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正
(河南省中醫院介入科,河南 鄭州)
醫用數字化設備在不斷的發展與升級,檢查技術也在得以拓展,尤其在下肢動脈造影中新的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的造影技術,即步進式血管數字減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而DSA技術在下肢靜脈造影中的應用并不是很多,筆者嘗試將該技術應用在下肢順行靜脈造影中,對其應用價值進行具體的探究。選取了120例行下肢靜脈造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分組對照的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
收集臨床120例要求行下肢靜脈造影病房患者,男95例,女25例,年齡32-86歲,平均59歲,有急性或慢性單側下肢腫脹的患者60例,進行彩超檢查擬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有20例患者在術前進行檢查提示為多年下肢靜脈曲張。將所有患者在隨機的原則下進行分組,其中的60例納入到對照組(行傳統的DSA造影)中,另外的60例納入到研究組(行步進式DSA造影),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進行對比,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PHILIPS UNIQ FD20系統;拜耳Mark-7高壓注射器;止血帶;留置針;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50ml∶33.9g)。
指導患者以平臥的狀態躺于導管床上,詳細地向患者介紹檢查的過程,消除其緊張害怕的心理,并贏得患者的配合,促進檢查的順利進行。之后對足背前半部淺靜脈使用留置針進行穿刺,接受檢查的下肢內旋角度為10°-15°,同時使用約束帶將肢體進行固定,并在踝部上方的5cm處使用止血帶,以將對比劑在包扎的壓力下充填深靜脈并顯影。將機架進行移動,使其安置在合適的位置,將床升高到最高的位置,并將探測器調節到最低的位置,目的是減少放大失真,保證FOV最大。步進式DSA造影時選擇程序 BLous Chase,設置足背為起點,髖關節附近為終點,將高壓注射器進行連接,設置聯動,并將參數調節到3-4ml/s,總量15-25 ml,壓力限值 PSI 150。將曝光手閘按下,對監測器上的圖像進行觀察,對床面移動速度通過速度控制器進行很好的控制,對動態靜脈血流圖像進行連續的觀察,將導管床的移動速度與對比劑上行流動速度控制在同步的狀態,將對比劑的位置控制在圖像的下1/3處。完成曝光后將床面進行移動直至恢復到原始的狀態,對蒙片進行采集。此時曝光床會按照原來的運行速度移動。兩序列減影,形成的動態靜脈減影圖像是清晰的。傳統分段式DSA造影時連接高壓注射器,并設置聯動,設置參數3-4ml/ s,總量12-20ml/次,壓力限值PSI 150。由下而上分段多次分別采集足背靜脈、小腿靜脈、腘靜脈、股靜脈、髂靜脈圖像。
由周圍血管科主治以上醫生及技師共同將圖像滿意率,造影耗時,患者照射劑量,對比劑用量等進行比較評價兩種方法造影圖像質量相仿,但步進式DSA造影對觀察由下而上血流的連續性,血流動態流向,判斷靜脈的解剖形態及病理血管血流狀況,能動態顯示下肢靜脈全程[2,3],圖像更加富有整體性,一次性成功率90%(54/60);其次DSA造影用時更短,吸收輻射劑量更低,圖像整體觀及清晰度更高。
步進技術又稱 BLous Chase技術,其屬于一種DSA技術,是在近幾年不斷發展升級出的新技術。對于大范圍的血管形態結構及病變情況能夠進行有效的觀察,尤其是在主動脈及四肢動脈的檢查中比較適用[4,5]。本院在不斷的研究中將該技術應用在了血管造影檢查中,為下肢血管造影檢查提供了更好的選擇。而對于下肢血管行程較長,盡管我們使用的PHILIPSUNIQFD20是大平板DSA機,平板尺寸30cm×40cm,采用傳統的DSA造影時需要分段進行,同時在注射對比劑時也需要多次,并需要多次采集圖像。對照組的患者采用的是傳統的DSA造影,每側平均的采集圖像次數為3.5次,且圖像并沒有較強的連續性,尤其是在關鍵的部位在拼接處有不足之處,臨床醫生也會提出質疑并需要重新檢查[6]。下肢靜脈血流與動脈血流相比較,其速度要慢很多。當主干處有血栓形成發生阻塞后對比劑無法上行,充填途徑僅為分支和側支,應將導管床的移動速度進行很好的控制,并對對比劑的流向進行認真的觀察,觀察充盈缺損的部位、范圍及形態等。在具體的檢查中若想著重觀察某段血管圖像可在步進式DSA造影之后采取傳統分段式的造影方法。研究組中一次性造影成功率為90%,共有6例出現失敗,其中1例患者是年齡較大,在造影過程中不能堅持,1例患者由于止血帶較松導致大部分對比劑流向淺靜脈,1例患者是由于操作者的技術不夠熟練,使得導管床的移動速度與對比劑流動速度不匹配。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在下肢靜脈造影中應用步進式DSA造影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1)在步進式DSA造影操作中在設計導管床的移動方向時是由上而下的。因此,在進行造影操作時應將頭部放置于導管床的尾部,使得導管床的移動與對比劑的流向呈現為相反的方向,顯示器顯示實時造影圖像。(2)造影檢查的患肢應處于伸直的狀態并進行有效的制動,足部內旋的角度為10°-15°,將踝部結構和脛腓骨處于分開的狀態,避免帶本底圖像的骨質影對血管圖像的干擾,同時,此位置在減影圖像上對交通支的流向觀察亦較滿意。有的患者耐受性較差,可在檢查的過程中在對比劑中注入2%利多卡因2-3ml,能夠有效地減輕疼痛,防止出現運動偽影。(3)在對患者進行造影之前應確認留置針是否處于通暢狀態[7]。(4)對比劑在選擇上應引起注意,應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50ml∶33.9g),可有效減少對血管的刺激,也會降低毒副反應的發生率。設置好參數:流量3ml/s,總量15-20ml,壓力限值PSI 150。(5)造影操作技師應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術,同時需要掌握較為全面的解剖知識及病理知識,充分了解患者檢查的目的。在減退的操作中控制好床面的移動速度,從而獲得更為滿意的圖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