四征八討,削平異族,以武德貽我子孫”[4]。作者見國之將危,激勵人民奮發圖強,其愛國之精神撲面而來。梁啟超著此書在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2年,甲午戰爭后,日本在資本主義道路開啟對外積極侵略擴張,而且那時實施著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當時人民的“對手”是侵略者,可知人民對日本侵略者之厭惡,故著書說到的尚武精神的涵義可以理解了。在觀《武術與武術文化》,溫力指出,“它(尚武精神)應該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崇尚勇武為特征,團結和諧、積極向上、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5]。溫力先生生于建國前,歷經文化大革命,又走過改革開放之中華崛起,他看到的“對手”是:青少年缺少對中華崛起之過程艱難的思想教育,缺乏愛國熱情。歷經黑暗與光明,以一種睿智的思想把尚武精神定為一種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對于國人來說都是必須擁有的。武術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它不僅僅表現它自身的外在運動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內在的精神體系。說起尚武精神,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目前的資料文獻來看,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有學者對尚武精神這幾個字理解分析十分清楚,尚武精神的字面意思為崇尚武力,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或者武力。但僅僅這樣所體現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有著幾千年厲害的中國,尚武精神應該蘊含著更多的涵義價值。
3.尚武精神的當代涵義
武德、學校似乎是兩個沒有太多關聯,上面提及到關于武德涵義對于學生在于學校需要遵守的校規校紀以及一些基本的道德。如誠實守信,尊師重道,厚德載物等。學校是一個育人成長的地方,老話兒說看人先看德,一個人的德行如果不好,就算有再好的技藝也走不長遠。武術可以用魚龍混雜來形容,各式各樣的運動形式、傳承方式和道德理念等,雖有其自己的魅力所在,但是在發展過程必須要去之糟糠,取之精華,武德亦是如此。中國俗稱禮儀之邦,我國人民歷來崇禮敬德。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說,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在觀近幾年的《大學生體質現狀調查報告》,大學生身體素質一代代的弱化,國家才不停的大力推廣體育。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充分表達了少年強則國強,強大的國家正是有著一群剛正的青少年,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基石。由此可知當代青年的“對手”是自己,所以本文認為在今天學校武術教育提倡的尚武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前提,自律、自省為核心,以崇尚勇敢為特征,團結和諧,勇于擔當的一種國民精神”。我們此處所說的自律、自省并不是空泛的。尤其是在信息橫飛的今天,習近平同志曾說:“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須二者并用”。由此可見,尚武精神融入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了。
1.忠的體現 愛國主義
忠于國家民族一直以來是武林人士的優良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眾多英雄,如民族英雄岳飛,清末愛國武術家霍元甲,還有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李小龍等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份責任,每一個公民身負的一種為祖國繁榮發展的職責。如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是一種愛國的體現,簡而言之就是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2.道的傳承 尊師重道
道是路,是方向,是未來。古往今來,武術界對尊師重道看的十分重要,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點也不夸張。過去拜師有許多嚴格的規矩,武術正是這樣在這種嚴格的師承下傳承下來的。在學校尊師重道亦是如此,‘尊師’即尊重師長,師長傳道受業解惑,學子虛心受教,亦是德,也是道,今時今日,尊師重道意味著尊重文化,尊重人才,尊重歷史。
3.律的約束 自律自省
“自律”即遵循法度,自加約束之意,“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自律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凡是成功者,皆有強大的自我約束力。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方面,自制力較強的人,具有較強的持久力、忍耐力、斗爭的韌性以及不怕困難的精神。白玉霜演技很高,被人稱做“評劇皇后”她十分自律,無論春夏秋冬,天氣如何,十年如一日的練功,練習嗓子,最后成為著名評劇演員。而如今自律體現了專注度和約束力。
4.勇的開拓 勇敢自信
武是力量的象征,有些人學習武是為了強身健體,有些人利用其逞兇斗狠,而尚武精神里包含的勇則是力量,勇敢之意,“勇”是中華民族的可貴品質,也是克服困難的制勝法寶,狹路相逢勇者勝,面對困難直面而上,關鍵時刻要勇于擔當,勇敢自信。
1.加強體育教學中武術的傳授
