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博,盧燕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上海 200000)
醫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探索性特征,又同時具有相對性和局限性。目前疾病有3700 余種,人類能認清的不足20%。普通公眾所掌握的衛生與疾病常識更為匱乏,不利于疾病的防治與群體健康水平的提升[1]。醫學科普創作就是把人類已掌握的醫學技術知識,通過科普作家創造性的勞動,變成科普作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廣泛地傳授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人們所了解、所應用,以增強人類健康[2]。2019 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謠言四起,家長常自帶對嚴重勢態的本能恐慌情緒,對兒童過度防護。父母對常見兒童保健問題不知如何解決;慢性疾病兒童不能及時就醫隨訪,造成病情反復;出現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又不敢帶兒童合理就醫,延誤診治。疫情之下,兒科醫生除了應戰斗在抗疫前線,發揮醫療優勢之外,還應思考如何提高科普能力,更好的加入醫學科普的傳播,用科學傳遞正能量,擊碎謠言,幫助家長正確面對疫情,守護兒童健康。
在醫學科普宣傳中引入互聯網,是時代發展對醫學發展提出的新訴求。互聯網傳播為醫學科普信息的傳播帶來無限便利,這優勢也是一把“雙刃劍”。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伴隨新冠疫情爆發的是與病毒相關的“信息疫情”。信息疫情[3]是指過多的信息(有正確,有錯誤)反而導致人們難于發現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導。 信息疫情常由于與疾病相關多種信息缺乏引起,不僅嚴重危害到人們的身心健康,還為醫學科普宣傳帶來極壞的社會影響,還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醫生應主動出擊,搶占公共衛生知識宣傳陣地,將正確權威的醫學科普知識傳給公眾,責無旁貸。
在建國后,我國出現了4 次人口增長高峰,隨知識爆炸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來的是人們育兒觀念的選擇焦慮和對疾病了解及生病后早期規范的處理表現得更為關注。健康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4]。兒童思想體系尚未成熟,行為生活習慣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受外界因素干擾少,因此提高兒童的健康素養成本低且效果較好。另外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父母是實施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員,兒童在家中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這同老師和家長言傳身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兒童醫學科普的宣傳要深入到兒童生長發育的各時段、各環節。即使在COVID-19 疫情下每個兒童都或多或少可能伴隨疾病的困擾,對疫情盲目恐慌的父母普遍存在,通過閱讀通俗易懂醫學科普而獲取相關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疾病的發生或取得更好的預后。
不同時段兒童疾病譜不同,隨著我國城市進程加快,兒童發病率高的疾病由烈性傳染病轉變為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哮喘、鼻炎)、肥胖、矮小、早發育等。應對慢性疾病,對家長開展健康教育,讓家長早發現、理解疾病需要長期隨訪,合理回避不良因素,適當的藥物治療等才是更重要的治療措施。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哮喘患兒常不能按要求隨訪,藥物使用不足,治療不規范。在解除隔離后2~3 周由于增加呼吸道感染機會、在校期間環境暴露、學習壓力等原因也可能出現“back to school asthma(BTS)”[5]。
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了加強學校健康教育、提高婦幼健康水平、引導合理膳食、普及科學健康知識等與兒童醫學科普相關的內容[6]。兒科疾病譜及衛生環境新變化,醫療科普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家長的新要求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加強兒童醫學科普工作勢在必行。
醫學科普是一座橋梁,它的一頭是醫藥知識的不斷更新,使人們衛生保健知識水平不斷提高,這種手段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到達橋梁的另一端,健康促進。
醫院的聲音具備權威性和公信力,可以成為化解恐慌性傳播風險的有力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對相關不實信息甚至謠言的輕信和盲從現象依然較為嚴重。某醫院兒科以專業的防疫知識為基礎,通過發布微信公眾號對有針對性的疑問(居家隔離應如何做兒童防護,新冠疫情下的兒童哮喘如何管理等)及普及了科學家的最新成果(病毒起源、病毒危害、傳播特點等方面)開展科學的、高質量、全面的科普宣傳,幫助家長了解事實真相,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惑鼓舞人們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安撫家長的心理,有利于消除恐慌情緒反復滋生,避免因不解疫情盲目恐慌而對兒童過度防護,樹立了兒科良好的社會形象。
兒童中過敏性疾病等多發病的預防和長期管理都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優質的醫學科普能夠覆蓋到就醫、疾病的預防、護理、用藥理念和管理;能夠對家長在多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認知,進而改變各種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引導家長運用有效的辦法,提前預防疾病及合理管理慢性疾病。這樣的醫療資源投入小,收獲大。所有個人和家庭,通過自身充分地參與,將享受到基本衛生保健[7-9]。兒童哮喘指南推薦長期治療方法首選吸入糖皮質激素,規范控制治療需要數年時間。治療存在的困難是用藥和管理狀況不理想,導致用藥依從性降低及病情控制不佳。某醫院兒科在脫敏治療及兒童哮喘管理中,充分利用微信及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與病人建立隨訪關系,利用碎片化休息時間開展全程照護式管理。在病人離開門診后把哮喘相關科普、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再發送給家長,在臨近隨訪日期提醒家長配藥,及時解答家長的疑問,強化治療理念,為照護者提供支持,建立一種以促進和維護健康為目的的互動,有利于促進兒童自我管理。這是哮喘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的表現,它突破了空間、時間、人力等限制,為家長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既減少就診時間,推進了過敏性疾病的規范化治療,也提高了疫情期間哮喘兒童治療依從性及控制率。
