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翊姁
雕塑作為一種空間造型藝術,為“雕刻”和“塑造”的總稱,指通過對硬材料的減法和軟材料的加法,并結合空間、光影、彩繪創造出具有三維實體的形象。繪畫則是通過筆、刷、刀等工具,用漆、顏料、巖彩等材料,運用線條、色彩、明暗、構圖等繪畫手法在平面材料上呈現二維視覺藝術形象。隨著雕塑概念和形態在當代的拓展和延伸,目前已很難總結出一個涵蓋古今中外一切被我們稱為“雕塑”之物的定義。傳統文化的傳承衍生,當代藝術的創新融合,現代技術的發展,使陶瓷雕塑經歷了一個繁復且多樣性的發展過程。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在陶瓷雕塑創作與傳統繪畫之間進行了不少的探索。除了當代雕塑中的裝置、現成品外,作為繪畫中重要表現手段的線條、色彩也是其中的顯著表現形式。雖然兩者是不同空間的藝術表達方式,但在具體的技法手段、表現形式以及審美意趣上卻有著明顯的互通性,本文將對這種塑繪互通性在當代陶瓷雕塑中的圖式表達及審美性進行探討。
塑繪互通性,指在陶瓷雕塑創作的表現形式和手法上融合繪畫性元素,并在審美韻味上與繪畫共通的雕塑形態。圖式,作為一種視覺傳達表現符號,既是作品呈現的手段方式,也是文化內涵的價值體現。塑繪圖式在藝術表達中有以下特征:
線條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即“有意識的表達”,具有其特殊的意義。早在生產力低下、工具極其匱乏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寥寥幾筆就創作出了《人面魚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等優秀作品,形象生動活潑,令人贊嘆。陶瓷雕塑中將描繪、雕刻、劃鑿線條作為雕塑的重要表現手法,在整體造型上呈現出線性特征。中國佛像雕塑中,佛像身披袈裟,隨風擺動所產生的衣紋所對應的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線條。英國女性陶瓷雕塑藝術家Katharine Morling,運用線條讓作品仿佛是處于二、三度空間的黑白插畫。
中國畫中,“墨分五色”。在雕塑中,彩塑是色彩與三維實體結合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陶瓷雕塑中的重要表現手段,它不僅僅只是“上色”的概念,還有“繪制”意義在其中。除了作品著色之外,還可以通過繪制手法來強調作品的表現,如人物的五官與衣物、動植物肌理等。雕塑家耿雪的《海公子》便是把繪畫圖式中的色彩運用在了陶瓷雕塑創作中。
中式美學中最講究意蘊,如園林造景中的“師法自然”、書法藝術中的“計白當黑”,都是體現人類對美的追求及感悟。塑繪圖式的意境即通過繪畫與雕塑兩種形態的相互補充和映襯,重構一個空間,如石窟中雕塑和壁畫的配合,以及在古代廟宇建筑中大量盛行的如“立體山水畫”一般的照壁。這些雕塑形式均體現出藝術創作中圖式重意境表現之特質。
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之下都有著與之相應的圖式構成法則,塑繪結合這一獨特的雕塑創作方式,最早是從唐代塑圣楊惠之的“塑山水壁”發展而來。塑繪將雕塑的團塊造型感和繪畫的平面裝飾性結合起來,在我國的雕塑和繪畫發展上有很明顯的互通性,比如純粹的線刻、描繪等,從而帶給我們豐富的視覺體驗和創作思路。
宗白華先生反復提過“中國雕刻也像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在流動的線條”①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313 頁。。傳統雕塑中以線條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法,在整件作品上線條、裝飾的刻、畫是作品整體效果的重要表達部分。當代陶瓷雕塑通過體現對象內部生命力的線條,重視流動、有機的整體,用線條感強調雕塑體塊的變化。如西班牙藝術家 Alberto Bustos 的植物系列,如剪紙般美妙的線條呈現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多樣性。陶瓷雕塑中的線條感,無論是直接的紋樣描繪還是線條刻畫均和體積有關,即外在的線條裝飾、表現和內在形體的關系。在創作中就需要把握線條與形體之間的對比關系,以形體的整體性為前提加以刻繪。
一般來說,色彩是先于形態造型表達的,是物體的外在呈現,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根據。結合色彩形式法則和傳統造型藝術的思維方式、視覺習慣,使塑繪圖式呈現出形色相融、指意象征的特點,即陶瓷雕塑之塑繪兼具造型與色彩兩種因素。陶瓷雕塑形體簡潔明確,根據光影空間的不同,形體色塊間產生豐富變化。塑繪圖式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呈現強烈鮮明的色彩效果,而且即使用平涂的手法著色,但由于雕塑自身的立體空間,在光源下依附在形體上的色彩也會隨著形體的起伏而產生明暗、深淺的變化。塑繪圖式的色彩指意象征,就是基于傳統文化中對事物的顏色屬性指代,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象征意義。如陶瓷雕塑《海公子》中青色、黑色等暗色多象征鬼魅或地獄人物。
宗白華先生認為,“氣韻,就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氣’的節奏與和諧。繪畫有氣韻,就能給欣賞者一種音樂感……實不單繪畫如此,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②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44 頁。藝術作品欣賞中非常強調那種需要靠精神領會的深層次韻律,說到底就是意境的營造。雖說對意境的領悟需要文化、閱歷、精神的共鳴,但其中所蘊含的蓬勃生機卻一直被大家重視。比如,繪畫裝裱利用畫框留出寬闊天地來形成間隔,園林則通過山坳、水塘等形成層疊錯落的意境。陶瓷雕塑中塑繪圖式運用繪畫中的“留白”手法,以空白作為載體,虛與實、張與弛、凹與凸的對比,形成富有生機和內涵的意境。雕塑家吳為山的寫意雕塑,運用中國傳統寫意的方式著重體現塑造過程中的觸覺,保留制作過程中的肌理,使作品呈現出繪畫意境之美。
雕塑家黃勝創作“山水系列”雕塑作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線條語言簡練概括,用更為寬廣的造景、流暢而含蓄的線條、溫潤典雅的色彩展示中國山水之美,“在山水之間忘卻俗事,在平淡自然中尋找精神的家園”。
雕塑家姚永康的作品中體現了塑繪圖式中的線條表達,將繪畫中的線條應用到創作中,表達意象情感。《世紀娃》作品中肆意生長的植物泥條,是以線造型的典型。從色彩角度欣賞作品,把青釉當作“墨色”,通過流釉、留白等手法,使單一釉色呈現濃淡相宜的效果,同時作品更具生命力和靈動感。
雕塑家吳彤以中國戲曲為主題的創作,色彩濃艷,關注點放在對雕塑與繪畫語言融合的摸索,對雕塑平面化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白蛇傳》簡單的左右結構,有形態、有音韻、有厚度、有分量、有情感、有回味,后面甚至還藏著千絲的隱喻。塑繪圖式在此系列作品中表達強烈,打破了傳統雕塑色彩為造型服務的樣式,進行了不一樣的表現。
塑繪圖式參與到當代陶瓷雕塑創作中,使作品兼具雕塑美和繪畫美,這是單純強調立體三維空間的雕塑藝術所不具有的。它在當代陶瓷雕塑中的多元性和創新性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新的傳承和延續。作為一種蘊含了民族審美的藝術語言,不論是在工藝美術、平面設計還是在雕塑創作領域都將凸顯其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