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劍軍
藤鐵工藝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藤鐵工藝匠人們要將匠心情感醞釀于這種藝術形式中,對藤鐵工藝進行保護性的傳承以及發展。然而,在追求眼前短期效益的當下,很多藤鐵工藝在生產上只講究速度,一味地進行批量化的生產,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導致藤鐵從藝者內在的文化以及精神價值被忽略,不利于藤鐵工藝的藝術性發展,使藤鐵產業形成惡性循環,藤鐵工藝必須明確自身優勢,在新時代找到新的發展方向以及突破口,才能突破發展瓶頸,讓更多人看到藤鐵工藝的藝術光芒。
鐵工藝源于鐵和植物的靈感碰撞,這種創新型的工藝形式,將鐵和藤類植物作為主要原料,人們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原料進行再度創作,用于建筑物的裝飾以及人文景觀。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藤鐵工藝也進入了機械化生產的新時期,雖然在生產手段上,藤鐵工藝有了新的突破,生產效率也得到提升,但是這種批量化的生產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藤鐵工藝的內在藝術性,因為機器是無法按照工匠的藝術思路和想象力進行創作的[1]。所以,藤鐵工藝也面臨著藝術性降低的困境,從業者要能夠認識到藤鐵工藝的實際魅力所在,在注重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基礎之上,讓藤鐵工藝發揮更大的裝飾和人文作用,讓更多人運用藤鐵工藝美化生活。

《蜘蛛椅》
新時代的藤鐵工藝反映了當下的歷史文化特征以及工藝發展程度,在組合造型以及紋樣上更加新穎,將傳統和現代進行交融,賦予了藤鐵工藝作品新的意義。在應用范圍上,藤鐵工藝也有空間以及界面上的不同劃分,展現的形式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平面展示,一些藤鐵藝術參與到了整個建筑物的設計中,在功能上也愈發多元化。現代藤鐵工藝使用了竹、木等傳統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多種核心材料的融合,一些優秀的藤鐵工藝作品明顯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不再僅僅具有吉祥寓意,而是成為有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
對于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來說,人的因素至關重要。當下從事藤鐵工藝的匠人大部分是老一輩工匠,很少有年輕且有成就的新型匠人出現,從藝術傳承發展的角度上看,傳承人不斷減少,影響其更好的地發展。當下藤鐵工藝存在著人才能力斷層的問題,藤鐵工藝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竹編技術,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夠出師,制作出精湛的藝術品[2]。在時代的影響下,大量的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藤鐵工藝的生產主流,很多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放棄了這些耗時較長的藤鐵工藝形式,甚至直接放棄了竹藤編織,導致竹藤藝術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與之對應的從事藤鐵藝術的人才也越來越少。
在培訓的機制上,雖然很多資深的藤鐵工藝師傅都有學徒,但是這些學徒從事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利益,并不注重對藤鐵工藝背后文化底蘊的挖掘,在從業的過程中也經常忽視藝術積累,久而久之,造成藤鐵工藝作品內容上的空洞。人才培養體系的不完善影響了藤鐵工藝的傳承,當下開設藤鐵工藝專業的學校并不多。只有教育界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能構建出完善的人才訓練系統,才能促進人才素質的提升,從而讓藤鐵藝術得到更好的創新發展。
推動藤鐵工藝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政府和商會的作用,尤其當地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發展藤鐵工藝,同時商會也要積極輔助推動,共同為當地藤鐵藝術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在發揮職能作用的過程中,也要認識到藤鐵工藝的特殊性,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相關材料、設備以及資金等持續性投入,要做好長期支持的準備,其中商會要發揮出重要的橋梁性功能,利用好周邊資源,通過定期舉辦一些技術培訓和競賽活動,讓藤鐵工藝能夠形成正向循環。除此之外,也可以和當地學校、工會等合作成立專門的機構與組織,讓藤鐵工藝有自己的實踐基地以及組織部門,也是從內部激發藤鐵工藝從業者工作積極性以及責任意識的有效方式[3]。藤鐵工藝是一種社會性產業,市場經濟時代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是過度地追求利益則會喪失最為寶貴的藝術價值,政府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僅要發展藤鐵工藝,也要站在保護的角度,將藤鐵工藝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讓更多人看到藤鐵工藝中蘊含的民族情感以及審美意趣,讓商業性和文化性得到結合,制定出更利于藤鐵工藝匠人發展的相關制度,給予藤鐵生產企業經濟扶持以及優勢政策,為這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和傳承貢獻力量。
人才是發展和傳承藤鐵工藝的核心要素,要有大量的人才跟進,才能讓藤鐵工藝的技術隊伍不斷壯大。藤鐵工藝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市場上對于藤鐵工藝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然而從企業的生產模式看,很多企業只為了快速出貨而進行生產,為了滿足訂單的要求而生產產品,忽略了對藤鐵工藝的創新以及鉆研,企業的生產模式也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模式,現在很多藤鐵工藝從業者更像是工人而不是匠人,年輕人也缺乏鉆研的耐心,對此需要加強藤鐵工藝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大量年輕人加入傳承藤鐵藝術的行列中。人才的培養需要企業、市場、學校、行業的多方助力。例如,學校可以開設定制化的專業,在學術體系內部為藤鐵工藝匠人塑造發展空間,行業也可以組織各類比賽以及培訓班等,讓現有的藤鐵工藝匠人有機會進行進修,營造行業內的競爭氛圍。政府也可以出臺一些針對人才培養的激勵性政策,讓企業愿意培養人才,或者提高藤鐵工藝從業者的福利待遇,設立當地的藤鐵工藝創新獎項等,激發年輕人的熱情,讓人才培養形成正向循環。
對于現有的藤鐵工藝從業者來說,也要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積極地利用新思維發展專業能力,進行課題研發,不斷豐富藤鐵產品本身的內涵以及價值,讓藤鐵藝術成為精品藝術,在發展路徑上不斷探索藤鐵工藝和其他工藝形式之間的結合,挖掘藤鐵工藝的經濟新動力。
藤鐵工藝的傳承離不開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的,當下關于藤鐵工藝的相關理論著作并不多,從業人員要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在理論層面多鉆研提升,豐富工藝學等相關內容,將從業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進行結合[4]。除了理論著作式的分享之外,也可以通過組織講座或專題研討會的形式,分享經驗以及講解。同時也要注重運用現代化科技,用電腦制圖完成制作,突破機械化生產的瓶頸,積極探尋藤鐵工藝的發展新方向。
綜上所述,藤鐵工藝不僅是一門重要的藝術門類,還是我國民間傳統工藝的璀璨明珠,不應只追求外在的經濟效益,而是要深挖藤鐵藝術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價值,為藤鐵工藝不斷注入活力。同時,傳承也要積極地發展和培養年輕技藝人才,通過完善機制,聯動政府、商會、行業以及學校,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讓藤鐵藝術人才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成長。在發展和傳承藤鐵工藝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工作方法的創新,與時俱進,和時代的審美態度相結合,讓藤鐵工藝能夠彰顯出時代的風范以及魅力。政府和商會也要發揮出自身的主導性職能,構建藤鐵藝術創新發展的正循環,制定相應的激勵性政策,讓藤鐵工藝得到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