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婷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理論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引起了學者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各大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揭示了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非常值得教師去借鑒和深入探討的東西,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參考及研究的實踐性成果,同時進一步啟發了外語教學的新思維,為更好地實施外語教學理念開拓了一片廣闊的新領域。筆者以第二語言習得交互作用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出發點,從內容元素賞析的切入角度,剖析如何通過蘊含在英語文章中豐富的內容元素來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讓學生從單純的語言表面知識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語言文化精髓,啟發學生去挖掘文章內容元素的習得思路,從而培養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為更好地應用語言知識奠定扎實的基礎。
交互作用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包括Krashen的輸入假設、Long的交互假設和Swain的輸出假設,以及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等。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發展及演變,交互作用理論越來越成為二語習得理論的重要流派之一。這一理論從本質上認為二語習得是以交互為最根本途徑,習得與交互之間存在著極其緊密的聯系。交互作用理論的核心基礎是研究語言的輸入以及輸出、學習者思考語言的能力,還涉及到其他相關因素如認知技能知識等。
Krashen的輸入理論認為,在非本族語者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關鍵的環節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這一理論認為,語言能力的自然形成依賴于可理解性內容的輸入,而非本族語者習得第二語言的關鍵就取決于可理解語言的輸入量和可理解語言的輸入程度;Krashen還認為,輸入的內容是否可理解影響著情感過濾的高低,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越靠近“i+1”時(i指的是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而1指的是學習者在現有語言水平下可接受的新知識),情感過濾就越低。而當情感過濾較低時,輸入的內容會被輕松接受并長久進入,最終被大腦吸收并固化。反之,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越遠離“i+1”時,情感過濾就越高,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內容被大量阻礙,從而無法進入二語習得機制中。
Long的交互假設理論肯定了第二語言習得以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為關鍵前提,但更注重二語習得中可理解輸入的條件:包括交流時本族語者應采用適當的語速、恰當的語氣,注重發音的語調、節奏,還應注重句式的長短、句法的結構以及輸入適當的語言量等。Long認為,會話中的交互能極大地促進二語學習。當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進行會話時,為了便于交流,本族語者應當自覺調整語言的輸出來適應另一方,從而使交互雙方順暢溝通并完成交際目的。為了有效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本族語者需要隨時調整對話策略,關注可理解輸入的條件,與非本族語者的選擇注意相聯結,使語言簡潔,包括使用較少的詞匯,增加發音的清晰度,降低發音的速度,盡量使用短而簡單的句法等,從而促進非本族語者二語理解習得的內在潛力,最終產出有效輸出。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教師在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中所起的引導性作用。Vygotsky認為,教師應對學生起腳手架式的扶持作用,即幫助學生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實現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變的自動化操作(陳述性知識是有關客觀事物的背景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知識,而程序性知識是指學習者如何具體操作的知識),從而使學生自動地創設認知條件,將習得能力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樣在進行二語習得時會很自然地將重點轉向輸入的關鍵因素。教師應提供有效且實用性強的知識模塊,并且向學生進行知識模塊的反復輸入,目的是增加學生重復練習的機會,進一步促使學生激發語言習得潛能,最終達到能自動加工所接觸到的語言知識。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還應側重于漸進性的扶持幫助,包括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將學習任務化繁為簡,評價學生的語言輸出,及時有益的反饋,共同合作等,進而長久地促進學生二語習得能力的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科技的進步,外語教學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憑借豐富的知識展現英語課堂教學,巧妙地將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使教與學和諧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化為知識的主動利用者。
