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前段時間,網上一檔語言類節目熱播(《奇葩說》第七季),喜歡看一堆選手耍嘴皮子而嘉賓插不上嘴的樣子。語言類節目大多玩的是文字游戲,基本功離不開“咬文嚼字”:咬住歧義、諧音,嚼出意外、妙趣。
突然發現,在節目之外,制作團隊的咬嚼功夫也十分了得。一檔節目,制作總有成本吧,有人贊助總是好事吧,而贊助商多了,問題就來了。以往的慣例,贊助商無論大小,無論貢獻多少,無論贊助形式,最后都在鳴謝字幕那里用一句套話扯平:排名不分先后。時代不同了,說法考究了,同樣是贊助商,定語大不同:獨家冠名播出,聯合贊助播出,首席特約贊助播出,特約贊助播出,贊助播出,行業贊助播出……
你品,你細品,我是從節目視頻里一個字一個字“摳”下來的。都是贊助播出,居然細分至此,令人嘆為觀止。公務員考試,作為一道題目,或許可以考懵一大片。即使節目制片人、主持人,可能也難以脫稿說得精準到位。不信,你讓他們不看手卡、提詞器。不信,選手上場可以突然反問他們一句:本檔節目的“首席特約贊助播出”是哪家公司?——一定會啞火,又添一大笑點。
也是前段時間,著名編劇汪海林在微博上放過一“炮”:本世紀最大發明:副編劇。矛頭直指某當紅電影編劇。過去,只聽過“總編劇”“編劇”“聯合編劇”,現在有人創新性地設置“副編劇”,開創中國編劇史上的先河。一眾編劇加入戰隊,在媒體上公開質疑:“副編劇”之后,會不會出現常務副編劇、現場副編劇、臺詞副編劇、副總編劇、領銜編劇、特約編劇、友情編劇等新職位,想想都有點哭笑不得……編劇就是編劇,搞這么多亂七八糟的編劇職位干什么?明顯就是不愿意給人署名,但不給署名又說不過去,所以創造了副編劇這樣尷尬的職位。
網民或許產生疑問:編劇負責抄襲,副編劇負責潤色,使情節合理并且不那么像抄襲?副編劇負責寫作,編劇負責炒作?是不是還應該有副演員?譬如,替身。將來是不是會涌現副場記、副車管、副燈光......
視頻類文化產品多半是團隊操作,以前一般聯合署名,根據貢獻大小排名分出先后。當然,話語權在誰手里,誰有權處置排名、署名,有導演在片頭單屏給自己獨立署名:編劇xxx,而其他執筆的編劇,只能在片尾出現。業內人士感嘆:名利場向來弱肉強食,吃相難看。
編劇與副編劇,特約贊助播出與行業贊助播出,是權力和利益份額的明晰嗎?在乎它的,還要錙銖必較;無視它的,只會付之一笑。不過,跳出圈層看一些文化人“咬文嚼字”的應用場景,背后都有“小心機”,或是簡單問題復雜化。可以說,沒有一次“咬嚼”背后,沒有糾結沒有算計;沒有一次“咬嚼”背后,沒有妥協沒有讓步。
上海有家雜志社,他們每年都要對社會流行用語做一次“集體訂正”,這是一堂語言文字應用的“語文公開課”。其實,咬文嚼字是某些人群的職業習慣,譬如教師、律師、記者、編輯、主持人。不過,社會上某些圈層的“咬文嚼字”,往往是不到位、不對等、不信任的折射性反應,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和諧的自發性調整。他們并沒有“訂正”什么,“規范”什么,但是在提醒或警示著社會:只要我們在“咬文嚼字”,我們就沒能真正做到淡定從容,我們就不曾抵達心靈自由(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