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春節,劉云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兒童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 TD)又稱小兒抽動癥,是一種起源于兒童時期,以不自主、反復、突發、快速的,重復、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1]。TD 嚴重影響兒童學習、社會適應能力、個性以及心理健康發展,且常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學習困難、強迫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多種共患病,近年來特別受到兒科、神經精神科、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關注。到目前為止,本病病因尚不明確,考慮可能是神經遞質失調、免疫、環境、遺傳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致病的結果。目前兒童抽動障礙的西醫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多使用舒必利、硫必利、氟哌啶醇,以及阿立哌唑、可樂定等。在臨床應用時,因為這類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和α 受體激動劑需要較長時間的強化及維持治療,存在一定不良反應,比如頭暈、乏力、嗜睡、鎮靜、胃腸道反應等,并且在減量過程中易復發或加重,家長多有所顧慮,依從性不佳。近年來,中醫中藥在治療兒童抽動障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中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脾氣虛弱,脾虛肝旺,肝亢風動,發為抽動。本研究運用緩肝理脾湯治療脾虛肝旺證TD 患兒,旨在觀察其臨床療效,為中醫藥治療兒童抽動障礙提供用藥參考。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南通市中醫院兒科門診兒童抽動障礙脾虛肝旺證患兒33 例。本組患兒男25 例,女8 例;年齡最小6 歲,最大13 歲,平均(9±2.6)歲;病程最長5 年,最短6 個月。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3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 版(DSM- Ⅴ)》[2]確定兒童抽動障礙診斷標準。短暫性TD:(1)1 種或多種運動性抽動和/ 或發聲性抽動;(2) 病程短于1 年;(3)18 歲以前起病;(4) 排除某些藥物或內科疾病所致;(5) 不符合慢性TD 或TS 的診斷標準。慢性TD:(1)1 種或多種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病程中只有1 種抽動形式出現;(2) 首發抽動以來,抽動的頻率可以增多或減少,病程在1 年以上;(3)18 歲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藥物或內科疾病所致;(5) 不符合TS 的診斷標準。TS:(1) 具有多種運動性抽動及1 種或多種發聲性抽動,但二者不一定同時出現;(2) 首發抽動后,抽動的頻率可以增多或減少,病程在1 年以上;(3)18 歲以前起病;(4) 排除某些藥物或內科疾病所致。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病例均被納入治療。
中醫辨證標準主要參考《兒童抽動障礙中藥新藥臨床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指南》[3]的證治分類。主癥:①腹部抽動明顯;②手腳多動,難于靜坐;③注意力不集中。兼癥:①性情急躁;②煩躁易怒;③睡眠不安;④多夢;⑤目赤;⑥口苦;⑦嘆息;⑧脅脹;⑨健忘;⑩食欲不振;便溏。舌脈:①舌淡紅,苔薄白;②脈細弦。具備主癥①,兼癥6 項,參考舌脈即可辨證。
治則:扶土抑木,調和肝脾。主方:《醫宗金鑒》緩肝理脾湯。桂枝6g 太子參9g 茯苓9g 炒白術9g 白芍6g 陳皮6g 山藥9g 白扁豆9 炙甘草3g 煨姜6g 大棗4 枚。抽動頻數,加葛根6g,天麻6g;肝氣亢旺,加鉤藤6g 牡蠣9g;腹部抽動明顯,加木瓜6g,枳殼6g,重用白芍、甘草;食欲不振,加焦山楂6g,雞內金6g;睡眠不安,加柏子仁6g 珍珠母6g。每日一劑,水煎分服。1 個月為1 療程,共治療2 療程。
疾病綜合療效判定標準參考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4]制定。臨床控制:積分改善率≥75%;顯效:50%≤積分改善率<75%;進步:25%≤積分改善率<50%:無效:積分改善率<25%。臨床控制與顯效計為有效。
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治療2 療程后,本組33 例患兒中,臨床控制10 例,顯效18 例,進步4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84.85%。
古代醫學典籍中沒有此病名的記載,其歸屬中醫“肝風”“瘛瘲”“慢驚風”范疇。與之表現相關的論述有很多,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風盛則動。”《證治準繩·幼科》載:“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故胃中有風,瘛疭漸生,其瘛疭癥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名曰慢驚。”
究其病因,北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五臟證治》中提出:“脾主困……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明代世醫萬全發展了錢乙的脾胃學說,提出小兒“脾常不足”。《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云:“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氣,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氣之自然不足也。”萬全亦提出了小兒“肝常有余”,謂:“云肝常有余,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余也。”故其病因歸于脾虛肝旺。
究其病機,《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故大多患兒會出現擠眉弄眼、咂嘴、皺鼻子等動作。而有些患兒則會出現清喉、頭搖、抖肩、腹部抽動等怪異的動作,甚則穢語連連,怪病多由痰作祟,清代的沈金鰲指出:“以故人之初生,以致臨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而其為物,則流通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因此說,患兒先天脾虛而生痰,后天肝旺而生風,兩者相合即構成了本病的主要病機。
究其治法,脾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易導致肝氣郁滯,因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則氣有余,而見肝陽偏旺之癥。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無以生化氣血則見面黃形瘦,精神倦怠;脾虛肝亢則性急易怒,夜臥不安。故臨床用扶土抑木、調和肝脾法治之,主方為緩肝理脾湯。
緩肝理脾湯原方載于《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原方為主治慢驚風脾虛肝旺證的名方,書中云“脾虛肝旺緩肝靈”,所謂緩肝,即緩肝理脾湯。原方組成如下:廣桂枝、人參、茯苓、炒白芍藥、土炒白術、陳皮、炒山藥、炒研扁豆、炙甘草,上藥加煨姜、大棗為引,水煎服。因太子參其性味甘而微苦,功擅補氣生津,健脾養胃,尤以清補、平補而見長,性味較人參更為平和,故臨床應用時以太子參易人參。在《神農本草經疏》中這樣記載茯苓:“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亦記載白術:“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故以太子參配以茯苓、白術,顧護脾胃,寓有四君子湯之意,能使脾胃之氣健旺,運化復常,資生氣血。而桂枝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有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所含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煨姜主溫中,《長沙藥解》云:“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燥濕溫中,行郁降濁,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定嘔吐,下沖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故以桂枝、煨姜助脾運陽。關于白芍的功效,《本草綱目》載:“白芍藥益脾,能于土中瀉木。”《神農本草經疏》曰:“制肝補脾,陡健脾經,脾主中焦,以其正補脾經,故能緩中。”遂以炒白芍和血柔肝。據《本草匯言》載:“橘皮,味辛善散,故能開氣;胃苦開泄,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于通達,故能止嘔、止咳,健脾和胃者也。東垣曰:夫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可見陳皮不但能健脾化濕,且功擅梳理氣機,調暢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再者扁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本草求真》有云:“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于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自爾克消,安能復藏于脾,而有渴、瀉之病乎。”因而用扁豆以健脾和中。另益以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諸藥共奏扶土抑木,理脾止抽之功效。
綜上,緩肝理脾湯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脾虛肝旺證療效明確,但其西醫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期為臨床中藥新藥開發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