從內容元素賞析的角度進行外語教學,可以讓師生共同思考文章所展現的博大精深的主題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制度、文化、藝術、宗教等西方理念,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民族特征的理解。根據一些基本元素,我們可以把文章歸入到不同的內容范疇,考慮到所依據的劃分標準不唯一,同一篇文章中出現的內容元素可能因為劃分標準的不同而被歸入不同的類別,但在實際應用中,內容元素仍是一種有效對文章進行歸類的重要參考。不僅如此,內容元素還可以幫助我們發掘一篇文章最有價值的人文主義情懷,自始至終深深根植于學生英語賞析的整個過程與環節中。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課堂上往往容易形成對語言單位如字、詞、句以及段落等單純的聽說練習加以文化簡介的模式。教師在提及作品的內容元素時常常對其只是簡單或一帶而過的描述,而沒有進行深度挖掘與探討,使學生理解進行內容元素賞析的意義和作用。在教學中,筆者先組織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元素進行提煉,然后再鼓勵學生對內容元素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首先,在一篇文章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根據文章題目進行預測,通過預測題目,可以使學生對并不熟悉的文章有一些內容期待,進而開始進行思考并自然而然激發學生積極開啟思維去從事探索式學習。其次,不再墨守段落式教學,即從第一段開始逐步按順序往后向文章結尾推進,而是本著挖掘文章中內容元素賞析的宗旨,從文章里有目的地選取具有一類或幾類典型內容元素的一句話或幾句話,一個對白或幾個對白,一個場景或幾個場景進行賞析。有了這個環節,將一方面創造條件讓學生自然地融入語言中,另一方面又合理分散了語言背景難度,使學生思維不再高強度地集中于學習過程中習慣性從始至終的順序梳理。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選取范例展示內容元素的賞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例如:《21世紀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中的文章He Helped the Blind.教師先引導學生根據題目進行預測:What is he?Why did he help the blind and how?在引導學生們表述自己初步的判斷之后,再選取文章第四段:Lousis went to a public school and learned by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To do his homework.His sister and a friend read the assignments to him.Soon he was at the top of his class.然后就這段內容展開討論,肯定了本篇文章的內容元素是以勵志為主基調。據此,引導學生去推斷文章中會出現什么相關詞匯,會以怎樣的敘事方式鋪設情節?之后,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逐步深度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帶領學生以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完成整篇文章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探討“這是一篇單純的勵志文章嗎?”“文章中還包括其他什么內容元素”。討論之后大家會發現正是融合了家庭、友情、醫學、宗教、軍事等內容元素,把盲文發明家Lousis的偉大之處清晰地刻畫了出來,正是這些內容元素的融合展現了Lousis童年意外致盲,但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幫助后,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設計了第一批盲文字母,發明了簡單實用的“點字盲文”體系。多元化的內容元素使學生們獲得了盡可能多的可理解語言輸入,對文章中所展現的博大的人文主義情懷產生了強烈共鳴,揚起了內心奮發拼搏的動力。經過對內容元素的深層次分析,學生們悟到了人生的價值,領悟到英語世界的生活意義、人生理念以及英語篇章精巧的構思和感人的魅力。
再如:《21世紀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中的文章Precious Legacy.這篇文章的題目僅僅使用了兩個簡單的英語詞匯,意為“珍貴的遺產”。最初的印象這只是常接觸到的與家庭或經濟、長輩向晚輩遺贈財產內容相關的故事情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根據題目進行預測:What kind of legacy it is?How valuable the legacy is and who provide the legacy and why?從而對文章進行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預測,有意將學生思維向深度與廣度拓展。在教師有目的針對性的啟發之下,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去積極地探討文章所包含的內容。隨后,筆者恰當引入涵蓋文章主題的包含豐富的內容元素的典型句子:I am leaving you one of my precious legacy-my memories...a guidebook that will teach you how to respect and maintain your integrity.Read the personal note Jack Pershing wrote me when he heard that Edwin(grandpa)was killed in action...。接下來就針對所給內容展開探討,讓學生們帶著疑問和期待去發掘文章中究竟涵蓋了哪些豐富的內容元素。這是一篇簡單的財產遺贈的文章嗎?哪一句話究竟體現了哪種內容元素、一種還是幾種?經過分組熱烈地討論之后,文中的內容元素逐步由冰山一角顯示出了他們的全貌。由此發現,內容元素所體現出的不僅包括經濟領域的物質財富,更易引發深思的是精神層面的思想財富:彌足珍貴的愛國主義情懷、軍人神圣的職責與情感、戰火淬煉下堅定的愛情與人性的考驗、長輩寄予后代深厚的期盼與愛、為人處世的指導原則及構成生命核心的成熟友誼。文中所涵蓋的內容元素不可謂不多,正是這些豐富的內容元素搭建起了文章的基本框架,使之不再拘泥于簡單的生活敘事,使整篇文章變得鮮活生動,通俗易懂,將學生的興趣與英文學習最大程度地結合在一起。借助文中所蘊含的各種內容元素,學生們不僅了解了文中所涉及的戰爭與人物背景,同時培養了學生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正直為人及珍惜親情的人文理念,使之將家國情懷巧妙而適當地融合在了一起。
從內容元素賞析的角度切入二語習得,創設可理解輸入條件,能夠重新構建外語教學環節中的重點和次序,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未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