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璐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安 638000)
在“一帶一路”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漢語在國際舞臺上也加大了推廣力度,不僅借助海外孔子學院進行語言教育、人文交流和社會服務,同時國內高校也積極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才。
當前,本科院校已經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建立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留學生教學模式和管理制度,并培養了一批專業的留學生教育教學工作者,為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做出了榜樣。近年來,高職院校也紛紛加入到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隊伍當中,不僅加強了高職院校與國內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拓寬了辦學思路,也提升了高職院校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隨著在華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高速增長,留學生教育質量成為了教育領域的關鍵詞。
來華進行漢語言專門學習的留學生(以下簡稱“語言留學生”)和在高校同中國大學生一起進行專業學習,最后獲取學歷和學位證書的留學生(以下簡稱“學歷留學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也同國內漢語言專業學生不同,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有別于學歷留學生在華學習時間在三年及以上,語言留學生的學習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年,除去寒暑假,大概只有9個月。而實際上,就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來看,第一個學期(第4個月)結束之后,不少留學生已經開始申請新的高校,這也同留學生簽證辦理流程復雜,時間跨度大有關系,一般來說,從申請到最后獲簽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這也使得留學生不得不提前做好規劃。
學習時間短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目的強,通過調研發現,絕大多數語言留學生是希望通過集中的語言學習,能通過HSK(國際漢語水平考試)四級,然后申請到國內的本科學校或者回到生源國的高校進行專業學習,或者進入國內外的中資企業就職;另有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抱有極大的興趣,希望提升語言交際能力,以便游覽中國的大好河山,體會中國的特有文化。
語言留學生的生源國非常多,世界各國的留學生都可能歡聚一堂,共同學習;另外,留學生的身份背景差異也不小,學歷層次也不盡相同。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例,高中畢業的在校生占64%,大專及以上的在校生占19%,非在校生占17%,其中3%的學生在生源國有工作,如司機、護士、導游等。
一些學生在來華之前已經在生源國的漢語學校進行了短期培訓,具備了一定的漢語交流能力和漢語基礎,如巴基斯坦的大多數學生來華之后可以同授課教師用簡單的漢語交流;但另一部分學生,特別是高中畢業就來華學習的學生,他們幾乎都是零基礎,僅能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甚至一些學生只會本國的語言。這種漢語水平的差距給授課教師對教學進度的設置和把控造成了困難。
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教學難度不僅存在學生個體差異上,也體現在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現狀上。
目前,語言留學生的教學師資水平差異較大,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對外漢語及相關專業的專職教師,取得國家漢辦頒發的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的教師也不多,甚至一些授課教師并沒有進行線上或線下的國際漢語集中培訓就直接開始教學。
師資力量薄弱不僅體現在專職教師短缺,還體現在兼職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兼職教師除了擔任留學生的教學之外,還要擔任自己本專業的教學,這種跨專業的教學增加了授課教師的備課工作量,不穩定性也無法讓教師深入鉆研課程。
現在絕大部分教授對外漢語的學校都是選用北京語言大學或北京大學編寫的教材,筆者所在的學校在近兩年的實際教學中也前后使用了這兩類教材,一套是《成功之路》,另一套是《發展漢語》,這兩套教材在教學中各有利弊,雖然自成體系,但是很難完美契合在校語言留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留學生普遍反映教材缺乏新穎性、趣味性與實用性,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要。
另外,絕大多數語言留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通過HSK四級,但這兩套教材并沒有針對過級考試的專項訓練。國家漢辦出版了HSK的標準教程,但是相對來說,考試訓練的意圖明顯,卻忽略了漢語言教學的體系性。
國外的教學風格比較個性化,授課教師頗具個人風格。但國內教師的教學主要以教學大綱為參考,以完成教學進度為目標,課堂授課多以傳統的教授為主,這使得留學生在學習初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適應教學風格的轉變。
另一個打擊留學生學習信心的是漢字的認識和書寫,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留學生在掌握漢字方面非常吃力,這也是和留學生生源國普遍使用字母文字的語言有關,如果授課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機械地記憶和書寫,這勢必造成留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
雖然目前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是漢語推廣勢在必行。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和漢語言留學生的學習現狀,以筆者所在的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借助“三教”改革的重要元素,提出并實踐了“一體兩翼三平臺”的教學新模式,有效地幫助語言留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漢語。
