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
隨著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招生數量越來越大,根據供需關系理論,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出現了競爭更加激烈的現象,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體育專業研究生的首要問題。本文以充分的研究調查為基礎,首先對目前以“雙一流”為背景地方高校體育專業研究生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調查結果,以此為依據給出提升策略,旨為地方高校體育研究生分析就業競爭力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提升策略,為就業競爭力研究獻計獻策。
就業競爭力指的是一個人獲取有價值的工作,并且讓自己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持續處于優勢地位的一種綜合能力,對以“雙一流”為背景下研究生就業競爭力解釋為畢業后就業的過程中的基本工作能力、專業技能以及求職技能的綜合體現[1]。我國經濟的積極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研究生的就業能力與時俱進,學生的就業視野也在不斷的開闊。但是隨著我國對于教育的大力支持及招生政策的放開,首先得到增長的是各大高校畢業生數量,在供給側的背景下體育專業研究生畢業生的增加意味著就業競爭愈加激烈以及就業質量下降。研究生的工作能力雖然優于本科生,但用人單位基于本科生的成本優勢并不青睞研究生。我國從1999年開始頒布大量研究生招生政策積極擴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全國的研究生乃至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以及畢業生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量的研究生提高了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同時也帶來弊端,導致了全國研究生畢業生乃至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而對于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而言合適的就業崗位主要有高校體育教師、社會體育工作以及體育科學研究等,但是這些工作對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人數較為固定,增長較慢。近十年以來,本科生的考研比從23.5%增加到了34.8%,研究生報考人數十年之內從2009年的124.6 萬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290 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也達到了新高,而各類體育學院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也存在著差距,普通體育學院的畢業生明顯低于名牌體育學院的畢業生。而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生就業能力存在著理論實踐結合較差等問題。
數據顯示我國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從事科研類及高等教育工作的就業單位主要集中于體育學院、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崗位競爭大導致每年只有少部分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才能應聘上這些工作單位。大量體育研究生的就業去向由于工作單位的需求限制選擇了高職院校甚至中小學等單位工作,產生了研究生需求與供應不平衡的問題,從而降低了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預期甚至影響了正常就業。即日益增長的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及需求增長較慢的就業單位之間的矛盾。
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隨之帶來了諸多好處,使更多的人獲得了提升自己和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培養質量的下降、就業率降低等一系列出現的問題。研究生畢業生的不斷增長,并沒有保持體育類的就業崗位對研究生畢業人數的同步增長,例如我國黨政機關,現在存在著精簡機構的現象,而企事業單位來講,高學歷并不是它的首要追求條件,而注重于經驗以及能力,尤其是社會上新成立新單位,更是注重與經驗以及能力。而體育專業與其學科專業與其他專業相距較遠,導致了體育專業研究生的就業面較窄,難以跨專業進行就業因此導致就業壓力過大。提升自己的專項能力以及就業能力才是體育類研究生的重中之重。
根據馬斯洛理論,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大多數體育專業研究生還要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以馬斯洛理論為依據就業是畢業生職業發展的起點,就業能力不僅有利于畢業生獲得工作,更有利于畢業生獲得職業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下,大多數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并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例如高校教師、輔導員等。而是迫于就業的壓力選擇了與體育專業本科生進行競爭。部分高校體育類研究生在就業時,其主要目標不是為自身的發展選擇一個良好的平臺來選擇自身滿意度較高的職業。筆者在此過程中發現,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的就業時只關注自身發展和物質待遇,不關注自身專業能力能否在此崗位上得到施展,長此以往,學生的專業能力必將受到消極影響,就業競爭力基本歸零。
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使得人們擁有了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以鍛煉,終身體育意識與觀念越來越強。強身健體、養生益壽、提高生命活力,體育對個人身心素質都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就業以及消費帶動經濟發展,是教育進步的重要體現,對社會和諧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的各項功能已日漸凸顯,體育功能的凸顯也為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就與平臺,部分高校在其日常專業課程中添加了“體育經濟學”和“體育管理學”等,但因為學習精力有限,課程設置不科學,導致研究生的專業能力和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裂縫,反映了“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
連年擴招導致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數量越來越多,這也從某一層面引發了當前體育類研究生在就業上競爭力低的問題。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需要積極參加競爭,不能因為自己是研究生就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放下研究生的帽子,挑戰自己,使自己的心理素質健康強大,不能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喪失斗志,焦慮恐慌,在巨大的就業競爭力面前,保持理性清醒的頭腦。地方高校體育類研究生要客觀認識自身專業在就業市場中的地位,要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就是萬千求職者中的普通一員,在求職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在“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對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時,不能與時代需求相脫離[2]。目前的市場就業趨勢中,企業用人單位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體育教師、體育活動管理者、教練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當前市場更加注重體育類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才是市場真正缺乏與急需的人才。根據社會需求設置課程給體育類研究生增加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及合理的專業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在課程中增設實踐訓練,培養體育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另外,地方高校需要積極實現專業課程之間的互通,拓展學生的學習面,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幾平米的教室和封閉的圖書館中“解救”出來,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會活動并且在閑暇時間多考取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資格證書,明確學生的就業目標,了解當前背景下體育專業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情況以調整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動,并及時疏導學生焦躁的就業情緒與壓力。
2020年7月29日我國開展了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及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以及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指導方針標志著我國研究生的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近些年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我國體育產業以及體育場地設施的發展,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列入城市創衛的必須要求,并且積極開拓體育市場,增加體育產業的經濟生產總值。我國應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通過政策引導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帶動農村地區體育的發展。在發展我國城市的體育產業的同時均衡發展開展欠發達地區的體育建設以及體育教育工作,讓農村的留守兒童愛上體育項目,為我國培養更多健全人格的體育后備人才。為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稅務及貸款支持以鼓勵優秀的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自主創業,為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期間及畢業后的就業創業提供財政支持以及便利服務。
1.堅持社會需求與個人目標之間相匹配
筆者認為高校應當把握社會對人才方面的需求,以此為基礎,科學地培養體育領域中的專業人才。以市場供需關系來調整研究生擴招數量,不要一味擴招,對市場需求不管不顧。應堅持“供給側理論”,培養合格的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強化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我創新能力。明確個人的人生目標,創造人生價值,為我國體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對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專項能力,要時刻謹記體育是身體與思維的結合,就業競爭力更是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體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切忌重理論輕實踐,只注重理論的培養并不能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反而限制了對體育的想象力。在對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也要切忌重實踐輕理論,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要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指導實踐的同時通過實踐來完善理論。
3.堅持人才數量與人才質量相協調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體育產業的市場被逐漸打開,體育人才缺失嚴重。由于我國體育碩士研究生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高校相應的教學能力與配套設施的增長速度,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的招生人數卻很難滿足體育產業相關的體育人才缺口。究其原因不僅僅有設施的落后,還存在著培養方式的不足等問題。所以高校應該加大對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支出,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綜上所述,在“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當準確把握體育人才市場的供需以及國家的政策,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來對人才展開針對性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善于用創新思維來對研究生展開培養,除了專業知識教學,還要注意提高其實踐能力,在課程中增設體育管理、體育營銷、體育人文學等現代化實踐課程,調整課時結構,對學生展開創業課程培訓,鼓勵學生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在專業知識學習之余,鍛煉自身的市場適應能力以提高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