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資大
(寧鄉市交通運輸局公路養護中心,湖南 長沙 410600)
在對橋梁結構進行設計時,隔震裝置的設計是隔震設計技術應用的主要載體。設計人員不僅要在合適的區域,設計專門的隔震裝置,還應該做好主體結構構件的設計。隔震設計技術的應用核心是隔震裝置的制作。在進行橋梁結構抗震設計時,隔震技術的應用目的,就是利用隔振裝置,在滿足結構正常功能的需求下,延長結構的使用周期。對地震災害時產生的能量,進行全面的消耗,降低結構的響應。當前我國在進行隔振裝置設計時,主要存在彈性反應譜法,這項技術的應用范圍比較廣,而且應用效果比較好。在進行技術應用時,隔震裝置的計算理念和設計方式比較簡單。設計人員需要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制定約束規范,才能提高設計工作的開展精度,確保隔震裝置在使用時,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要對設計完成的隔震裝置主體進行完善和優化,確保隔震裝置在應用時,能夠對外界的沖擊進行有效的抵抗,避免出現震蕩變形等問題。
施工企業要加強隔離裝置的管理,從裝置的設計到施工再到運行,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檢測。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選派專業的人員,做好裝置的管理,要提高隔震設計技術水平。通過這項裝置的應用,強化橋梁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設計人員要對現階段已經存在的隔熱裝置設計理念進行深入的研究,根據隔震原理和周期,選擇正確的安裝位置,從而對橋梁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強化設計,提高工程應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開展計算工作時,現有的公式在應用時,存在一定的誤差。設計人員要對整個橋梁結構的地震反應程度進行準確的計算,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制定針對性的設計方案,確保設計內容更加合理。
在進行橋梁隔震設計時,附屬結構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存在限位裝置和伸縮縫以及防落梁等結構形式。在對地震災害進行調查時可以發現,這些細部結構能夠增強隔震效果,可以對橋梁結構動力進行響應。在對動力時程進行分析時,要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但是很多設計人員在開展工作時,會忽略這個區域的設計。因為附屬結構地震響應計算方式比較復雜。設計人員需要對這一區域進行重點關注,通過附屬結構的優化設計,為橋梁結構抗震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對橋梁工程進行隔震設計時,可以提高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為了增強主體結構的抗震性能,在開展隔震設計時,要嚴格遵循行業規范和原則。首先要對橋梁是否適宜采用隔震設計進行全面的考察,要對橋梁的隔震設計方式是否合理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建立健全的設計體系,為后續各項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在進行設計過程中,要將地震之后能量的消耗和吸取,作為設計水平的主要判斷標準。如果采用了隔震設計措施,應該盡可能選用結構更加簡單的建設形式,同時要選擇針對性的具備隔震性能的裝置。
在進行橋梁結構設計時,要盡可能選擇對稱型的結構設計形式。防止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因為兩邊結構受力不平衡,導致工程出現坍塌事件。在進行隔震設計之后,要對結構周期進行適當的調整,防止地震災害時,出現共振等問題。要降低橋梁結構遭受的地震力,增強整體的抗震效果,提高橋梁的應用穩定性。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對橋梁結構的整體性進行重點關注。如果橋梁結構的整體性能比較低,就無法充分發揮結構的空間作用。而且結構構件和非結構構件在地震災害的影響下,容易出現震落的問題。設計人員要盡可能保證上部結構的連續性。在開展設計工作時,要盡可能采取整體性的連接方式,并且在各個連接區域設置相應的減震裝置,制定專門的防護措施,確保橋梁在地震災害的影響下,依然能夠穩定的運行。在進行橋梁抗震設計時,還應該做好構造的設計,通過設置冗余裝置,增強整體結構的抗震能力,盡可能避免后續橋梁出現倒塌等問題。
在進行橋梁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時,要對橋梁延性進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在結構選定區域,采用塑形變形,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抵抗。選定區域的塑性變形,不僅可以對地震能量進行有效的消耗,而且能夠延長結構的應用周期,減少地震反應的影響。在地震作用下,結構彈性設計不符合實際,而且經濟性比較差。在強震作用下,結構進入塑性變形,發生局部的塑形變形之后,可以對地震能量進行有效的抵抗。如果區域內的地震災害發生頻率比較小,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可以采用延性結構設計形式。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地震的影響比較復雜,橋梁的抗震能力不明。當地震災害發生時,如果結構構件無法對地震災害帶來的巨大能量進行有效的抵抗,就會導致結構失效,甚至出現橋梁倒塌等問題。
在進行減抗震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強化橋梁結構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支座和阻尼器可以對能量進行有效的消耗,減弱上部結構的響應。例如可以設計滑動摩擦型的減隔震支座,這項支座是利用不銹鋼和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成的。這兩種材料之間的滑動摩擦系數比較低,在水平地震作用影響下,上部結構容易發生滑動的問題。支座間存在滑動摩擦,所以上部結構的能量傳遞到下部結構,能夠轉化為支座的最大摩擦力。通過支座位移,降低上部結構的外力。材料之間的摩擦,對能量進行了有效的消耗。但這種支座的自我復位能力比較差,上下結構之間存在位移等現象,支座響應不可預測,難以保證應用的可靠性,所以要與其他類型的支座進行綜合使用。在進行減隔震裝置設計時,可以采用非彈性變形的設計形式,要增強裝置的能量消耗能力。需要保證減隔震裝置的水平剛度,低于下部結構的剛度,避免下部結構率先屈服。在開展設計工作時,要對上下結構形式進行綜合考慮。
綜上所述,近幾年橋梁結構設計中,隔震技術的應用標準正在不斷的提高。尤其是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因為地勢情況比較復雜,需要提高隔震設計水平,才能為工程的建設提供有效的支持。我國政府已經制定了相應的對策,施工技術已在不斷更新。設計單位在開展隔震設計工作時,要根據橋梁結構的特點,在不同的區域設置相應的隔震裝置,才能提高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在進行隔離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還要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促進整個設計行業進行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