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濤,江 波,朱生亮,周文龍
(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1)
在全球極端氣象災害頻發的背景下[1],季節性暴雨周期性研究成為世界水文學研究的關注點。研究依靠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二塘河流域的水文監測站,以巖溶河谷流域威寧二塘河為對象,分析了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不同分辨率下河流水文變化,并且確定了這種變化的決定性因素[2],解釋了巖溶河流水文變化特點以及對響應環境的響應。
二塘河研究區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區內年均降雨量為1000 mm,徑流深520 mm。研究區降雨集中于每年6~9月,4個月的降水總和達670 mm,占年降雨量的67%。二塘河水源地為鹽倉鎮,是研究區的主要河流,屬于烏江上游三岔河,研究區監測站點位置如圖1。
二塘河平均水溫在19℃,氣溫對水溫影響較強。Ca2+濃度48~78 mg/L,HCO3-濃4.3~6.2 mmol/L。Ca2+和Mg2+為水體主要陽離子,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為:Ca2+>Mg2+>Na+>K+>HCO3-為主要陰離子,離子濃度由大到小:HCO3->SO42->NO3->Cl-(表1)。河流水化學類型是HCO3·Ca·Mg型[3],說明在巖溶區河流,對于水化學類型具有控制能力的是白云巖[4]。

圖1 研究區監測站點位置示意

表1 2018~2019年雨季、旱季河流水化學組分
研究使用野外站點監測和定量便攜式試劑盒的方法。測流堰塘建在河流下游出口處,使用哈希公司MS6100水質監測儀,記錄水溫、水位、pH值、DO和EC的長期數據。降雨量監測采用中科能慧NHQXZ603型綜合氣象站,記錄間隔為30 min精度為0.1 mm。當地水資源技術工作人員每天定時到監測點使用野外便攜式試劑盒[4]測定HCO3-和Ca2+濃度,每周進行監測站點工作,數據處理后形成年水文記錄,2018~2019年度水文及降雨變化過程曲線見圖2。
最后在實驗室使用統計軟件,對暴雨水位的開始時間、峰值滯后時間及水位極值響應時間與連續降雨特征進行了相關分析。
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17次降雨特性、水文響應分析表明:河流雨季降雨多,降雨歷時短,最大60 min雨強大、平均雨強大;旱季降雨少,降雨歷時長,最大60 min雨強小,平均雨強小(表2),水位上升起始和降雨峰值滯后隨時間漸增。
峰值滯后響應時間與水位上升響應時間和前期無雨時間、降雨時間存在顯著線性相關、和最大60 min雨強顯著相關。最高水位與最大小時雨強、總降雨量顯著相關。相關性分析說明前期無雨時間和最大60 min雨強是水文響應的主要決定因素(表3)。
記錄的典型雨季降雨開始于2018年9月21日凌晨、終止于21日晨,歷時30 h,之前無雨天數8 d,降雨量69 mm,最大雨強15 mm/h,平均雨強1.9 mm/h。
記錄的旱季降雨開始于2018年11月13日11:00,結束于14日12:00,期間停雨8 h,歷時25 h,之前無雨天數15 d,降雨量60 mm,最大雨強6 mm/h,平均雨強1.8 mm/h(表1)。

圖2 2018~2019年度水文及降雨變化曲線

表2 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多次降雨特征記錄及水文響應
雨季降雨(圖3a),水位對應降雨量滯后2.5 h,水位急劇上升前累積降雨18 mm,存在峰值兩個(0.68和0.88 m),振幅0.45 m。EC與雨強、水位呈負相關,暴漲暴落;EC隨雨強減小而減小,最后數值又緩慢回升至平穩,振幅270 μs/cm,表明在水位快速上升區間,雨量稀釋對水化學起主要作用。pH值隨EC減小而增大,振幅為0.5。
旱季降雨(圖3b),單峰圖形表現在pH值、EC、水位變化過中,在這次降雨中,pH值、EC、水位變化緩慢,暴漲暴跌特征并未體現,水位上升落后于降雨開始時間20 h,最大雨強1h出現峰值;降雨初始EC呈固定斜率下落,達到最大雨強后逐漸下降,最大累計降雨量時達最低值275 μs/cm,振幅達260 μs/cm。pH值先下降后上升,最大振幅0.45。降雨停止時,pH值、EC、水位開始逐漸回到雨前數值。
總的來說,雨季暴雨,水文降雨響應滯后快速,EC與雨強、水位呈負相關。降雨稀釋作用決定水化學;旱季暴雨,水化學響應滯后緩慢、振幅小。

表3 年度降雨特征與河流水文指標的相關系數

(a)雨季 (b)旱季
研究區降雨量時間分布不均,夏季高于冬季,氣溫與水溫呈共同升降變化,先降后升。具有顯著季節變化的還有水位和EC,夏季高冬季低。pH值夏季低、冬季高,HCO3-和Ca2+濃度隨夏、冬季交替,先升后降,雨期下降,濃度峰值在雨季一月后出現。pH值、EC、HCO3-與氣溫顯著相關。降雨量、雨強、無雨天數與水化學相關性差。
二塘河水化學變化對外部因素敏感,暴雨期間水位暴漲暴落。在連續降雨條件下,河流水文過程日效應特征不明顯,前期無雨天數和流域含水量是水化學特征值的決定因素。在季節尺度上,溫度是水化學特征值的決定因素,溫度效應強于稀釋效應。夏季氣溫高生物活動頻繁,土壤CO2濃度升高,促使了碳酸鹽在水體中溶解[5],所以溫度成為河流水化學的主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