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李真

高品質的教研應指引一線教師解決常規教學中的痛點問題,在“雙減”政策下,佛山市禪城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進一步優化“語文要素”課堂專項教研,探索構建“為師應教盡教,為生學足學好”的“語文要素”課堂。該課堂剖析了一線教師對課堂教學落實語文要素培育的三大痛點,提煉了本區課堂的三大特征,構建了課堂教研的禪城區實踐推進策略,從而全面提升本區小學語文教研品質。
一、“語文要素”課堂的特征解讀
(一)語文要素的三大特點
我區近五年小學語文教研組織了語文要素導向下的“閱讀教學”“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性學習教學”“語文園地教學”等不同課型,筆者在引領我區小學語文教師團隊開展教學教研的過程中,對語文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剖析了語文要素的三大特點。一是綜合性特點,“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是互為交織、互為融合的共存體,學生的語文要素須在人文情境、語言場域中得以形成和發展。任何把“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孤立起來的課堂,學生的語文要素均無從培育。二是實踐性特征,只有學生真正參與語文實踐中,方能實現語言的內化、語文能力的培養與遷移,進而形成和發展其語文要素。沒有學生的語文實踐,語文要素無從談起。三是自生長性特征,即語文要素的形成和發展不是量的簡單疊加,而是如生命的種子發芽般,呈現基礎期、關鍵期、茁壯期、穩定期等不同樣態、規律,是動態“生長”發展的。
(二)“語文要素”課堂的三大特征
基于統編小學語文要素三大特點,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致力于構建將“教材”上的“語文要素”,轉換為在教學中可實施可培育的、學生可習得的“語文要素”課堂。其三大特征如下。
1. 喚醒
“語文要素”課堂的“喚醒”特征是指,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為核心,在充分認識、理解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內涵的基礎上,立足學生視角,基于兒童真實生活,喚醒學生情感體驗。喚醒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回顧性喚醒,即喚醒本語文要素形成相關聯的前期學生的生活(經驗)體驗和學習積淀。二是互動性喚醒,即進行本語文要素訓練時從學生的生活(情感)和學習心理出發,創設相關情境,激發情智,讓學生深度參與,形成、發展相關語文要素。
2. 自主
在“語文要素”課堂中,引領教師在教學中聚焦學生學習心理、學習特點研究,把整個導學過程策劃成幾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學習環節,在各環節構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多感官參與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堂呈現鮮明的自主特征。此外,教師引導學生把活動所得所感梳理小結提升為語文要素之要點。在每個語文實踐活動中,其自主特征讓學生主動構建課程資源,從而形成豐富而開放的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要素”課堂的自主特征還引領教師的“導”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著眼學生語文要素形成后的發展,考量學生如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思考學生在課外如何遷移,故教師須以學習者的角色分享自己在此方面的經驗,從而營造學生樂于嘗試和分享的氛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發展語文要素。
3. 聯動
“語文要素”課堂的設計要點之一,是將語文要素形成、發展的評價標準語境化,使評價標準具體可操作,同時,讓學生明晰評價要求,構建“導”“學”“評”三位一體的閉環的課堂教學,實現“導”“學”“評”的聯動。
設計要點之二是,落實過程性評價。對應語文實踐活動,將本課語文要素的形成分解成幾個不同環節不同層級的“小”評價,進行即時反饋,達成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這有利于師生找到語文要素的“生長點”“發展場”,使語文要素的“自生長性”可見。
二、“語文要素”課堂教研的禪城實踐推進
(一)聚焦語文要素,解讀語文教材
1. 比較,認定教學目標
教師首先要清晰地認識到語文教材與一般讀物的差別——與一般讀物相比較,每篇課文更是承載學生本單元語文要素培育的載體。教師在解讀時,考慮的是:本單元編排在第幾學段?《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對該學段學生閱讀(習作等)教學目標是什么?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什么?語文教材所承載的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及關鍵能力是什么?這篇課文的哪些特質與它所承載的語文要素培育充分匹配?它是怎樣很好地聯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
在這樣的導向下研讀教材,引領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更科學、更專業地深刻理解《教師用書》中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更好地完成從“教學目標”到學生“學習目標”的轉化,真正實現語文要素編排“利教便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踐行編寫理念,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2. 勾連,厘清重點難點
