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木提·阿木丁,王瓏,王瞻,陳平波*
(1.新疆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平樂正骨是起源于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形成于清朝,被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其通過歷經220 余年的風雨,八代相傳,享成為目前影響最大的骨傷科學術流派[2]。平樂正骨以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為基石,再取各代名醫之所長,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方面形成了以氣血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綱,以補氣活血、祛風除濕、強筋壯骨為治法,內外兼顧,強調分期、辨證施治,重點強調筋與骨之平衡,對膝骨性關節炎提供了嶄新的防治思路。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創傷、勞損,外邪等各種原因引起關節軟骨的進行性破壞、以骨質增生癥狀為主的退行性病變,表現為進行性的膝關節腫痛、僵硬及活動受限[3],多發于中老年人。目前西醫以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為主要治療[4],而缺乏特異根治性的治療措施。本人有幸師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骨四科主任、平樂正骨的在新疆傳人陳平波教授,受益匪淺,再通過平樂正骨相關文獻、書籍、醫案的學習和整合,從于平樂正骨平衡理的角度,對膝骨性關節炎的防治進行淺探,以饗同道。
膝骨性關節炎以局部腫痛,伴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為常見表現的疾病,故歸屬于中醫學“痹證,骨痹,膝痹”等范疇[5-6]。而平樂正骨以祖國醫學理論為基礎,運用平衡理論對膝骨性關節炎等傷科疾病提供嶄新的思路和思考空間。平樂正骨平衡論中的有形與無形、整體與局部、功能與結構兼顧及動靜結合的診療思維[7],對膝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診斷治療及預后調護均有指導作用。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主要包括氣血平衡、筋骨互根互用、動靜互補、五臟協調、形與神統一、天人相應、標本兼顧、起居有常等[8]。平樂正骨平衡論認為,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的本質是臟腑失衡,而氣血失衡則其標,兩者互為因果、局部與整體、筋與骨相互影響的結果,因此氣血失調、筋骨失衡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第一,氣血失衡是研究骨傷科傷科諸疾病機的基礎?!端貑枴吩疲骸把獨獠缓停俨∧俗兓薄F綐氛钦J為氣血辨證是骨傷科疾病的總綱,是膝骨性關節炎辨證的總綱,氣與血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9]。由于人體關節中膝關節是受力較大的關節而很多時候一直在被用,從而處于一種正氣虛的狀態。因此,外邪及勞損皆首犯膝部氣血,氣血失衡會導致五臟失衡、而五臟失衡則邪氣乘虛侵入人體,阻滯人體經絡,氣血不通,則筋骨關節失去滋養,使關節腫痛、活動不利等癥狀[10]。第二,五臟失衡是本病的重要病機。氣血失衡必然會導致五臟失調,五臟的生克制化機制紊亂,則氣血化生失去其自己的規律性,從而導致筋骨營養失衡,釀成筋骨之病[11]。其三,骨病必傷筋,筋損則骨失去約束力,筋骨通過互根互用的平衡作用,維持膝關節的功能和正常的結構,從而能夠將膝關節的活動功能順利完成。因此,可以說氣血與人體的所有生理、病理變化皆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2]。此外,起居無常、飲食無度、形神失調、天人關系失調、動靜失衡皆可為本病的重要病機。因此,平樂正骨主張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分期論治,平調氣血、調和臟腑以恢復整人體陰陽之平衡,鼓勵患者動靜相結合地進行功能鍛煉[13]。
氣血平衡是健康的基本保障,生命活動的總綱,是平樂正骨理論體系的核心,也是骨傷疾病的總綱[14]。氣血是人身之至寶,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至死亡的生理病理過程無不根于氣血。氣血平衡,則機體安;氣血失衡,則患生。氣足血盛則筋強骨壯,氣弱血虛乃筋骨失職。氣血根于五臟的代謝,如肝藏血,調配全身血量,同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暢則血行等[15]。無論外傷皮肉筋骨,還是內損臟腑平衡,皆存在氣血失衡。只有氣充血足且保持其動態平衡,五臟疏泄正常,筋脈才得以濡養[16]。“痹病調氣血,和則病自去”是平樂正骨氣血平衡思想的高度概括[17]。
氣血平衡,則五臟得養、脈絡得滋獲通、筋強骨壯,血充氣足則營衛調和,從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王敬威等學者[18]在氣血共調平衡論指導下,用養血止痛方加減聯合中藥封包等方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顯著療效。若氣血失衡則五臟失調,脈不充經不通,筋骨失養則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因此,治療應以氣血共調為主,要益氣養血,氣血運行得到動態的平衡,則痹病自愈。
平樂正骨認為,人體是一個具有完整統一性的小天地,五臟是其核心,五臟六腑通過脈絡而聯系[11]。平樂正骨認為,局部疾病會引起五臟六腑的病理變化,強調機體各臟腑經絡之間存在著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協調、互根互用、在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的特點。
