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麗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太原 030027)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課,旨在增進學生幼兒保育保健的知識,提升學生幼兒保育保健的能力。傳統“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定位于學生保育保健知識的獲得,為學生了解學前身體發育規律奠定基礎,為幼兒園活動設計與組織提供理論支持,卻忽視了學生保育保健能力的提升。幼兒園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保育保健能力不僅僅是保育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而且是所有幼兒教師應必備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保育保健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應探索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協同”一詞就是互相配合,是指多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項任務[1]。以往關于協同教學的研究,多將協同教學定義為兩名或多名教師共同協作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本文中協同教學指由高職院校的“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協同教學,完成“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的教學任務。通過本校理論課教師與幼兒園一線幼兒教師的協作,雙管齊下,促進學生的幼兒保育保健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提高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實踐中鞏固理論的能力。此外,協同教學中還應注意促進學生小組內協作學習、教師與學生協同相長。
由高職院校的“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組成“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協同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擬定研討案例或事例,推薦相關研讀文獻[2]。具體而言,教學團隊根據課程定位及學情,對標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保育保健知識與能力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模塊化專題方式逐層遞進展開,課程內容分為學前兒童生理發育特點與保健、學前兒童營養衛生與保健、微生物基礎知識與消毒隔離、學前兒童一日生活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常見意外傷害預防及急救、學前兒童常見疾病及其預防六大主題。學時安排及教師分工為1課時理論課1課時實踐課,每課時教學課件由團隊內教師分工協作完成,理論課和實踐課分別由本校“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完成。每周教學團隊集體教研,討論下周教學思路,分享教學案例,修改完善教學課件。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學的理論課教學由本校“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科教師承擔,采用“學-研-論-學”的理論課教學方式,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學前兒童保育保健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課主要以幼兒園教師組織、理論課教師輔助教學的方式進行,包括實訓課和入園見習。實訓課采用“做-模-點-做”的實訓課教學方式,重在強化學生保育保健技能,每一主題模塊內容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為期一天的入園見習,由理論課教師和實訓課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入園見習旨在觀察討論與本次課堂主題相關的幼兒園保育保健現象和問題,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以及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用引導授課和實訓操練相結合的課程協同模式推進“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學,具體實施如下。
1.“學-研-論-學”的理論課教學方式
理論課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鼓勵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點,以問題為導向,三問貫穿,螺旋提升。
學:由“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教師課前給學生發放導學案,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旨在熟悉本次課程學習內容,提出一次疑問點。
研:由“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教師梳理講解本次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一般時間把握在15-20分鐘。
論:學生結合教師的引導講授內容,就導學中的疑問點進行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在此基礎上各學習小組二次總結問題,向教師發問,教師就各組學生的疑問點進行總結提煉,三次提出疑問點,組織展開學生討論、師生探討,解決問題。
學:理論教師設置課后活動,延伸課堂內容,學生完成課后活動,提升課堂效果。
2.“做-模-點-做”的實訓課教學方式
做:包括教師示范和學生練習兩部分,幼兒園教師對本次實訓課保育保健技能部分進行示范講解,學生以個人練習和小組練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育保健技能訓練,幼兒園教師和本校“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科教師巡回指導。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操作材料。
模:以案例的方式引出幼兒園活動情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保育保健活動的模擬操作,6-7人為一組,1名學生模擬幼兒,2名學生模擬幼兒教師,3-4名學生作為觀察者,每輪模擬結束后,小組內進行討論,相互提出改進建議,之后組內成員互換角色,開始下一輪模擬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點:以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本次保育保健技能操作內容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分享此次操作練習的經驗體會,教師針對學生的分享進行總結提煉。
做:學生在前述經驗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保育保健技能的提升訓練。另外,還可請2-3名技能操作標準的學生對本次保育保健實訓技能進行展示。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協同教學的評價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