統編小學語文《教師用書》沒有確定各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一線教師創造性地解讀統編教材、開展自己的教育實踐搭建了平臺。我區充分重視、尊重一線教師專業權利及能力,充分給予一線教師自主權,指導教師結合實際,勾連學生語文學情,以厘清教學重難點,從而為他們落實“雙減”政策下構建“語文要素”課堂指明了有效路徑。
不僅如此,我們梳理出了單元語文要素勾連的“勾連坐標”,即確定某一單元語文要素在該冊、該學段及前后學段的縱向體系。經過這樣的勾連,我們可以精準定位,以保證課堂教學中不被過度“深挖”信息,閱讀、習作能力的培養不被拔高所誘導,真正實現陳先云主編所說的“統編小學語文教學要輕裝前行”的良好態勢。
3. 取舍,校準教學內容
在文本解讀中,我們尤其致力于引領一線語文教師認識“文本內容”和“教學內容”的聯系與區別。由于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教材內容可以承載學生多種不同的閱讀、習作能力培育,如何從豐富的內容中選取出教學內容,是落實“雙減”,提升課堂品質的關鍵。在參與此專項教研活動中,我區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明確認識到,只有承載本課教學目標、培育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語文教材內容,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反之,則非本課的“教學內容”。
(二)鏈接教情學情,優化教學推進
1. 凸顯完整性,謹防粗淺化
我們特別關注引領教師鏈接教情學情,在統編語文要素綜合性特征的導向下,進行凸顯完整性的問題設計,推進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帶著整體性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謹防掉入“粗淺化”的泥潭。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內容是“小小‘動物園’”,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在進行這一單元習作指導時,不少教師從教材內容的例句切入:“小明說:‘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小蘭說:‘我的爺爺很威嚴,就像一只大老虎。’”并進一步拓展到另一篇描寫動物的童話,指導學生充分地表達“你的家人和哪些動物比較像?什么地方像?”。在聽課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兒童很真實的表達,諸如:“我的媽媽減肥不成功,像一頭大肥豬。”“我的爸爸發現我沒按時完成作業時,大聲地罵我,張著大嘴巴,就像一頭大鱷魚。”
這樣的設計,雖然從語文要素培育上看,已達成目標。但這樣描寫家人是斷不可取的,究其原因,正是教師的問題設計缺乏語文要素綜合性特征導向,教師要做到“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整體觀照,設計凸顯完整性的問題——在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加進:“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動物園’,是不是很有趣呢?”從“趣”這一情感感受的整體統領去思考“你的家人和哪些動物比較像?什么地方像?”,兒童的表達就會迥然不同。
2. 聚焦核心點,摒棄碎片化
教材將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螺旋上升地分布在每個單元。每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教學時應聚焦本單元語文要素優化教學推進,圍繞語文要素,設計幾個螺旋上升的小任務,呈現思維的進階,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閱讀項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在這一單元中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觀課時,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到“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個事例?”的答案后,會熱衷于設計拓展性問題:“你還知道有哪些不斷發問最后發現真理的人物?”“你還能找到哪些事例來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你會依照課文的寫法,用幾個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嗎?”其實,這類問題并未能把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引向“每個事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這一深層思維,未能呈現思維的進階,也未能真正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可見,聚焦核心點,摒棄碎片化,方可引領教師真正落實“為師應教盡教,為生學足學好”的“語文要素”課堂,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在我區“語文要素”課堂專項教研的近五年來,我區多節“語文要素”課例榮獲省、市各項比賽一、二、三等獎。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顯示,我區學生語文學習質量均有大幅提升。多所小學、多位師生在各項比賽中榮獲佳績。可見,我區“語文要素”課堂專項教研助推了我區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助推了學生語文要素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