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為適應智能化教育環境要求,教育部主動作為,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為“互聯網+教育”落地生根提供堅強動力。通過融入“互聯網+”發展形態,實施科學引導,積極培育智能教育市場,打造多元力量廣泛參與的教育體系,推動“互聯網+教育”向健康、產業化方向升級,真正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設,開啟教育發展新征程。
當前互聯網技術正向縱深領域發展應用,“互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和重要的社會發展推力,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推動教育信息化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普及、廣泛發展,跨越了地域與課堂的時空,形成了資源共享、高度開放的智能化教育體系,全面適應了智能化環境下學生培養與教學創新的系統化要求。推動“互聯網+教育”在基礎教育中落地生根,將實現:
1.優化了教育資源供給,形成了開放性教育機制。在“互聯網+”推動下,優質教育資源加速流動,實現豐富供給和開放共享。通過發揮互聯網、智能終端應用優勢,打破了傳統教學體系的“封閉性”,使廣大師生借助開放、智能的互聯網平臺自由獲取學習內容,大大提高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2.全面提升了基礎教育品質,探索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在人工智能、5G 技術“助力”下,基礎教育形態和內容發生了全面升級,出現了諸多新的教育方式。將互聯網與基礎教育相融合,有效整合了基礎教育資源,精準收集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載體更豐富,教學內容展示更形象,為基礎教育未來發展探索了新方向。
3.全面推進了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基礎教育公平發展。開展“互聯網+教育”,發揮先進科技優勢彌補基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問題,使所有學生均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基礎教育差距。通過建設線上教育平臺,組織名師、優質教育資源共同參與建設平臺,真正助力教育資源公平享有。
互聯網是推動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多種應用優勢,構建“互聯網+教育”模式,將真正了解、挖掘學生學習需要,優化教育資源供給體系,推動教育活動全面創新。教育部門及相關機構要客觀、全面認識“互聯網+教育”對基礎教育的深層次影響,全面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基礎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要針對“互聯網+教育”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詮釋互聯網監管思維,提升教育水平。主動作為,積極應對,力保“互聯網+教育”在基礎教育在落地生根,要做到:
1.鼓勵中小學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服務,加快基礎教育轉型升級,構建智能化、數字化的全新教育模式。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智能教育服務。要堅持以學生學習、成長為基礎導向,以學生數據信息為核心,以完善智能教育平臺為載體,夯實課堂陣地,將“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全面應用于教學創新的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打造個性化、差異化教學模式,充分彰顯智能化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2.積極孕育“互聯網+教育”市場,吸引社會多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互聯網+教育”融合進程中的積極優勢。要完善政策傾斜、加大資金投入,嘗試實施政府購買服務。要積極推進產業發展與“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將符合教學條件的網絡課程、智能化教育產品納入基礎教育體系。要重點面向中西部貧困地區,構建全面覆蓋的“互聯網+教育”平臺,真正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客觀難題。
3.積極推進先進技術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師生廣泛參與、交互協作的“共同體”,要真正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推動優勢,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突出學生的自學優勢。通過發揮智能化技術在學生培養進程中的積極優勢,推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構建智能教育生態環境。要面向未來教育形態,深入基礎教育改革,激發師生協同參與,凝聚共同力量,推進“互聯網+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