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玲,郭 青,范 潔
(1.臨沂市林業局,山東 臨沂 276000;2.臨沂市農業農村局,山東 臨沂 276000)
為貫徹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以滿足人民改善生活環境的需求,臨沂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作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了沂河、祊河、沭河、小涑河和陷泥河等河流的綜合治理,濕地水環境恢復及水質改善等工程,成效顯著,基本改變了垃圾滿河道,水質臭黑,不戴口罩不能經過的現象。臨沂市濕地保護主要采取建立各級濕地公園(表1)的方式進行,因此本文主要對濕地公園進行了調查研究,目的是查明臨沂市實施環境綜合治理以來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以期能為臨沂濕地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為濕地資源保護、恢復等提供實踐依據。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利用兩年的時間對臨沂濕地脊椎動物[1]、鳥類[2]和維管束植物[3,4](含變種和栽培種)的種類個數進行了全面調查。脊椎動物包括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底棲類;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范圍主要包括臨沂市22處濕地公園地理坐標四至邊界內的濕地公園。
在掌握調查區域動植物物種組成、分布和數量的歷史資料,參考相關研究資料(臨沂市各縣區濕地公園規劃資料),根據實際情況到各濕地公園采用不同的實地調查方法[5]。
綜合表1、表2可知。
(1)建園時間相近,濕地公園面積越大,動物種類個數越多,鳥類種類個數和植物種類個數也越多。例如,山東武河國家濕地公園和臨沂祊河省級濕地公園同為2011年建園,面積較大的武河濕地公園無論動物種類個數、鳥類種類個數和植物種類個數都高于面積較小的祊河濕地公園,其中動物種類個數高約51個、鳥類種類個數高約11個和植物種類個數高約84個。這個現象也存在于其它幾個濕地公園。

表1 臨沂市濕地公園情況
(2)面積相近,建園時間越長,動物種類個數越多,鳥類種類個數和植物種類個數也越多。例如,2011年建園的臨沂祊河省級濕地公園和2015年建園的莒南洙溪河省級濕地公園面積相近,動物種類個數比莒南洙溪河省級濕地公園高約69個、鳥類種類個數高約60個和植物種類個數高約83個。

表2 臨沂市2018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
(3)自然濕地的生境和生物多樣性遠遠大于人工濕地。山東云蒙湖國家濕地公園、臨沂濱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臨沂雙月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均屬于人工濕地。其中,山東云蒙湖國家濕地公園、臨沂濱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面積均較大,動物種類個數、鳥類種類個數和植物種類個數并不比面積較小的其它自然濕地多。
由圖1看出,濕地保護面積主要分布在主城區、蒙陰縣,其次是沂南縣、經濟開發區、沂水縣和平邑縣。蒙陰縣濕地保護面積最大,主要分布在云蒙湖水庫,類型為人工濕地。主城區作為市政府所在地比較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濕地保護面積第二,主要分布在沂河兩側,類型為河流、人工濕地,以人工濕地為主。其它的濕地保護面積主要是河流濕地。河東區、郯城縣和臨港區濕地保護面積較少。
一濕地保護意識淡薄。對濕地的開墾意識大于保護意識,盲目開墾,征占濕地,在濕地挖沙取土,改變天然濕地用途,直接造成天然濕地面積減少,功能下降,致使許多水生生物喪失了天然棲息地,導致種類和數量減少;二濕地的管理機構缺失。濕地管理保護涉及林業、水利、住建、環保、漁業等部門,造成多個部門建設濕地、多個部門管理濕地,不能統一規劃協調管理,多數縣區尚未明確管理機構;三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濕地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能力薄弱,資金投入不足,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或徒有虛名的狀況,導致建設進度跟不上規劃要求,施工建設嚴重滯后。

圖1 臨沂市濕地保護面積分布
經調查統計濕地面積達到5.76萬hm2,其中河流濕地32657.58 hm2,人工濕地24983.19 hm2,占全市總面積的3.35%。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現有濕地植物97科467種(此處主要統計維管束植物),現有濕地動物452種(此處主要統計脊椎動物),鳥類資源較為豐富,涉及 17目、46科、210余種。建成濕地公園24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10處、省級濕地公園12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處 ,濕 地 保 護 總 面 積3.58萬hm2,占全市濕地面積的62.0%。臨沂濕地物種明顯增多也與近年來臨沂濕地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密切相關。
2015年,臨沂9處國家濕地公園被列為第一批《山東省重點保護濕地名錄》。2016年,羅莊區武河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成為臨沂第一個正式“國家濕地公園”。 2017年國家林業局印發《關于2017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情況的通知》(林濕發〔2017〕148號),公布全國84處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通過驗收。山東莒南雞龍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和山東沭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順利通過驗收,正式命名“國家濕地公園”。 2018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結果中,沂水國家濕地公園和沂沭河國家濕地公園通過驗收,躋身國家濕地公園行列。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全市建立國家、省、市級濕地公園28處,劃定全市濕地生態保護紅線[6],確定縣級以上濕地保護名錄,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0%以上,90%以上的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水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區域水質狀況明顯提高;實施改造、提升或擴建人工濕地工程,每個縣區人工濕地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全面提高濕地保護管理和綜合利用水平,全市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形成良性有序循環,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效益,實現濕地質量和數量同步提高,自此臨近市濕地保護有了“硬杠杠”。同時市里批準成立了臨沂市濕地資源保護中心,有了專業保護機構,成為山東省17市首個成立“濕地資源保護中心”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