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中
(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進行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工作之前,設計人員需要對多種要素進行分析、考慮,其中最為重要的構成要素包括:(1)在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中,應該遵循相關的要求、規范,積極做好實地勘察工作,進而設計出更加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市政道路設計、施工對周圍產生的影響。(2)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環節中,需要保證美學性色彩符合城市的整體,將其納入到線性設計所考慮的范圍之中。具體而言,設計人員應該對城市的排水需求、地形等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彰顯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和諧性、自然性,以此來優化城市的整體形象與面貌。(3)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為駕駛人員提供舒適的環境,所以需要認真分析橫斷面、豎直面、水平面等因素,保證三者之間具有較高的協調性。
目前,雖然政府部門、承包單位等,都已經認識到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重要性,但是當前的現狀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具體的表現為:(1)元素單調且無法融合。在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中,常常將車速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之一,這樣的現象會出現很多設計問題,第一是線性的一致性較差;第二是要素之間很難相融合;第三是行駛車速與預計車速存在差異。如果在市政道路中出現線性間斷的現象,將會對駕駛者產生不良的影響,增加事故發生的概率。(2)未遵循道路實際。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中,因為地形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要素存在差異,所以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實際需求。但是,很多設計人員在工作之中,存在明顯的固守成規現象,忽略了道路的實際需求等因素,使得設計效果無法得到保障。
A市政道路路線項目位于S城市汽車工業園附近,目標是設計一條南北向的交通快速干道,其中道路的全程為8.133 km,紅線的寬度等于50 m、60 m,包含雙向6車道,并且在跨線橋位置的兩側設置一個鋪道,此時寬度將會增加至60~64 m之間。在A市政道路路線項目中,1標路線為南北走向,起點順接施工中,R立交橋南側是其終點;起點的樁號為K0+000,向南會與Y大道、Q大道相交,并在Q大道南側約15 m的位置終止。另外,A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項目,還與一個土建設計的起點為順接的關系,其終點為K1+680。在本文的分析中,筆者將講解上述的案例,對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要點進行詳細分析,主要內容如下。
在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首先需要對A市政道路的平面進行設計,結合上述工程案例中的相關數據,分析平面設計的方式、呈現效果,并為后續的其他設計提供參考。具體而言,A市政道路項目中,1標號中道路的全長等于1.68 km,其中需要設計5個與之相關的交點,平均各個交點之間的距離等于2.98 km。基于這樣的數據,可以對A市政道路項目的路線線形其他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即平曲線的最小半徑等于600 m,而平曲線最大半徑則等于1 200 m,平曲線的最小長度等于360.655 m。另外,A市政道路項目中,路線線形的緩和曲線最小長度等于85 m,而圓曲線的最小長度則等于160.655 m。也就是說,該道路中平曲線的總長度是,1標號路段中總長度的全部,由此進行市政道路路線線形的相關設計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效果,為以后的設計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依據,推動道路路線線形設計工作順利進行。
(1)控制因素
目前,影響A市政道路項目路線線形設計的因素主要包括:沿線的具體地貌、地形以及地塊;區域路網豎向的實際規劃;農莊與魚塘的實際標高,其中村莊的標高在7.4~8.1 m之間,農地的標高基本等于6.5 m左右,魚塘底部的標高在5~6 m之間,魚塘梗的標高基于在8 m左右。另外,在A市政道路項目的路線線形設計中,發現其存在上跨下穿、既有公路等影響因素,其中的舊路是傳統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而被交路有兩條,即Y大道與Q大道,前者的標高在9~13.5 m之間,后者的標高在7.1~7.4 m之間。除此之外,在A市政道路項目路線線形的設計中,還存在沿線河涌等影響因素,根據S城市的水務局的相關要求,做好市政道路路線線形的設計工作并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中。同時,在K0+860~K1+160與附近的河段是并線段的關系,必須保證A道路的高程高于河段的高程。
(2)設計方式
基于對上述影響因素的掌握、分析,在對A市政道路項目路線線形進行縱斷面設計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A市政道路項目中土建1標號的縱斷面,需要設計變坡點為6處,平均每千米需要進行3.57次變坡。其中,最小的縱坡等于-0.33%,最大的縱坡等于4%;凸曲線中最小的半徑等于3 km,凹曲線中最小的半徑同樣等于3 km;最大的坡長等于352 m,最小的坡長等于215 m;豎曲線中最小的長度等于124.8 m,其是該標段總線路長度的50.96%。②A市政道路項目中,標號K0+171.05~K0+936.19之間鋪道的縱斷面設計,其相關的數據主要包括:全路段中需要設置變坡點4處,平均每千米需要進行5.23次變坡。其中,最小的縱坡等于-0.33%,最大的縱坡等于2.02%;凸曲線中最小的半徑等于3 km,凹曲線中最小的半徑等于2.8 km;最大的坡長等于245 m,最小的坡長等于143.284 m;豎曲線中最小的長度等于93.38 m,其是該標段總線路長度的44.28%。
在S城市中,Q大道是城市中主要的干道之一,時速等于每小時50 km,紅線的寬度設計為40 m,并已經投入運行。結合相關的規定發現,A市政道路、Q大道之間的交點為菱形立交的形式,跨線橋同樣設計為雙向的6車道。另外,在標號K0+171.05~K0+936.19之間需要在跨線橋的兩側,通過鋪道的方式實現與Y大道的平交,以此來處理好交通轉向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設計方式,能夠全面貫徹相關的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標準,提高A市政道路項目中路線線形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安全性,為城市的車輛交通、行人交通等,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充分發揮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重要作用,促進S城市的交通、經濟以更加穩定的狀態發展。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中,會涉及到很多相關的要素,以此來構成系統的道路設計方案,但是當前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現狀需要進行轉變,優化設計要點與方式。在這一基礎上,設計人員充分提高了各個環節中,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的合理性,保證市政道路的安全性、科學性,為城市的穩定發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結合本文的分析發現,重視市政道路路線線形設計要點,對于保證道路的性能與效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