“一體兩翼三平臺”教學模式是指以留學生語言需求為主體,以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為兩翼,以課堂教學、課后拓展、遠程網絡為三大平臺的教學改革模式。
1.以留學生語言需求為主體
高職院校的語言留學生的學習時間短、目的性強、流動性大、身份多樣、區域國別特征顯著,如果從個別學生的需求入手,完全無法推進教學進度。但是他們的語言需求卻是一致的,就是較好地掌握和有效地運用漢語,因此教學目標緊緊扣住學生的語言需求,才能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要求,以此提升教學的參與度和教學實效性。
2.以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為兩翼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也是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成果的媒介。在國際漢語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將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滲透到語言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留學生適應中國文化并自覺地參與到中國或是生源國的社會協作中,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友人。
3.以課堂教學、課后拓展、遠程網絡為三大平臺
傳統教學課堂作為教學的主戰場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下課鈴響并不代表教學結束,特別是對于背井離鄉的留學生來說,任課教師是和他們關系最為親密的人,甚至聯系多過輔導員,合理利用課后的活動時間對學生的語言掌握進行鞏固和拓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漢語。另外,網絡課堂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由于語言的水平有限和學習方法不同,留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完全掌握教師所展示的全部內容,網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預習和復習。
在“一體兩翼三平臺”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完成之后,就需要有效地融入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1.完善教學管理的制度保障
留學生由于存在著語言、文化、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管理方面和國內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教學管理人員應該理清思路,及時調整應變能力與措施,使科學細致的服務水平與質量成為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表示,要推進中外學生的趨同化管理。這就要求留學生所在的高職院校制定相應的《留學生管理守則》,明確語言留學生的學習目標、學校的規章制度、出勤等具體教學指標的管理方法。當然趨同化并不意味著等同化,在本著“合理、公平、審慎”的原則下,高職院校可以在留學生入校初期對他們提供一些額外的人性化服務,以便留學生盡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2.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語言留學生教學實效的基礎和核心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質、高效率、專業且穩定的師資隊伍,因此,授課教師要更清楚地認識到加強業務學習和外語進修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可以對相近專業的優秀教師進行集中的培訓和學歷提升,定向培養一批漢語言教學的專職教師,引入和聘用兼職教師,增加出國、出境,或者國內的培訓進修機會,將一線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作為師資隊伍打造的重點,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師生交流會等活動,加強互通互幫互助,從根本上解決國際化師資匱乏的瓶頸問題。
3.推進校本教材的開發使用
教材建設對提高留學生漢語教學的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一本現有教材可以完全滿足各校的教學實際,因此,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學團隊根據本校留學生的區域國別特色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和使用,針對語言留學生的學習現狀,加入生活交際用語、HSK備考內容、中國甚至當地文化和民俗等資源,增加校本教材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針對性。
4.創新線上線下的互動拓展
基于語言留學生學習的現狀,授課教師難以利用課堂的時間完全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這就容易出現水平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吃不飽”,而水平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課堂“消化不了”的兩難局面,這時網絡課堂的優勢就充分體現出來了。教學團隊集體開發與課堂教學同步的網課資源,不僅可以將課堂講授內容、音視頻上傳到云端,供學習吃力的學生課后反復復習和練習,還可以結合教授內容,補充相關的拓展知識和延伸內容以及鞏固試題等,以供學習較快的學生進行查漏補缺,收獲更多,同時還可以分享《漢語橋》、《世界青年說》等漢語綜藝節目,以及《家有兒女》、《康熙王朝》等優秀電視劇,不要求學生能看懂其中每一句臺詞的意思,而是通過影視節目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在語言留學生的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學質量是重中之重,只有將學生的語言需求擺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和選用教學方式;只有將語言技能和文化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針對語言留學生的“一體兩翼三平臺”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目前高職院校漢語言留學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為教授學歷留學生的專業老師提供很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