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通過對如何有效利用教學案提高學生的問題品質略呈淺見,以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案;問題品質;提問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和發展。可見提出問題是一種探索的狀態,是創造的起點,是一種寶貴的問題品質。提升問題品質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學生鮮少能發現并提出問題,老師問的多,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習方法機械,問題品質逐漸下降……
筆者一直踐行運用教學案進行教學,感受到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品質在逐步提高。教學案源于“學歷案”,是教師在班級教學情境下,通過設計出問題、任務與評價,架構起一節課的學習路徑,引領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文本方案。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學案提高學生的問題品質呢?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思考,幾點淺薄的體會詮釋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營造寬松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問
學生不敢提問,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首先要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課例】《認識梯形》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梯形,課前,同學們還研究了梯形的高,那么你是怎樣理解梯形的高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驅動問題錨基任務學習評價
1. 你認識梯形的高嗎?
你能畫出下面梯形的高嗎?先標出下面梯形各部分名稱,再畫出梯形的高,畫好后與同伴說一說什么是梯形的高。
畫出下面梯形的高,再量出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師:哪一小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們的想法?
生1:下面由我們組分享。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分別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出示:
生2:不平行的一組對邊是梯形的腰,如果這兩條腰相等,就是等腰梯形。
生3:從梯形上底的一點到下底的垂直線段就是梯形的高。所以還可以這樣畫,只要是從上底到下底畫一條垂直線段就可以。
出示:
生4:大家有疑問或者補充嗎?
生5:梯形的高可不可以像平行四邊形的高一樣,這樣畫?
出示:
生4:這樣畫是不可以的,因為梯形的高是指從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線段,而這樣畫是腰上的垂線。
生6:我來補充一下,如果這樣畫的話,你會發現每條高都不一樣,怎么可能呢?
生7:那平行四邊形為什么可以這樣畫呢?
生6:因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每一條邊都可以作為底啊,梯形規定好了平行的一組邊才是底。
學生的獨立學習往往是一種思維狀態,或者是一種內心活動,只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個人思想方法表現出來。
(一)設置課前預習任務,給予學生思維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教師講到哪里,學生想到哪里,沒有獨立的思維空間。學生沒有經過自己思考的問題,自然不敢提出來。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案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學情,會設置課前預習任務,將思考前置,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后的想法,課堂中自然敢于提出問題。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創設寬松課堂環境
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安全和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提升學生問題品質的前提是要創設寬松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和壓抑感。課例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變單一的師生互動為多維的生生互動,學生在生生互動的活動過程中,逐漸體驗到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探索熱情高漲,思維更加活躍。
二、 精心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提升學生的問題品質,只讓學生停留在“敢問”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在教學案的編制中,教師首先創設驅動問題,以2~3個學生能看得懂的問題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抓住問題本質進行提問,并從中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
【課例】《整數除以分數》教學片段:
驅動問題錨基任務學習評價
2. 你會計算整數除以幾分之幾嗎?
4米長的彩帶,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
先分一分看結果是多少,再計算。
(1)
3÷14=
(2)
2÷25=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我們知道一個數除以幾分之一,可以乘它的倒數來計算。如果除以幾分之幾呢?你能繼續探究嗎?在教學案上試試看。
生1:我是這樣算的:4÷23=4×32=6,大家有沒有疑問?
生2:為什么能這樣算呢?
生1:因為剛才我們已經知道除以幾分之一,可以乘它的倒數,那么除以23我也乘它的倒數,然后我又畫圖數了一下,發現結果正確。
生1出示圖:
生3:那你知道為什么可以這樣算嗎?
生1:我就是根據剛才的方法算的。
師(提問生3):那你知道為什么嗎?
生3(邊指著圖邊說):因為23米表示1米的23,1米里面有1.5個23米,也就是32個23米,所以4米里面就有4個32,所以用4×32。
教室里響起陣陣掌聲。
筆者翻看了教參,教參只要求學生能將示意圖補充完成,并且根據前面探究的規律,用整數乘除數的倒數來計算,并不要求理解其中的算理。可是生2、生3卻提出“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這一問題,引導更多的同學深究下去,不僅要知道計算方法,還要理解計算道理,他們不僅敢于提問,而且能抓住問題本質進行提問。
(一)設計驅動問題,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課例中,《整數除以分數》是計算教學,教師設計了3個驅動問題:你會計算整數除以幾分之一嗎?怎樣計算整數除以幾分之一?你會計算整數除以幾分之幾嗎?讓學生從整數除以幾分之一探究起,層層深入,最終掌握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創設驅動問題,讓學習在問題的鋪陳中自然地展開,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自主地根據驅動問題進行探究,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使得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
(二)不斷追問質疑,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要陣地。教學案的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經常地誘導和啟發學生不斷追問和質疑。課例中,在教學“整數除以幾分之一”的環節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研究了整數除以幾分之一的計算方法,重點探討了計算的道理,通過不斷地追問質疑,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整數除以幾分之一可以用這個數乘它的倒數來計算。因此,在教學“整數除以幾分之幾”的環節中,學生便能依據前面的教學過程,提出“為什么可以這樣算?”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的不斷追問和質疑,將會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他們學會提問。
三、 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善于提問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探究賦予學習者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者通過獨立、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課例】《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學片段:
師:如果老師帶900元,每個籃球40元,可以買幾個呢?你會怎么算?
生1:被除數和除數的末尾同時約去一個0,用90除以4。大家有疑問嗎?
投影展示:900÷40=22……20
生2:你的豎式末尾的余數明明是2,為什么橫式末尾的余數卻是20呢?
師:觀察真仔細。我也想問,能告訴我們這是為什么嗎?(生1沒有回答出來,把橫式末尾的“20”改成了“2”)
生3:余數應該就是20,我課前進行了驗算,如果余數是2的話,22×40+2=882,不等于原來的被除數。(教室里出現了很多認同的聲音,大家都在看我)
師:是啊,看來余數肯定不是2,應該是20,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室里比較安靜,沒有學生舉手,卻有學生躍躍欲試)
師:是不是有的同學已經有了想法,還不確定,要不要和小組成員討論一下?(學生開始熱烈的討論……)
(一)自主嘗試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課例中,編制課前教學案,讓學生課前對整百數除以整十數(有余數)的除法過程進行了嘗試,主動建構知識。嘗試中,部分學生自然地發現了問題,提出了問題。
(二)開放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問題品質
開放式課堂學習,教師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說、多問。課例中,經過學生的自主嘗試、探究,發現了問題,教師沒有急于解決問題,而是又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在小組內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研究,筆者認為教學案的編制和課堂實施過程中,都有助于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問題品質。提升學生的問題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和追求的。目前在教學案的運用下,學生敢于、樂于提出問題,但是提出的問題思維含量還不高,在善問上還需要繼續努力,要繼續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內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
[3]沈玉美.學生問題意識與創造力培養[J].考試與評價,2018(5):29.
作者簡介:
鄒海燕,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