心主血脈。心氣充足,心臟的泵血功能才能泵血,血脈通暢,血液才能循環無阻。心主神明,主宰人類的各種思維意識活動。脾作為“后天之本”,主化生氣血,脾胃負責消化吸收及其輸布血、津。而血液循環及其氣體交換又依賴于肺的調節。肝主筋,主疏泄,又主藏血,從而滋養筋骨。腎乃“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腎又為“氣之根”,主骨。腎精充足,則骨質得養、堅固有力,如腎精虧虛,筋骨失其滋養[19]。唯有五臟平衡、協調,共同促氣血運行,筋骨才能得以濡養。五臟失衡則筋骨失衡,出現腫痛、活動障礙。肝腎虧損導致氣血失衡,邪氣乘虛而入內,邪盛日久,阻滯筋脈,筋骨失濡,發為膝痹。就出現筋弛骨弱、無力、肌肉萎縮等癥狀[20]。所以,滋補肝腎以血水充足、生髓壯骨,補心益脾以運化氣血,從而使營衛調和,氣血平衡,經絡通暢,骨愈筋續[21]。陳利國,郭艷幸[22]將五臟的升降出入特點與小柴胡湯之和法相結合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此外,平樂正骨強調“筋骨并重”,認為筋與骨互根互用、互相影響,認為骨強則筋健,筋健則骨,治則上要遵循肝腎同治、筋骨并重[23]。《素問》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說明筋骨對人體的協調平衡至關重要[24]。安建軍等人[25]在筋骨并用平衡論指導下推拿手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發現、患者疼痛感顯著降低,關節炎癥顯著改善。所以膝骨性關節炎等痹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五臟協調,筋骨并論,要促進氣血與筋骨的平衡、調節五臟功能。平樂正骨強調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功能鍛煉,以強筋壯骨、恢復筋骨平衡的重要性[26]。
“要想氣血活,動靜相結合”是平樂正骨運用動靜平衡思想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高度概括。平樂正骨動靜互補平衡論強調,動靜乃陰陽,互根互用、動中有靜、靜中動,動靜互補?!皠觿t使通,靜以善養”,根據膝骨性關節炎的早中晚分期,因人而宜的進行適度、適時、適量的“動”,有利于氣血平衡,可預防膝關節粘連,防止肌肉萎縮,有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办o”促筋骨的休養,傷科的“靜”指對患處的固定制動與靜養。動靜結合中,“靜”是相對的概念,相對的靜有利于筋骨修復,給膝關節疾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27]。合理的“動”是養筋骨的重要途徑,既可推動氣血運行、祛瘀生新,又可讓關節得到滋養,可強筋壯骨[28]。也可促進血液與淋巴液循環,防止筋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松等。比如,劉芬之等人[29]用平樂治筋手法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膝痹取得顯著效果。治療重視氣血為綱,筋骨并重,可能更好地達到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達到治療效果[30]。
但動靜互補要因人而異,要張弛有度,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過度以損傷為代價;對于靜養不可廢而不用。另外,在治療期間得到患者配合功能鍛練,才能更好地恢復膝關節功能[25]。孫乾坤等[31]用平樂正骨動靜互補的功能鍛練原則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獲得理想的療效。只有動動靜互補、張弛有道,溝通充分,才能促進膝骨性關節炎的康復。
正如《素問》云:“...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平樂正骨認為,起居有常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證,它體現于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32]。凡事有個度(即平衡)、則能保證臟腑平衡、氣血平衡、筋骨平衡;反之,則氣血失衡,筋骨失衡。天人相應,人的起居應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相應,按一年四時、一天陰陽的變化,才能使得氣血平衡,筋骨強健。膳食平衡是維持五臟平衡、筋健骨強的基礎。
平樂正骨膳食平衡論的核心為:膳食要平衡、食物搭配平衡、寒熱平衡、顏色平衡、性味平衡等。平樂正骨強調,平衡膳食應“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辨證施膳,量力而行,顧護氣血,強筋壯骨。平衡膳食促進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預防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促進恢復[33]。“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平樂正骨強調除了膳食平衡,起居有常以外,舒暢情志,心身愉快也是很重要的。膝痹病程長而易復發,所以患者易出現負面情緒,故要關注患者舒暢情志,適當給予個體化疏導[34]。平樂正骨始終堅持形神平衡,從而加快疾病的康復[35]。起居有常、膳食平衡、情志舒暢,才能保證陰陽平衡,氣血順暢、臟腑平衡,筋骨才得滋養。
只有把氣血平衡、筋骨互用、動靜互補、五臟協調等平樂正骨的各種平衡觀點有機地結合到此病的診治過程中,才能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轉歸給予比較全面的解釋,才能獲得更好地療效。在治療膝骨關節炎時重視整體外,也要因人制宜實施相應的個體化治療[36]。平樂正骨平衡理論非常重視局部與整體、外因以及內因的相互關系。我們應當維護形態、結構、功能平衡之間的動態的平衡,更有利于康復[37]。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將各種平衡思想有機結合地,才能在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治與預防中獲得滿意的效果。
平樂正骨通過平衡思想對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提供新的診治思路與方法。為以后全面而系統地防治膝骨性關節炎等疾病提供理論參考,值得進一步研究、臨床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