隨著社會不停地發展,許多事物在不停地變化,當然武術也是如此,武術以及相關聯的文化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所蘊含的價值及其作用和以前也有所不同,過去武術是指具有一定的對抗性的活動,武術不單單是一種項目,在如今的社會,武術逐漸走上了體育運動這個道路,由對抗性為主轉為以觀賞性為主,所以現在武術教育中強調技能學習而不是文化傳承是很常見的。“許多的武術訓練基地、訓練部門和相關教育機構只注重學生武術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武術文化的傳承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6]。武術教育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偏重于技能學習,忽視武術教育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武術教育注重的是對技能學習的掌握與完成結果,武術教育中文化傳承比較側重于多維度教[7]。但需要明白武術所展現出來的競技精神是永遠不可磨滅的,高校正是傳授傳統武術以及武術精神的良好渠道,更應該注重武德的教育。對于一些高校非專業的學生而言,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因此,在尚武精神的滲透中,在武術教學方面適當的降低武術的技術性,應由簡到難,由淺及深。當然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非一日之功”,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樹立技能學習和文化學習并重的指導理念,對于武術文化教育,我們應該在武術“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全面認識武術的歷史、內涵和價值[8]。武術教育作為尚武精神的載體,其中包含了不止身體的鍛煉還有精神上的升華。武術教學內容要根據合理性科學安排內容,武術教學內容要遵循人體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在現實實踐過程中,不僅僅對規定的武術套路學習,更多的是根據個人情況,因人而異,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武術教育創新需找準切入點,其本質為一點,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另一點其為精神方面,具有民族性。在對武術技術創新的同時應當融入武術背景,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結合當代的需求,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內涵,提高影響力。
2.優化武術教學條件
基礎設施是條件保障,是推動尚武精神在武術教學中的主要動力。目前,許多高校并不重視武術這一方面,導致了許多問題,例如場館設施不齊,教師能力不足,教學手法單一等等,所以優化武術教學條件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首先在場館方面需要保證設施的齊全,基本做到要有一定的防護措施,還有就是武術器材的齊全。其次教師需要教導學生一些自我保護的措施,告知學生注意“度”的把控,盡量減少危險。再次就是在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個人能力問題,加強對尚武精神的學習,注重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質量,需要不斷進行課后總結。最后在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中,除了需要重視教學方式和教學質量外,還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注重教學理念的融合,教師上課不能僅僅把這一節武術課形式化,需要進行理念和運動的結合,為學生的良好發展打一個基礎。
3.擴大武術推廣
想要發展校園武術,傳播尚武精神,就需要更多地人才加入其中,所以對武術的宣傳也是不可缺少的。對于武術的校園推廣,首先從精神方面。“尚武精神”不僅僅只是崇尚武力抑或者優秀的精神品質,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氣節?!吧形渚瘛钡膬群^不止步于重信守諾“頑強拼搏”更多的展現在為國家、為民族的舍生取義[9]。自古以來武術教育便有“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會習武先習德”這一傳統。由于中國武術教學內容的實踐、社會環境的改變、社會法制體系的完善,喪失了“武德教育”的土壤,所以說尚武精神是武術推廣的一大方面。在這是可以組織武術專業的學生以及老師成立一個武術社團,由一些優秀的武術專業學生成為教員,根據其他社團一樣日常運行社團,這樣不僅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而且可以申請場地進行日常訓練。在這就是策劃武術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而且更是極大地宣傳的武術文化。
4.促進多校交流
武術的種類繁多,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需要多加相互學習交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還可以提高眼界。這些不僅對于學生如此,對于老師也是一樣??梢韵嗷W習教學方式還是一些訓練方法都是一定的提高。
尚武精神是一種國民精神,是一種不甘落后,不敢壓迫的斗爭精神。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尚武精神是必要的,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尚武精神是民族不可丟卻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融入體育教學中需要不斷的修改與磨合,才能不斷完善。但我相信學校最終不是尚武精神棲息的最后一塊圣地,它將在更多人身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