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郭繼軍
(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110122)
2019年12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攜手澳佳寶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中顯示,近四成職場女性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一般’或者‘比較差’,焦慮、抑郁等問題日漸成為她們的健康隱憂[1]。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我國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成為亟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閱讀療法[2](Reading therapy)作為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是閱讀推廣與促進心理健康的完美結合,可以較為有效地緩解心理問題。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指對社會網絡中行為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研究[3]。筆者利用Excel、Ucinet軟件,對閱讀療法期刊論文核心作者和期刊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對文獻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找出我國閱讀療法領域近幾年的研究熱點,最后指出目前我國閱讀療法的研究不足之處和發展對策。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平臺、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閱讀療法’+‘圖書療法’+‘讀書療法’+‘書目療法’+‘文獻療法’+‘閱讀治療’+‘圖書治療’+‘讀書治療’+‘書目治療’+‘信息治療’”為檢索式,以期刊論文文獻類型進行主題、題名、關鍵詞檢索,檢索時間為2020年2月11日,通過剔除整理后,共檢索出1468篇相關文獻。
將文獻以Excel格式存儲,進行規范化處理。通過軟件Excel統計發文期刊、高產作者、關鍵詞詞頻,構成關鍵詞共詞矩陣。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選取Ucinet6.186軟件,進行關鍵詞可視化中心度分析。以2015年為分界點,通過對比兩個階段期刊論文內容對閱讀療法研究現狀、研究主題進行探析。
將1468篇文獻以2015年為節點,對比分析閱讀療法研究主題與熱點。
將兩階段發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者整合,找出16名核心作者,將研究者按所在機構匯總所有相關研究成果,得到核心作者研究統計表,如表1。
通過統計核心作者所在機構發文內容分析可知:王波、王林軍、尹桂平側重于理論層面的研究;宮梅玲團隊、郭漢萍、王景文團隊、楊樺團隊側重于實證類的研究。
1468篇文獻共計發表在469種期刊上。根據最新版的《中國科技期刊目錄》(CSTPC)[4]、《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5]、《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7]期刊列表統計,閱讀療法相關研究成果共有277篇文章發表在60種核心期刊上,其中發表1篇閱讀療法相關文獻的核心期刊占比51.7%。
通過圖1可以看出排在前十名的期刊均為圖書情報類期刊,共計發文186篇。從統計的結果得出理論研究類論文為閱讀療法的主要研究成果,而實證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護理學、圖書館學的期刊上。

圖1 發文量前十名期刊統計
抽取1468篇期刊論文的發表年份及關鍵詞,規范化處理后得到關鍵詞5296個。通過數據透視圖,統計兩個階段關鍵詞(3574個和1722個),詞頻統計后,分別選取詞頻不小于10和5的關鍵詞為研究對象,構成42*42和41*41兩個共詞矩陣。將共詞矩陣導入Ucinet軟件,通過NetDraw進行閱讀療法關鍵詞可視化中心度分析(圖2和圖3)。通過網絡中心度設置,得出兩階段的關鍵詞平均點度中心度分別為29.849和21.951,將兩階段大于平均點度中心度的關鍵詞確定為閱讀療法的研究熱點。通過對比得出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是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近幾年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為閱讀推廣、兒童、真人圖書館、推薦書目、繪本。

