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紅
(安徽省圖書館,安徽 合肥230001)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新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十年來這項歷史性的重點文化工程在政府的倡導、專家的指導、公藏單位的投入和全社會的關注下,基本形成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7年春,國家進一步制訂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戰略布署,提出“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制度”,對進一步推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求各級政府、學界專家和公藏單位加大力度推動中華古籍保護工作,更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吸引和拓展社會力量的投入和支持,要求構建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助力中華古籍保護工程[1]。
由于政府的倡導推動和各方面的積極努力,中華古籍普查工作得到進一步開展。十年來,全國古籍總臺賬信息已經基本建立。2014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通“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將全國的古籍普查成果陸續向社會發布,截至2017年2月16日,“累計發布120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431756條4133584冊。”[2]全國范圍的古籍普查工作深入開展,珍貴古籍新發現不斷引起世人關注,建立珍貴古籍名錄制度,這是以法規形式使已經取得古籍保護工作的成果得以確認[3]。按照規劃,全國古籍普查工作要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去除省級普查數據二審和國家古籍中心數據三審的預留時間,所剩時間不多,且最后待普查的也是相對難度較大一些的單位,總體任務相當繁重。以安徽省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約7萬部120萬冊古籍分藏在58家單位,有相當一部分古籍放置在未分編庫房,僅有估算的冊數。截至2016年3月,全省僅有16家單位全部完成普查,另有1家單位完成除未編書之外的古籍普查,但其未編古籍總冊件數約為4萬件冊,約占館藏線裝書總量的一半。未完成古籍普查情況中,有兩類公藏單位占得比例較大,一是部分規模較小的基層古籍存藏單位,二是院校類古籍藏館。分析原因主要有4種,一是對古籍保護工作重視不足,遲遲不能啟動館藏古籍整理與普查;二是基層財政困難,資金、人力緊缺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普查進展緩慢,甚至根本無法開展;三是隨著政府對文化發展的重視,經濟較好的地市紛紛啟動新館建設,處于館舍基建裝修、調備安裝、打包搬遷等特殊時期,不具備開展普查的工作條件;四是市級博物館由于承擔國家地面可移動文物普查地區的督導任務,客觀上影響了本單位古籍普查進度。安徽省古籍普查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面臨著沉重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引進社會力量支援古籍普查工作則成了最佳方式。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中華古籍保護,2015年初成立了中國古籍保護協會,這一行業組織為督導古籍普查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的職能平臺,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支持下,以河北省為試點,成功組織了2015年暑期的“中華古籍普查志愿服務行動”,來自京津冀高校的77名大學生志愿者經過3天的培訓,奔赴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博物院、保定市圖書館、定州博物館5家受援單位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在30天時間里共清點登記古籍1.5萬種19萬冊[3、4]。
河北省文化志愿服務的試點經驗,為其他普查推進困難的省區提供了借鑒。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很快對省內32家有普查任務的單位進行調研,對其中古籍藏量大、編目情況較好、具備集中開展在線平臺普查登記數據制作的單位進行重點溝通,明確普查任務完成時間,確認普查受援申請意向。2016年暑期,在協會和國圖出版社的資助和指導下,“中華古籍保護志愿服務宣傳推廣活動·安徽行”于7月18日啟動,來自安徽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的49名高校學生參加到文化志愿者行列,經過4天的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然后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分赴安慶市圖書館、蚌埠市圖書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無為縣圖書館、溪績縣圖書館開展普查,歷時31天,共計完成15979部75366冊古籍普查登記[5]。憑借2016年普查志愿行動的良好開端,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又于2017至2019連續三年繼續開展普查志愿活動,累計完成4512部37738冊古籍的普查任務。
《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國務院早在2007年已印發,但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經歷十年仍未能完成,基層存藏單位缺少古籍專業人員是造成普查工作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參與到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中幸運地成為受援單位,突擊完成本單位古籍普查登記,摸清家底,知道館藏古籍的珍貴價值和保護需要,但隨著一省一地短期志愿活動的結束,各級政府和行業指導單位依然無法有效地組織開展后續的保護利用和搶救性修復。因此,將取得試點成效的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到體系化的高度,為體制內的古籍公藏單位提供具備專業水準和服務時間的社會化人力資源保障,構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體系,使之成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作為普查志愿者的學生來說,志愿活動也是一個極為難得的社會實踐機會,志愿活動的開展滿足了公藏單位與社會團體的培訓需求,利用圖書館的古籍資源實踐優勢,使學員在課堂教學與實踐中成長[6]。