我國整體醫療環境和醫患關系緊張,造成這一現象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醫院和媒體對醫學科普的傳播力度較弱是最為直接的原因之一[1]。據統計,2009 年我國發生的醫患糾紛中90%系溝通不暢造成[10]。兒科疾病病情變化快,家長常常對兒科疾病知識缺乏而不理解或不了解患兒的病情變化、醫生的臨床診療、疾病控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有時醫生花大量時間向家長解釋病情,部分家長仍然因為焦慮或對醫學專業語言不理解而不滿,從而引起醫患矛盾及糾紛。醫學科普可以在不加重一線醫護人員負擔的情況下,推動兒童健康知識普及,實現自己的導向功能,因勢利導進行科普和疏導,減少不切實際的希望,避免和控制不良思想傾向帶來的影響,消除醫患之間的誤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醫患糾紛。
醫學本質是人學,它關注的是在病痛中掙扎、最需要關懷和幫助的人,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中國古代將醫學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醫學越是走向發展與應用,越離不開人文導向。醫學科普創作應該重視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復雜因素對人的影響;體現醫學的人文關懷,讓讀者一接觸醫學科普就能夠感受到如陽光般的人文關懷,感受科學的魅力,重拾醫學人文精神往日的光輝[11]。
微信公眾號是醫院或科室利用互聯網微信平臺向微信用戶傳播健康知識、增強醫患互動的新手段。某醫院兒科從2015 年6 月起運營兒科微信公眾號,累計關注人數1700 人,更新推送圖文信息開展兒童醫學科普宣教,發布98 篇圖文信息,內容包括:兒童常見疾病的發病、治療和護理,兒科新聞等內容。但是在微信公眾號的運行中仍然存在:功能、形式單一,內容不成系統、缺乏新穎性;不能依照用戶需求推送消息且不定時;宣傳力度不夠;互動不足、反饋不及時等問題。問題亟待解決,促進科普工作的發展。
兒童疾病譜與成人不同,涉及醫學健康科普的學科多而繁雜,可立足臨床經驗,結合學科優勢,挖掘優質科普選題,可以從如下角度考慮:1)結合各個亞專業優勢,提煉出“父母最想知道”“父母最易誤解”的問題;2)從疾病的變化中找:經濟發展,兒童疾病譜發生變化。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疾病譜的變化?疾病預防的方法?;3)從季節的高發疾病談起:每個季節都有高發疾病,提醒爸爸媽媽們預防兒童感染的話題服務性強,廣泛受到關注;4)可以寫研究的新進展,指南的新變化;5)從世界哮喘日等重要宣傳節點選取題目;6)從臨床工作中捕捉:從門診接診、病房診療及輔助檢查、藥物使用、護理、心理支持中總結醫學科普選題。這樣可以避免公眾號內容重復、缺乏深度,讓家長更全面的理解醫學知識,預防疾病,使醫學科普的作用最大化。只有長久堅持,逐步提高全民醫學科學素養,防止下一次疫情來臨家長因為對兒童常見疾病不了解而束手無策。
微信公眾號推送形式單將致用戶失去關注熱情。據研究因公眾號缺乏新意取消關注的用戶占總用戶的31.7%[12]。除了發送圖文信息,微信還能夠利用語音、視頻、小程序、微講課、建立專科疾病管理群等方式與家屬進行全方位溝通、互動。統計發現,帶有視頻型稿件,閱讀量、轉發量等關鍵指標明顯高于純文字新聞[13]。公眾號在日常運營中除了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外,可以利用后臺用戶利用數據,探尋家長需求;還可以利用公眾號添加意見反饋的渠道,開通網上留言和咨詢,方便用戶提出需求,促進醫患互動。當無法及時回復患者的反饋意見時,可以設置完善的關鍵字自動回復,將設置的內容自動發送給關注用戶,促進溝通。只有將現有的東西做精細,發揮各種工具自身特點,以“評”促“改”,改善服務體驗和醫患關系,才能得到更廣泛及持久的關注。
某醫院兒科具備微信公眾號的基本條件,可以指定合理穩定的信息推送制度(每月更新兩篇)來確保公眾號適當的活躍度。微信的活躍時間是在午飯前和下班后,公眾號打開活躍高峰為晚上9:00,可以微信活躍時間段進行科普推送,提高點擊率。此外還可以在科室舉辦活動時或者利用現有的微信朋友圈進行微信公眾號的宣傳,要求科室成員關注和轉發,形成微信矩陣[14-15]。但是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宣傳模式已經是大勢所趨,二者各有利弊。我們可以利用長三角過敏性疾病防治聯盟平臺,打造醫患互動+科普文章+網絡微課+社區義診四輪驅動的公益科普宣傳鏈。針對不同人群對醫學科普知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分別采用不同的方式,投其所好,有的放矢的進行宣傳,大大提高醫學科普教育的效果。對于年紀較大、時間充沛的長輩可以采取走進社區做健康科普宣教、開展義診咨詢活動;對于門診及住院病人采取宣傳畫、宣傳欄、現場講解和電視屏幕滾動播放宣教;對于工作繁忙又精通電子設備的中青年父母則可以推廣微信公眾號。為家長近距離地提供免費、貼心的醫療服務,為科室贏得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彰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有責任做科普,要激活科普團隊的力量,將兒童醫學科普的寫作當成一個常態性的義務。有利于從源頭上堵住錯誤知識的出籠;運用網紅的暈輪效應推進醫學科普的傳播,也有利于自己“科普達人”的塑造。兒科醫師與其他科室醫師在醫患溝通方面截然不同。兒科被稱為“啞科”,這對年輕的兒科醫生來講,溝通具有較大的困難與挑戰。其次,家長大多焦慮,很難耐心地溝通病情。更要求醫生專業的醫學知識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醫生在學習積累、準備素材、展示成果、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學習、增強了溝通能力、提升演講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培養一支擅長科普、熱心公益、充滿活力與生機的青年健康科普隊伍,打造具有一定吸引力、輻射力的健康文化活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