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廖大忠,劉福蓉,李修元通信作者)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惡性腫瘤已成為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逐年增高,給現代醫學面臨的嚴峻考驗。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1],全世界每年約有新發癌癥患者中發生約一千五百萬人,我國每年新發約312 萬人。其中33%-75%的惡性循環腫瘤治療患者會出現厭食行為表現,晚期疾病患者中可高達80%。癌癥相關的厭食(癌癥相關的厭食)是指癌癥患者的進食欲望下降,導致降低的飲食,減肥,具有或不具有臨床疾病[2]。其主要原因包括腫瘤本身、抗腫瘤治療以及精神情志等方面引起的機體功能異常。食欲減退也是一個惡性腫瘤治療患者的常見癥狀,是引起腫瘤患者進行營養不良的主要影響因素問題之一[1],表現為營養不良,貧血或低蛋白血癥,抵抗力下降,甚至繼發感染,使病情迅速惡化,晚期還會出現器官的衰竭。探尋腫瘤食欲減退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是當下醫務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在與癌癥相關的厭食癥中藥治療[3],諸多中醫學者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如口服中藥、中成藥制劑的研發、耳針、中藥穴位貼敷、針灸等等。其中選穴中藥穴位貼敷,因其安全無創,療效可觀,操作簡便而備受關注。
本課題組認為腎陽不足,脾胃虛寒是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的基礎病機,立溫陽健脾益胃之法,自擬“醒脾開胃方”行特定穴位貼敷輔助治療腫瘤患者食欲減退。具體理論分析介紹如下。
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是指病人進食欲望減退,不欲進食或進食量減少的一種癥狀。與祖國醫學的“痞”、“滿”“嘔”等證關系密切,均是由多種病因導致脾運不利,胃失受納所致[4]。如《景岳全書·痞滿》中所進行的論述:“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本文作者認為病因包括:(1)情志失調;(2)感受外邪;(3)癌毒傷正;(4)放化療損傷等。
筆者經過十余年臨床觀察,總結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病因病機如下,包括:1)情志失調,罹患腫瘤,心情沮喪,悲傷抑郁,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出現氣虛或氣郁,氣機升降失常,脾升胃降失調,出現納差,久則氣血功能虛弱,病及陽氣,出現脾腎陽虛,陳苛難愈;2)感受外邪腫瘤患者癌毒入侵,癌毒久耗氣血,損傷陽氣,耗精傷陰,氣陽虛弱,衛外不固,外邪損傷正氣,入脾胃虛寒,運化不足,故見食欲減退;3)癌毒傷正腫瘤患者癌毒侵及機體,癌毒損傷正氣,耗損氣陽,氣陽兩虛,慢性病腎虛,脾腎虛寒,胃納不足,故納差;4)放化療損傷筆者認為放療屬中醫的“熱毒”,殺傷腫瘤同時,熱毒亦不可避免損傷脾陽胃陰液及陽氣,導致陰陽兩虛,致脾胃虛弱,以致于納差及食欲減退;化療藥物有寒熱性不同。熱性化療藥物易耗損機體氣陰,終致氣陰兩傷,氣虛運化無力,脾運不足。寒性化療藥物易損傷氣陽,多以脾腎之陽為主,陽損則陰無以生,脾升胃降失司以致納差[5]。
經過多年臨證觀察,筆者發現非消化道腫瘤食欲減退者舌象多為淡舌,苔少,脈以細沉弦脈為主,四診合參,綜合辨證,本文作者認為腎陽不足,脾胃虛寒是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的基礎病機,貫穿于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病程始終。
關于非消化道腫瘤食欲減退的中醫治療[6],諸多中醫學者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口服中藥、中成藥制劑的研發、中藥浴足、耳針、中藥灌腸、中藥穴位貼敷、針灸等等。
《景岳全書·痞滿》“……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具體治法包括:消食導滯、除濕化痰、疏肝解郁、益氣健脾、養陰益胃、辛開苦降等等。
程傳剛[7]臨床研究表明針灸療法能夠改善腫瘤患者食欲狀態。賴義勤[8]觀察參苓白術散加味在治療方案化療藥物所致食欲不振導致患者,治療組改善食欲不振,惡心的損失和嘔吐上有一個顯著的差異。樸成日[9]在小柴胡湯治療食欲不振驗案22 例,認為治療情緒低落與食欲不振同時存在,符合小柴胡湯證之默默不欲飲食。
筆者認為選穴中藥穴位貼敷,安全無創,療效可觀,操作簡便,適合臨床推廣。本文作者主張腎陽不足,脾胃虛寒是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的基礎病機,貫穿于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病程始終。因此,益氣健脾,溫陽益陰,激發社會正氣,提升臟腑進行功能,使陰陽氣血生化有源為主要治法。筆者臨床工作中發現食欲減退的腫瘤患者對中藥內服存在天然抵觸,而對外治法情有獨鐘。筆者研究團隊自擬“醒脾開胃方”選穴敷貼治療非消化道腫瘤食欲減退患者療效可靠,安全,操作簡單,易被醫護人員采納,同時備受患者青睞。
中藥穴位貼敷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選取特定穴位進行藥物貼敷,起到舒經活絡、調理臟腑、扶正祛邪的作用。具體如下:
(1)中藥穴位敷貼是將中藥飲片制作成膏狀,用醫用膠布等將藥膏敷貼到相應的穴位,藥物通過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節臟腑的功能,達到提高防病治病研究目的的外治法[10]。《靈樞·經脈》記載:“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隨著內服治療藥物化學療法進行不良反應和耐藥性的增加及化療所帶來的殺傷性損害,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發展日益增長受到影響人們的重視。近年來,穴位敷貼在防治腫瘤患者化療不良反應中應用取得明顯的進展。