近年來國家的文化戰略布署越來越清晰,但中央以2017年第5號文件的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還是第一次。這對于延續中華文脈、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非同凡響。因此,在現階段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構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必將使文化志愿服務具備良好的發展空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迅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到各省區古籍保護中心的志愿服務的組織者,以促進全國古籍普查為契機,推動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2016—2019年的古籍普查志愿服務項目籌備期間,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分別與受援單位簽訂了協議書,對于服務時間、普查現場配套要求、志愿人員的安全和食宿行保障、古籍庫房安全管理、每日普查進度督查等諸多事項都進行了明確的約定,相關站點的普查保障、進度督查、活動總結、經費分配、支付審核、列支匯總等一系列事項都體現出對文化志愿服務的有序組織和規范管理。協會秘書處和省中心及時總結分析,并完善年度活動工作檔案,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的持續開展積累經驗。
建立組織機制是構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體系的首要任務。文化志愿服務從策劃組織到協調運作,從合作選擇到服務模式,從人員培訓到服務評估,從過程管理到檔案歸整,從總結表彰到活動宣傳,無不需要規范的體系組織,如此才能更好地匯聚社會力量,助力文化志愿行動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健全的組織建設才能保障服務體系的良性發展。
“中華古籍保護志愿服務宣傳推廣活動·安徽行”的順利推廣得益于協會精心組織。活動籌備期間,協會秘書處在組織經驗、經費資助、方案修訂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省中心積極爭取,動員多方力量資助,解決了黃山站點、安慶站點和蚌埠站點3家市級單位的活動配套經費8萬元的難題。安徽省圖書館負責提供古籍普查工作的輔助資料與用具,為志愿者舉辦培訓、上機實踐指導等,為績溪和無為兩縣補充活動經費。多方合作分擔,保障了開展暑期古籍普查服務活動所需的資金、物品需要。
將文化志愿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納入標準化運行與管理模式,對于提升服務效果、節約經費開支、降低運行成本,提高來自受援單位和文化志愿者雙方的滿意度等,都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發揮機動優勢,促進文化志愿服務向創新型方向發展。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針對不同基層單位的普查受援需求,制訂了相關合作管理標準,并制訂了活動實施方案,確定活動時間、人員培訓、普查內容、活動流程。
成效卓著的志愿者實踐培訓,是普查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省中心根據志愿者的特點,結合基層古籍普查工作的要求,靈活安排培訓與實踐。2016年是以先集中培訓后分派至各受援館實踐的方式進行古籍普查,經省中心招募并面試錄用的49名文化志愿者均是首次參加古籍普查工作,他們來自省內最好的兩所文史專業高校,除1名為古典文獻本科生外,其余48位同學均是文學院和歷史系的研究生,在古籍閱讀和理解上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為培訓和普查質量奠定了基礎。2017年因普查點分散、普查難度較大等實際情況,省中心先組織專家進行集中督導調研,再有針對性地選派具有2016年暑期古籍普查經驗的志愿者,靈活機動開展普查[7]。2018—2019兩年招募的均是新學生,甚至有大一新生,但這些年輕的學生充滿活力與學習熱情,省中心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保證了普查效率和質量,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管理上,省中心要求各站點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活動現場負責人及本單位指導人員負責全程現場跟進古籍普查登記與保護宣傳工作,保證志愿者每周六天開展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向文化志愿者提供滿足在線普查登記的館藏古籍,完成當日古籍清點歸庫與工作現場整理清掃等。各站點同時承諾,如由各地準備不足而致使本次活動未能完成的,如缺乏工作場地、普查設備缺失、古籍提調不及等原因,致使志愿者無法完成既定工作量的,則由各站點承擔全部責任向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作出書面解釋。責任制有效地提升了各站點的工作效率,各普查單位對活動的人員及設備均安排周到細致。省中心每天統計匯總各站點工作進度,在QQ群上通報各站點工作完成總量和人均工作量數據,各地將普查中出現的問題也在QQ群上進行交流。省中心同步在平臺及時進行審核指導,實現對受援單位一審督查的即時管理,及對志愿者普查數據進行質量控制。
文化志愿服務的過程管理為效能評估帶來可能。通過不斷協調,文化志愿行動向適應型方向發展,提升服務效益。在暑期開展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具有參加人員密集、工作量大、時間長、天氣炎熱、庫房條件較差等特點。為避免在各單位一審環節出錯,省中心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古籍平臺在線普查登記的方式,書影上傳對應更精準。這種方式較之六項簡表臺賬普查,雖然每部書完成普查的時間周期要長一些,但普查數據質量上明顯得到保障,各單位一審的合格率大大提高。
為了提高普查數據的質量,省中心建議各站點第一周的工作啟動階段忽視人均完成量,進行平臺數據十三項的完整著錄,幫助志愿者從古籍文獻著錄入手,加深對古籍普查登記項目的理解,提高志愿者對古籍普查工作的適應性。通過平臺全項著錄,使學生志愿者有機會同珍貴古籍親密接觸,將書本上所學知識運用到古籍普查整理編目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8]。普查活動給同學們帶來的收獲與快樂也正源于此。普查初期,各站點的一審人員非常忙碌,發現共性的問題現場叫停,集中講解改錯,個性問題則采用一對一指導的方法解決。對于確實有實際困難的地縣級圖書館,省中心也會從實際出發,派譴省中心工作人員隨同志愿者共赴受援單位,幫助搭建普查網絡,測試設備,同時對縣館書庫和一審進行了明確分工和具體指導,規定普查流程等。
組織者應加強對文化志愿服務開展實施細節的管理力度,注意同步跟進文化志愿服務案例,防患于未然。構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報務體系,旨在不斷完善服務質量、提升組織管理水平,針對不同的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特點,結合志愿者的個體特性,強化差錯預案的修訂與實施。
有關方面應重視構建中華古籍保護文化志愿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及時整理匯編資料,提供給學術界使其對文化志愿行動開展評估指導,利用大數據技術,融入“互聯網+”理念,形成研究成果。這不僅是中華古籍保護工作的現實需求,更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的內在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