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張春玲
近年來,永靖縣按照“發展當先、教育優先、旅游領先、生態率先、清廉首先、創新爭先”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
永靖縣三塬鎮東風村搶抓全縣推動“全域旅游”和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的大好機遇,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要求,以“黃河三灣、滑翔小鎮”為定位,通過支部引領、村集體+合作社承載、鄉村旅游帶動等方式,積極探索“三變”+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全力推進專業旅游村莊創建,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增收致富。
突出黨建引領,全民參與促發展。一是支部牽頭,由村黨支部為引領,組建了永靖縣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東風村“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統領鑫水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鑫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碧水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旅游合作社,共同推動東風村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劉家峽庫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制定專業旅游村莊創建發展規劃,打造集灘涂花海、觀景滑翔、天然浴場、農家樂、民俗民宿、水上游樂、露營采風、休閑度假、自主燒烤、怡情垂釣等業態富集的特色文旅基地。二是融合發展,東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黨建+”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通過盤活整合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資源、資產和資金,充分利用“黨建+”合作社的引領作用,互融互促、形成合力,推行村集體+“黨建+”合作社融合發展模式,由“黨建+”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員和“黨建+”農民合作社社員享受盈利分紅,使村集體的政治優勢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深度融合,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載體。三是全民參與,“黨建+”三灣種植農民合作社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和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動員全村195戶農戶入社,其中貧困戶36戶,實現貧困戶和常住非貧困戶全覆蓋;入社時每戶入股100元,縣財政每戶配股200元。全民占股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有效激發了農戶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
推進“三變”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村“三變”改革,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是實現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一是折股量化,依托全縣清產核資工作,查清村集體經營性資產150萬元,全部折股量化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員,完成從資源變資產、農民到股東、資金變股金的轉變。二是土地入股,鼓勵群眾將650余畝庫區公共資源灘涂地和25畝水澆地入股到“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如:魏家坡群眾范喜平將自己名下的2.3畝土地入股到“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帶領下經營農家樂1處,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三是資金入股,通過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鼓勵群眾拿出“閑錢”398.5萬元作為股金,入股到永靖縣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鑫水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鑫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碧水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及經營場所等折合股金385萬元,入股到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用于發展鄉村旅游。同時,將東風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村民入股資金、土地等資產,通過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入到規模經營戶,由規模經營戶擴大生產、經營創收,所得利潤按協議約定足額上繳三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照股份向群眾進行分紅,分紅剩余資金繼續回籠到村集體名下,作為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品牌打造的本金。
堅持持續發展,強化保障抓提升。扎實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加大各領域扶持力度,多措并舉,力促村集體經濟和“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持續發展。一是資金扶持,縣上申請中央財政資金100萬元、整合扶貧資金20萬元注資扶持村集體經濟,入股到“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發展鄉村旅游。二是資源扶持,盤活閑置國有資源,將東部山區300畝國有建設用地折價3700萬元,入股甘肅建投礦業有限公司,給東風村量化50萬元,村與甘肅建投礦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每年分紅利5萬元。
推進鄉村旅游,各種效益齊凸顯。東風村緊緊依靠村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突出的區位優勢,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引導廣大農民依附到鄉村旅游產業上來,從事旅游服務,增加群眾收入。一是多種渠道促增收,通過盈利分紅、勞務就業、農產品銷售等方式,2019年全村發展鄉村旅游完成銷售收入1500多萬元,實現利潤226萬元,農戶分紅86萬元;吸納300多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群眾工資性收入達400萬元,帶動36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二是創新理念促和諧,隨著專業旅游村莊創建,群眾的理念轉向立足鄉村、依托鄉村、回歸鄉村,把“農村變成了景點、農民變成了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農產品變成了旅游產品”,帶動當地民眾參與鄉村旅游創業就業,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