(2)中藥貼敷穴位能夠經局部吸收,減少肝臟的首過效應,可不通過胃腸吸收,不損害脾胃,能夠更好的發揮藥物的效應[11]。中醫外治療法不良作用較小,對于病重、胃腸吸收功能差的患者,內服中藥湯劑口感不佳、可能加重胃腸腫瘤化療患者的惡心、呃逆、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而穴位貼敷中醫外治療法可以有效避免中藥湯劑內服引起的不良反應。
(3)穴位貼敷可以通過穴位局部的物理刺激和藥物吸收發揮藥物和腧穴的雙重作用,有疏經通絡,扶正祛邪,調整臟腑的作用。貼敷藥物接觸穴位,可以通過真皮毛細血管吸收,進入機體,有效的減少胃腸滅活和肝臟的首過效應,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12]。
(4)穴位貼敷治療因具有補脾益腎,扶正固本之效且毒副作用小而備受關注。研究發現[13]穴位敷貼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同時還能夠改善胃腸功能,從而可以緩解惡性腫瘤治療患者食欲減退癥狀。劉崢鄭[14]配合中藥貼敷中脘,足三里,內關,神闕穴厭食化療后,發現穴位貼敷不僅能減少化療后胃腸反應,還能預防和減少骨髓抑制的發生,效果顯著。有研究[15]發現對行化療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給予穴位敷貼治療,可有效預防嘔吐發生,療效顯著。
本文作者臨證中發現惡性腫瘤病人飲食減退的基本病機為腎陽不足,脾胃虛寒,貫穿于非消化道腫瘤患者食欲減退病程始終,或有患者雖表現為痰濕瘀等實證,但根本病機亦以腎陽不足脾胃虛寒為主。在此基礎上,總結和借鑒前人的經驗,自擬“醒脾開胃”方,由砂仁、白蔻仁、丁香、檀香、谷芽、麥芽、肉桂、干姜組成。
方中砂仁,味辛溫,歸脾胃腎經,有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之功,是治療患者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噎膈嘔吐的良藥;白蔻仁,有消痞除濕,溫中行氣,消食開胃的作用。《丹溪心法》曰:“如食后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丁香,辛溫,歸脾胃肺腎經,可降逆溫中,止痛散寒,助陽溫腎。檀香,辛溫,入脾胃肺經。理氣和胃。治嘔吐噎膈,胸膈不舒。《本草綱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漿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谷芽,甘溫,麥芽,甘平。均歸脾胃經。和中消食,開胃醒脾。肉桂,味辛甘,性熱,歸腎心脾肝經,可醒脾胃,除積寒,通血脈。《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利關節,補中益氣……”;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溫中散寒用于治療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寒嘔,冷瀉等。諸藥配伍,共奏溫陽通絡,開胃醒脾。
根據《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注重以中焦為本,腫瘤患者久病,正氣不足,邪氣入里,以本虛標實為主要表現。結合前期研究基礎,根據補中益氣,健脾扶正治法,選用足三里、中脘穴、神闕。
1)中脘穴,又名太倉、胃脘,屬任脈,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醫宗金鑒》曰:“中脘穴,主治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等證。”《千金翼方》:“中脘、建里二穴,皆主霍亂腸鳴,腹痛脹滿。”。中脘為足陽明胃經經氣滿溢之處,能夠輔助胃之腐熟消化,促胃之通降,脾之升清,調節中焦氣機,以治療由內傷脾胃引起的痞滿、翻胃等病癥[16]。
2)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胃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脹,胃脫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脾胃論》:“胃氣不行,勞逸飲食不潔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足三里有補虛,生發胃氣,調節脾胃升降之功用。研究報道針刺足三里穴可引起與內臟功能進行有關的皮質下植物神經網絡中樞葡萄糖代謝增加,為足三里穴治療胃腸功能性疾病的中樞調節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持[17]。
3)神闕穴,在“外臺秘要”中,又稱氣舌、氣和,屬任脈。為沖脈、任脈、督脈三經經氣聚集之所,能夠貫通上下、溝通表里。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等功效。神闕穴是任脈上的陽穴,而任脈是“陰脈之海”,調節陰經氣血,統領一身氣血。現代醫學證明[18],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肚臍為腹壁最后閉合的部位,角質層薄,屏障功能弱,因此藥物通過神闕穴容易滲透和擴散進入腹膜。臍下腹膜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網,匯集于門脈,使藥物直達肝臟,避免影響胃腸道。
以上諸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調節脾胃升降之功。穴位敷貼的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其作用不單是刺激穴位加藥物吸收,而是相互激發與協調,最終產生綜合治療效應,超過單純用藥或單純穴位敷貼的效果。
總結,辨證中藥選穴貼敷治療非消化道道腫瘤食欲減退,以豐富的中醫理論為基礎,充分發揮中醫學的特色優勢,是一種綠色、簡便、副反應小的治療方法。經過大量臨證驗證發現,其操作簡便、經濟實用、無明顯不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便于臨床推廣,可以改善癌癥患者食欲不振癥狀,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