學生評價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對標《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中對保育員的職業要求,考查學生的兒童保育保健知識和技能。學生保育保健能力的提升是檢驗“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協同教學效果的金標準,同時也是改善修正協同教學模式的參考依據。應遵循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過程性評價注重考查學生在日常理論課程及實訓實踐課程中的表現,如考勤、課堂表現、小組及個人成果匯報、技能展示、社會實踐能力等,此外教師要注意公平公正、量化考核方式。結果性評價主要通過學期末考試的方式完成,理論閉卷考試和實訓操作考試兩部分相結合。
教師評價采用學生評價和系部管理者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實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協同教學模式的良性循環。
教師團隊集體教研,對課前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等方面進行總結反思,規整整理協同教學實施中的成效及不足,以此為基礎對“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的協同教學模式進行整合修正,如此循環改進協同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修正不僅僅是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可以貫穿在課程教學的前、中、后,進行分段式整合,螺旋式推進“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模式的開展。
通過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的協同教學,突破了以往本校理論教師單一授課、重理論、輕實踐的課堂教學形態,注重理論實踐融通,突出學生保育保健知識能力多維培養,重視學生保育保健職業能力提升,關注學生保育保健思維素養,符合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此外,教學實施中注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從激發思考到情境實訓,學以致用,理論實踐雙向合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協同教學模式推進中實現了教師師資互補,提升專業能力發展。一方面體現在通過協同教學共同體的建構,教師團隊協同、分工明確,教學不再個人化,協同教學模式的有序推進、循環改善,提升了“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體現在本校理論教師和幼兒園一線教師共同承擔“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學,相互配合完成教學實施過程,在此過程中提升了理論教師的保育保健能力,提高了實訓教師的保育保健理論,實現雙師共贏、共促共進。
根據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的內容特點及目標要求的不同,“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模式中采用“學-研-論-學”的理論課教學思路、“做-模-點-做”的實訓課教學思路,明晰了課堂教學思路,以問題為導向推進了學生探究學習保育保健理論知識,以情境為導向激發了學生保育保健技能的學習,而在整個“4+4”的課程教學模式展開中也同時推進了學生的保育保健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核心目標,保育保健知識與能力是準幼兒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通過引進一線幼教工作者承擔實訓課教學工作,實現高職院校在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協同教學,能夠從幼兒園角度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出能力要求,達到課崗對接的要求,實現高職院校和托幼機構的零對接,對于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意義重大。此外,“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協同教學模式的有效推進也為其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助力學校其他相關課程的改革。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將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協同進行,通過理論引領實踐,通過實踐強化理論,促進學生保育保健知識技能的提升。而學生的兒童保育保健理念的培養是連接理論和實訓的核心點,通過對兒童保育保健專業理念與師德的滲透,學生能對幼兒園保育保健工作有更深刻的感知,樹立科學的保育保健觀,堅定職業理想信念,進而促進其保育保健知識技能的學習。因此,在協同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保育保健理念的滲透,而學生保育保健理念的滲透也是課程思政的集中和具體體現,為推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提供元素,推進學校思政建設。
高職院校應加強和完善保育保健實訓室的建設,保育保健實訓室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保健實踐的重要場所,主要面向學生進行學前兒童生理發育特點與保健、學前兒童營養衛生與保健、微生物基礎知識與消毒隔離、學前兒童一日生活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常見意外傷害預防及急救、學前兒童常見疾病及其預防等課程主題對應的基本技能的訓練,保育保健實訓室能夠模擬幼兒園保育保健活動情境,為學生創設實操情境,以便于學生在實訓室完成實訓課程的學習,提升課堂效果。此外,實訓室的建設應配備充足的操作材料及設備,保證學生保育保健實訓的物質基礎。
穩固全面的師資是“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內容具有其特殊性,需要課程教師既有醫學相關基礎知識和能力,也有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而多數課程教師缺乏醫學相關知識經驗,如對學前兒童生理特點認識不夠、意外傷害急救能力不足等,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為協同教學的開展奠定師資基礎。
此外,“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中實訓課的授課和指導主要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承擔,而幼兒園一線教師由于職業陣地的轉換導致其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認識不夠充分,因此,應加強幼兒園教師的高校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以幫助其把握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熟悉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規律,進而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模式中的資源主要集中于校內和校外幼兒園所,由于課程的學科特殊性,今后學校應注重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延伸,如聘請行業專家定期指導、與各類急救救助機構合作、擴大校外實訓基地種類等,因此還應注重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體系的建構,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提升課程教學效率。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協同教學通過校企合作、雙師合力、模式推進,促進學生保育保健知識技能的提升,為學生之后的專業課程學習及未來的入園就業打好了基礎,順應了當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