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樂,張盛才,陳 軍
(武漢中科水生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1)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具備多種環境功能和效益[1~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濕地生態系統遭受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濕地退化及其生物多樣性喪失日益嚴重,同時對干旱地區的發展前景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恢復和保護濕地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進行環境保護的重點之一[4~6]。
以山西省左云縣十里河生態濕地公園為研究區,通過分析區域現狀以及濕地受威脅狀況,綜合考慮濕地功能特征,以濕地資源有效保護為根本出發點,運用生態保護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保護和恢復研究區濕地,使濕地公園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和效益,為該生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十里河作為左云縣的主要河流之一,并由西向東穿城而過。十里河在左云縣境內全長43 km,流域面積931.6 km2,河床寬約150~400 m,平水期水面寬2~6 m,水深0.2~0.5 m,年平均流量為0.064~1.03 m3/s,天旱時有間歇性干涸。
長期以來,由于歷年左云縣城市污水排入河道,沿岸傾倒生活、建筑垃圾,造成十里河水體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局部山體因修建新109國道挖山取土受到破壞,事后未進行環境恢復,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十里河河道南側堤壩于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漿砌石堤防,現已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已不能滿足正常行洪排澇功能;河道北側為歷年河水沖刷形成的陡坎,沒有建設堤壩或護坡等防護設施,崩塌嚴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2007年開始實施左云縣十里河縣城段綜合治理工程,對縣城段6 km的河道進行水利疏通和園林綠化,形成了以生態防護林帶、花溪景觀帶和南岸風景林帶為主的多層次生物群落,成為十里河生態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為徹底改善十里河水質,左云縣實施了十里河流域(左云段)水污染防治工程,通過縣城污水處理廠提質改造和管網完善、工業點源治理、中水調蓄、河道清淤和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新增濕地133 hm2,使十里河左云段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通過近年來左云縣生態建設力度的不斷增強,十里河濕地規模不斷擴大,截至目前,從左云縣十里河水庫始,到舊高山上約20 km,形成了平均寬約4 km,總面積80 km2十里河濕地生態區,是截至2015年大同地區面積最大、生長最茂盛、喬灌林最多的濕地生態區。十里河濕地生態區內北面是楊樹豐產林,混交沙棘、醋柳、野玫瑰,臥柳等灌木。南面是十里河床,河床喬灌木為自然生植,主要有楊、柳、沙棘、野玫瑰、松樹等喬灌木混交,層次分明。2012年2月,十里河國家濕地公園被列為山西省十七大濕地公園之一(圖1)。
十里河上游主要水源為污水廠外排尾水,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水量為4000 m3/d,枯水期時上游排水、生活污水、少量的滲流河水約500 m3/d,雨天時初期雨水最多約1500 m3/d。枯水期河道已被沖刷處一條寬度不超過2 m,深度不超過50 cm的溝渠。通過對左云縣污水處理廠下游的十里河河水進行采樣、檢測,對十里河來水指標進行分析,確定該部分污水的水質,設計的進水水質如表1。

表1 設計的進水水質主要指標
分析數據可以得知該區段水體水質劣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Ⅴ類標準,尤其總氮及氨氮嚴重超標。

圖1 十里河橋處十里河現狀
(1)蓄水能力不足,調節凈化功能有待增強:受左云縣降雨量較小和上游十里河水庫的影響,濕地內河流水面較小,平水期水面寬2~6 m,旱天時有間歇性干涸,使十里河濕地水分調節功能和凈化功能難以充分發揮??h城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排入河道后快速下泄,濕地水質凈化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十里河左云出境斷面水質不能穩定達標,同時造成水資源的巨大浪費。
(2)缺乏隔離防護措施,受外界干擾嚴重:十里河南、北兩岸沙棘林生長茂盛,綿延不斷,形成了兩道天然防護網,有效隔絕外界對濕地生態的干擾,但是沿觀光路與各村丁字口處的沙棘林帶受到人為破壞,周邊行人和牲畜可以隨意進入濕地,使濕地生態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
(3)排洪溝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進入濕地:曹家村西側有一條排洪溝通入十里河河道,渠道未經護坡處理,暴雨時節大量洪水攜帶泥沙進入河道,使河道底泥淤積嚴重,且因河床較高,影響十里河行洪安全,同時導致濕地的整體水容量減少,停留時間降低,濕地凈化功能受限。
(4)局部植被稀疏:濕地內局部地區植被稀疏,影響濕地整體生態功能。
全面加強十里河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本遏制人為因素導致的天然濕地數量下降,力爭使退化的濕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維護十里河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效益,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1)通過濕地修復工程建設,使十里河上游來水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削減,使濕地修復工程出水水質得到改善。
(2)通過在橫穿河道的道路兩旁修建防護隔離網,使之與沙棘天然防護林帶有效結合,保護十里河濕地生態系統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破壞。