表1 核心作者研究統計

圖2 第一階段可視化中心度分析

圖3 第二階段可視化中心度分析
通過分析,近幾年閱讀療法的研究熱點分為閱讀療法課程、發展閱讀療法、臨床閱讀療法、閱讀療法書目4個方面。
2011年9月泰山醫學院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8],將閱讀療法課程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2014年,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以“閱讀療法”申請了南方醫科大學“通識精品教育課程”建設項目[9],以《閱讀療法與實踐》為教材,嘗試構建了33個學時的課程體系。2015年,華北理工大學獨立開設了“閱讀療法”課程[10],課程內容涵蓋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實踐3個部分12講24學時,內容更加的全面和系統。2016年6月26日,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閱療小屋”[11]推出首篇《我們仨》書目推薦推文,截至2020年6月25日,共計推出原創內容59篇,所推內容包含閱療書目推薦、案例、知識原理等內容。
發展閱讀療法主要的應用對象是“正常的個人”[12],通過醫生、圖書館或其他非醫學人員所建議的閱讀材料,來改正人格缺失或協助解決個人問題[2]。
3.2.1 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處于生理、心理快速發育、轉型時期,因而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等心理問題,閱讀療法是一項重要的輔助解決方法,而圖書館是高校閱讀療法的主要實施者。近幾年,四川大學圖書館“沐心小屋”[13]、山東理工大學圖書館“閱讀療法讀書會——閱讀存款:我與閱讀故事”[14]、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交互式閱讀療法”[15]等在這方面進行了實證探索與研究。
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人體生理信號測量技術,選用荷蘭思必瑞特生產的24位精度十通道生理儀,來測量腦電波與皮膚電波。通過定量、客觀手段協助判定實驗對象的閱讀水平與興趣,及時監控閱療者的情緒波動,減少不合理想法的產生與讀物情志歸屬判斷偏差帶來的風險,降低對閱讀療法師素質的依賴性[16]。
3.2.2 圖書館閱讀推廣
圖書館閱讀推廣[17],是指通過精心創意、策劃,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海量館藏引導到小范圍有吸引力的館藏,以提高館藏流通量和利用率的活動。當閱讀療法作為閱讀推廣研究的六種范式之一,認宗于人文主義,它是一個幽默的閱讀推廣策略[18-19]。在人員資質、技術水準、實施效果等方面比普通閱讀推廣有更專業的要求,是一個獨特的醫學、心理學、圖情人士交叉研究領域。
北京大學圖書館將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分委員會推出的《面向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困擾對癥書目》作為新生教育和閱讀推廣工作的一項內容[20]。牡丹江醫學院圖書館“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推薦書目”[21],吉林醫藥學院圖書館“立體閱讀”[22]等閱讀推廣活動,通過引導讀者閱讀有針對性的書籍,積極介入到學生心理問題的疏解、療愈中。
臨床閱讀療法[2]是在實際的心理或生理疾病的治療中,資格醫師把圖書作為精神藥物,將閱讀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將之納入到治療方案中,配合藥物、手術、儀器等常規療法對病人進行治療。隨機對照實驗(RCT)和臨床對照實驗(CCT)在閱讀治療中的開展,有力推動了閱讀療法在臨床的應用[9]。
3.3.1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方面,閱讀療法近幾年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應激障礙、自閉癥、手機依賴癥、失眠癥、疑病癥、心理創傷、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海明威情結這11種心理疾病上有所應用。
閱讀療法主要對中輕度或域下抑郁患者效果較好[23]。基于“用戶畫像”模式[24]是在大數據環境下通過“伯恩斯抑郁癥清單”“詞頻-逆向文檔頻率”構造抑郁情感詞典;通過Jieba分詞工具獲取用戶感情詞袋;提取文本特征;構建“用戶畫像”;推送治療這5個環節對抑郁癥患者進行閱讀療法。“疏郁安神,移情易性”療法[25]是結合中醫的情志療法、認知療法及閱讀療法理論,治療過程以交互式閱讀療法為主,以心理咨詢法、音樂療法、朋輩輔導為輔,通過宣泄情緒、疏通郁結、療傷止痛、領悟修通、合理歸因、根治創傷等環節達到治療效果。
