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培,楊小彥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隨著我國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意外事故偶有發生,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也有所增加[1]。根據患者的硬腦膜是否完整可以將顱腦損傷患者細分為閉合性與開放性兩種。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長期處于昏迷狀態,病情發展迅速,誘發患者發生其他并發癥的概率較大,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威脅其生命安全[2,3]。外科處理腦部原發病一定要及時,并重視臨床分析和治療相關并發癥,為患者提供仔細、科學合理的生命體征監護,積極實施護理干預,從而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致殘率,加快恢復進程[4]。為了探究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而言,為其實施相關的臨床護理與觀察的重要意義,筆者選取2018年度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49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回顧性分析。
回顧性分析2018年度筆者所在醫院ICU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49例,其中33例為男性患者,其余16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17歲,最大83歲,平均(46.4±20.8)歲;49例患者的致傷原因分別為交通事故傷(17例)、墜落損傷(17例)、暴力受傷(6例)、其他(9例)。49例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本研究內的49例患者均進行頭部CT或MRI檢查,并參照檢查結果及具體病情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例如開顱去骨瓣減壓血腫清除術、顱骨鉆孔血腫引流術等,對患者實施積極搶救,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1.1 生命體征
重癥顱腦損傷的患者的昏迷時間較長,因此應密切監測患者的脈搏、心率等生命體征;另外還需要為昏迷患者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確保其呼吸通暢[5]。
2.1.2 意識
有研究指出,有效降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病死率的方法是對患者的顱內血腫進行早期診斷,因此應盡可能在患者出現腦疝等疾病前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患者發生腦疝前一般會伴有躁動等表現,因此在該時間段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肢體情況;而若患者出現偏癱,此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顱內水腫,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配合其進行相應處理。患者的意識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的顱腦損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是一種評定昏迷程度的方法,護士可利用該方法檢查患者的意識水平,從而及時發現意識變化[6,7]。
2.1.3 瞳孔
瞳孔是虹膜中心的開口,它的大小由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控制,是患者受傷后的重要體征之一。當患者的一側瞳孔擴張,而對側肢體運動障礙時,說明患者可能會由于失血過多引發腦疝;當患者的雙側瞳孔大小不一,頻繁發生變化,且對于光源的反應不敏感時,說明患者發生腦干損傷的可能性較大;當患者的雙側瞳孔均擴張,并處于深昏迷狀態時,說明其病情嚴重。對此,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瞳孔變化,可15min觀察一次。
2.1.4 顱內壓
當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持續升高時,一般說明可能伴有顱內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筆者所在科室使用多參數顱內壓監護儀(BR1013MPM-1型)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進行監測,當其超過1.96-2.67kPa(200-275mmH2O)時提示顱內壓異常。
2.1.5 生命體征觀察
患者顱腦損傷后,顱內壓增高,清醒患者的頭痛、嘔吐反應加重,意識發生障礙的患者則意識障礙更加嚴重,收縮壓升高,呼吸和脈搏頻率降低,表明顱內壓增高,須及時采取治療措施[8]。
2.1.6 血氧飽和度觀察
當患者呼吸道有痰阻塞氣道時常會發生組織缺氧,此時可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依據其水平高低,對患者的氧流量及濃度等相關指標均性適當的調整,從而緩解患者缺氧,避免低氧血癥的發生。而且有效調節氧氣量還可以有效降低腦水腫、低酸、呼吸道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9]。
2.1.7 其他
定時監測患者的血糖、電解質、血液滲透壓和腎功能等相關指標。
2.2.1 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須協助患者保持口、鼻、眼等部位的衛生;重度昏迷患者長期仰臥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護理人員要定期為患者翻身,按摩受壓較嚴重的部位,并保持皮膚清潔;對留置尿管的患者要注意尿口消毒,定期更換尿管[10]。
2.2.2 患者的體位選擇
選擇合適的體位是對該疾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關鍵步驟之一。一般情況下,顱內壓增高者應采取頭高位,將床頭抬高至15°-30°比較合適,從而有助于降低患者顱內壓,促進頸靜脈回流[11]。
2.2.3 加強消化道護理
早期實施腸內營養護理可有效促進其腸胃功能的恢復,減少腸道黏膜萎縮的發生。一般狀況下,患者傷后或術后48-72h內對其進行置胃管。
2.2.4 呼吸道護理
該疾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對呼吸道的部分功能造成影響,易導致呼吸道阻塞或誤吸。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后,護理人員可將兩只手可以放在患者的兩邊下頜角抬起下巴,暫時保持其呼吸通暢,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異物,避免發生肺炎等并發癥[12]。
2.2.5 腦室外引流管的護理
為預防顱內感染,護理人員要在嚴格無菌的情況下進行鏈接并對切口進行敷料。對引流量要嚴格控制,一般不超過500ml/d,注意合理安置引流瓶的位置,防止引流管折疊扭曲,或者脫出,引起顱內壓升高。拔管前夾緊引流管,注意是否有顱內壓。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引流管發生移位、粘連和阻塞。
2.2.6 氣管護理
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后應將其妥善固定,避免其滑出,而且插管深度以跨越聲門3-5cm最佳,避免過淺或過深。氣管切開后為患者實施霧化,保證導管上覆蓋的紗布處于濕潤狀態,如發現有痰液污染時,應及時為患者更換新的導管。
2.2.7 并發癥
(1)口腔潰瘍:觀察患者的具體情況,可使用2%硼酸溶液擦洗潰瘍創面,2次/d。(2)應激性潰瘍:早期留置胃管,充分保障患者的能量供給,有效促進胃腸黏膜的血液循環。(3)壓瘡:保持患者床單的干凈整潔、干燥、柔軟,定期為患者進行肢體活動、翻身,還可以為患者使用柔軟的海綿床。
對49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了良好的觀察和護理,及時發現疾病變化并采取適當措施。其中恢復良好22例(44.89%)、死亡8例(16.32%)、自動出院19例(38.77%)。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昏迷時間較長,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其治療難度相對較大,患者病死率較高。因此,除了為患者提供高效的治療外,為患者實施準確有效的臨床監護及相關的護理干預也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狀態等進行了密切監測,而且積極為患者實施體位、消化道、并發癥的護理干預[13]。本研究49例患者中,恢復良好22例(44.89%)、死亡8例(16.32%)、自動出院19例(38.77%)。數據提示,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可有效保障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其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