(3)通過植被稀疏地區補種,使退化的濕地得到有效的恢復,提高十里河濕地質量。
結合上述環境問題的分析,制定修復和保護方案。采取濕地修復工程、植被恢復工程、隔離防護工程3個主要子工程。
為充分利用十里河河道水資源,在十里河濕地保護區內10 km長的河流范圍內選取四處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工程。選擇的四處地點分別為:十里河橋下游處、月亮灣、遠尚村、曹家村觀光路與河道交匯處。根據各選址的位置條件,選擇不同的工程措施,從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面,通過在水體坡岸及河底種植水生植物,構建自然型表面流濕地,增加水域面積,恢復其生態環境,同時依靠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提升水質,為十里河生態濕地公園提供良好的補給用水,同時提升該區域的景觀效果。
4.1.1 十里河橋濕地生態修復工程
新建3萬m2的表面流人工濕地,沿現有河床表面下挖1m深,通過八級滲濾壩將濕地分為八級表面流濕地,四周邊墻及濕地床底表面均為夯實粘土層,設置八級滲濾壩,滲濾壩表層均為塊石堆體,第一級~第五級和第七級滲濾壩內部設置尺寸為B×H=4 m×0.3 m、長度與壩體保持一致,增強濕地的蓄水特性。根據表面流濕地水深的變化,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生活類型的濕地植物,布局成自然的植物景觀,即岸邊種植挺水植物,深水區種植沉水植物,形成大面積的開闊水域,以凈化水質和構建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的。濕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亞鳶尾3373 m2,9株/ m2;②香蒲3079 m2,9株/ m2;③蘆葦3720 m2,9株/ m2;④菹草1690 m2,9株/ m2;⑤狐尾藻1690 m2,9株/ m2。
4.1.2 月亮灣濕地修復工程
月亮灣作為十里河濕地生態公園里的景觀亮點,一直吸引著大量游客駐足觀賞和休憩,但是由于水流量有限,枯水季節該區域內水域面積較小,無法形成良好的濕地景觀。因此在月亮灣景點棧橋下游41 m,河道最狹窄區域修建L×B×H=6 m×3 m×1 m的滲濾壩,迎水方向按1∶1.5的比例進行放坡,背水面按1∶10的比例進行放坡。迎水面表層采用500 mm厚度的大粒徑塊石堆砌,其余壩體采用小粒徑石頭進行堆砌。
通過滲濾壩的蓄水作用,使月亮灣景點的河道水位抬高1 m,從而形成寬闊的水面,為濕地景觀提供水體資源。由于水位抬高和水域面積增加,河道兩岸的坡岸被水體覆蓋,利用坡岸淺水區段種植挺水植物,從而凈化水質的同時提升濕地的景觀效果。濕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亞鳶尾30 m2,9株/m2;②香蒲21 m2,9株/m2;③蘆葦37 m2,9株/m2。
4.1.3 遠尚村濕地修復工程
在遠尚村觀光路與十里河交匯處修建一座攔水壩,形成大面積水域,同時在該處設置水質監測點,以實時監控水質變化。修建的擋水壩材質采用漿砌塊石,尺寸:L×B×H=14.65 m×1.2 m×2 m。
4.1.4 曹家村濕地修復工程
曹家村排洪溝穿過觀光路路面下涵洞匯入十里河,由于排洪溝上游長期有大量泥沙被沖刷至此處,枯水期排水溝內淤積大量泥沙,堵塞涵管。設計從入河口起沿渠往上清淤150 m,同時在入河口灘地淤積區域進行清淤工程,擴大水域面積,并種植濕地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提升景觀,同時有效地控制土質流失。濕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亞鳶尾30 m2,9株/m2;②香蒲21 m2,9株/m2;③蘆葦37 m2,9株/m2。
4.1.5 水生動物放養
通過以上一系列工程措施的實施,十里河濕地生態公園內水域面積大量增加,沿岸水生植被的大量種植,在改善水質和提升景觀效果的同時,也使園內的生態系統的得到修復與保護。為完善整個生態系統食物鏈,在各濕地景觀節點處大量水域內實施水生動物的投放。主要投放的水生動物品種為鯽魚,投放量按水域面積/m2投放一尾的比例進行投放,投放的規格為25 g/尾。投放區域主要為十里河橋濕地最后兩級濕地內,月亮灣濕地修復區域內以及遠尚村濕地修復區域內。投放面積分別為7500 m2,1500 m2和1000 m2,投放量分別為7500尾,1500尾和1000尾,共計10000尾。
在大面積植被缺失的土地上進行恢復補種,以遏制濕地的退化,補植樹種與周邊樹種保持協調統一,主要為楊樹、沙棘、松樹、楊柳樹。
根據左云地理及氣候的特點,選擇新疆楊、沙棘、松樹、楊柳樹為植被恢復樹種。相應樹種的面積和規格:①新疆楊1620畝,干徑大于等于2~3 cm,行距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畝;②沙棘1012畝,高度大于等于60 cm,行距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畝;③松樹120畝,干徑大于等于2~3 cm,行距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畝;④楊柳樹322畝,干徑大于等于2~3 cm,行距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畝。
為了保證工程實施段河道生態盡可能少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充分利用現有河道兩側沙棘林天然防護帶,本次設計擬在前八里、北十里、段家村、遠尚村、曹家村、張家場村等6個與觀光路丁字口沿河側安裝圍網,每個路口隔離網順河岸延伸至岸邊沙棘林帶,隔離網位于沙棘林帶內側,隔離網總長12500 m,網片規格3 m×1.6 m,基礎采用混凝土,尺寸為500 mm×300 mm×300 mm。
該項目于2015年10月完成水質改善工程施工。目前項目運行穩定,2018年06~08月連續3個月及2019年7~8月連續兩個月每周對十里河上游來水(十里河橋處)水質和濕地末端(曹家村處)最終出水進行檢測,統計進、出水平均水質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工程完成后進、出水水質
從表2可以看出:十里河上游來水的主要水質指標(COD、NH3-N、TP)經過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均有一定的削減,使濕地修復工程出水水質得到改善。
從工程的實際運行情況看,通過濕地修復工程建設,十里河上游來水的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削減,使濕地修復工程出水水質得到改善;隔離網的建設及植被稀疏地區補種,使退化的濕地得到有效的恢復。近年來,十里河濕地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基本遏制了人為因素導致的天然濕地面積的減少,使左云縣十里河退化的濕地得到一定的恢復,保證了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