精神分裂癥[26],閱讀療法主要用于符合精神障礙分類診斷標準的恢復期患者。治療方法維持原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外,多采用自由閱讀方式,閱讀后配合討論、寫作、健康咨詢、情景模擬活動加深患者對故事人物的理解。評價方法多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NOSIE)量表[27]。
焦慮癥,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運用生物反饋技術選擇腦電、肌電、皮電作為信號源,訓練焦慮者的正確情緒,提升閱讀療法的趣味性和療效[28]。
3.3.2 生理疾病
生理疾病方面,閱讀療法在腫瘤、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聽力障礙、急性闌尾炎、尿毒癥、白血病上有所應用主要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之一為治療前后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緩解壓力[29]提供相關科普、營養指導叢書。根據患者年齡層的不同,提供相適應的閱讀材料。對于兒童患者,閱讀資料多以繪本作為書方,用通俗簡單文字,配以卡通形式,提高患兒的認知度、消除恐懼[30]。對于成年人,根據病癥不同推薦心理癥狀、勵志、病癥科普、自制手冊、閱讀療法、營養指導等讀物。幫助讀者正確認識、積極面對,消除負性情緒,提高治療的積極性與依從性[31]。
3.4.1 繪本
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營造的敘述性文本,以繪畫為主來描述事物特征,表達情緒、氣氛、寓言的文學作品[32]。繪本分為兒童和成人兩種,兒童繪本可以幫助兒童克服語言和識字障礙,通過普及基本醫學知識、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疫苗接種率、提高依從性[33]、對情緒社會性有一定的積極影響[34]。成人繪本,通過簡單輕松的具有哲理的故事,將現象和現象背后原因反應出來,通過畫面對視覺的沖擊力,讓讀者感同身受,宣泄痛苦、釋放壓力,撫慰心靈,從不同于成人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問題[35]。
3.4.2 真人圖書
真人圖書[36],用真人代替了傳統紙質閱讀文獻,用戶通過與相似經歷的真人圖書互動閱讀,疏導讀者情緒、糾正讀者不當心理傾向,達到自我反省和調整。如湖南醫藥學院圖書館與學校心理健康機構、學生社團,基于“真人圖書館”理念,通過建立閱療網站,以真人圖書分享《平凡的世界》為主線,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家庭故事,詮釋著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人生內涵。讀者們反饋通過閱療使焦慮情緒得到了凈化,給予了他們奮斗的力量[37]。
3.4.3 書方分析及配伍
由宮梅玲首創“書方配伍學說”,將中醫理論與閱讀療法有機結合,將中醫的“君、臣、佐、使”原則應用到閱讀治療過程中,按病情需要和書藥特性將兩種以上書籍配合閱讀,以產生系統互補作用,增強療愈效果[25]。君藥、臣藥、使藥的藥性可通過對治療者的李克特式問卷調查統計標注成分強弱;佐藥的激動緊張度與生理反應有關,可運用皮電分析法得到生理信號數據,量化標注藥性成分[38]。書方配伍使用說明書包含適應癥、成分、作用、服用方法、注意事項5部分內容[39]。
目前我國對閱讀療法的認可度、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上存在不足,治療師以圖書館員為主,療愈者以大學生群體為主。未來發展應將閱讀療法課程作為提升閱讀療法意識的重要手段,規范細化閱讀療法的過程,注重閱讀療法二元應用。增加對兒童、成年人、老年人不同群體的療愈研究,加大對心理、生理臨床閱讀療法的實際應用和經驗總結。同時注重閱讀療法副作用及解決措施的深入研究,提升閱讀療法的療愈功效,強化大眾對閱讀療法認同。
閱讀療法專業人才的不足是制約閱讀療法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閱讀療法師人員數量不足,鮮有專門設立閱讀療法工作崗位。閱讀療法作為一個多學科綜合性交叉學科,未來需要培養圖書館學、心理學、醫學專業融合的人才,多部門合作,注重掌握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能,強化溝通和組織能力以及對書目的鑒別、挑選和書方配伍能力。
閱讀療法作為一種“以書當藥”的輔助心理療法,書目是治療的關鍵。目前我國閱讀療法書目沒有形成體系,對書方藥性的療效和副作用研究不足。在新技術、新媒體快速發展下,應不斷擴充閱讀療法的實施環境,擴充閱讀方式。在文化旅游相融合的背景下將閱讀療法與旅游景點相融合,將詩與遠方,心靈與自然結合創新療愈形式,可以通過主題閱療室、研學旅游等服務方式提升閱讀療法的療愈性,注重書方療效和副作用的量化研究及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