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曉航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業 設計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中國鄉土文化歷史悠久,它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環境要素、風俗人情、時令變遷、生產勞作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與原生性的文化結晶,這種文化結晶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各地區的文化基因,并且生動地表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上。它記載與描繪了不同地域的文明、體制、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其中各地區的原生建筑類型,更是反映出特有的地域性鄉土文化(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湘西吊腳樓、福建土樓等),它們也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原生建筑文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我國鄉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綱要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更是對我國鄉村的經濟產業、生態環境、鄉村文化等領域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繪制了宏偉的藍圖。如何對原生建筑保護與傳承,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高度關注并努力思考與探索的課題。本文以安徽省黃山市黑多縣碧山村原生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為例,分析與探索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原生建筑發展之路。
鄉村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而鄉村中的原生建筑則是這重要載體上的關鍵元素,它記載著村落的興衰與變化,承載著人們的鄉愁和記憶。隨著城鎮化的飛速發展以及城鄉資源配置的失衡,傳統與古樸的村落正遭受著嚴重破壞,原生建筑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原生建筑及建筑群落在“拆”中消失。為改善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國家加大了城鎮化建設與城市化進程,鄉村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此進程中,一些鄉鎮部門對政策的理解過于機械,對政績急于求成,許多原有的傳統原生建筑被盲目拆除,或者直接廢棄,將原住民搬遷至新址,使他們遠離自然環境,向社區化、城鎮化發展;一些地方村民對原生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意識淡薄,加上一些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對這些建筑的修葺程度更低。他們大都選擇寧可將其廢棄推翻,在原地上修建新式住房,也不愿花人力、物力去修繕原有建筑;尤其對于沒有政府文物保護資金資助、戶主又無力維修的大量傳統民居,除了被轉賣或廢棄外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這些原生建筑大都是通過祖輩流傳下來,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精湛的傳統工藝,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點,它們一旦被拆除將很難恢復,著實令人惋惜。
原生建筑的保護與傳承除了被拆消亡,還與它自身的結構特征有聯系。鄉村的原生建筑基本依托民間世代傳承的建造工藝與因陋就簡的建筑材料,大多以磚木或土木結構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木質材料為基礎的建筑存在著巨大的弊端,它們的安全性、舒適性、適應性逐漸下降,大多不能滿足現代化生活需求;加之蟲蛀鼠嚙、防火性差、自然因素破壞等原因,原生建筑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再加上一些復雜的建筑構件維修難度大,傳統工藝失傳,這對保護與傳承原生建筑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一味要求保護原生建筑,要求青壯年勞動力回流,而沒有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無疑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在這種矛盾的過程中,將鄉村進行適度地商業化開發收到了效果,既對原生建筑與村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保護與完善,也吸引了原住民回鄉創業(如民宿、民俗商品、特色文創產業等),更重要的是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給當地人也帶來了諸多實惠。但是在這看似光鮮的表面,實則蘊藏著很大的隱患。隨著一些地方商業化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他的地方便盲目模仿,一味注重經濟效益與發展速度。對原生建筑的價值考量,只停留在旅游開發的價值上,就原生建筑的結構而言,青磚與木頭被混凝土所代替,建筑形象與結構發生了變化。由于對其豐富的歷史、科學、社會、藝術等價值方面認識不足,加之重開發利用,輕深度挖掘的現象普遍,這就容易造成鄉村地域性文化特色與人文因素流失,導致“千村一面,百村一色”的景象。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境內,占地58.5 km2,是徽州有名的古村落之一。但是它與同縣的宏村和西遞村相比,熱度明顯要低很多,整個村落的商業開發與整體規劃的力度,也不如這兩個村。正因如此,碧山村相比較這兩個村落更為原生態,村落的格局變化與原生建筑破壞的痕跡相對較少。筆者于2018年前去碧山村考察,給人的感覺是村落雖不大,但是藝術氣息濃厚,對于原生建筑的利用與升級,既保證鄉村古建的風貌,又突出了本土文化內涵。
3.1.1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建筑風貌
由于商業化開發程度不高,碧山村人流量不大,原生建筑除了更換一些破損構件,基本維持明清時期建筑的風貌,村落也較為完整地保留著鄉村傳統的生活風貌,自然風光秀美、地域文化深厚、民風淳樸、古建保護完好。例如,碧山書局(圖1)是碧山村較為有名的一處古建筑,該處古建筑有兩層,以傳統的磚木結構為主,由庭院、天井、前后廳、廂房等組成,整體布局體現了徽州民居的傳統布局形式。建筑內部木框架多以穿斗形式構建,細節處以榫卯連接,整個建筑讓人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感與傳統建筑的精巧。當地人將這些老舊的建筑風貌,通過保留、加固和修補的方式,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在不影響與破壞原生記憶的面貌下展示給大家,這對整個村落的鄉土文化帶來了延續與保留。

圖1 碧山書局
3.1.2 注入現代元素對原生建筑進行合理改造
為了適應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光從保持原生建筑的外表去做文章,顯然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追求。在保護原生建筑的同時,也發現原生建筑本身確實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的問題,如現代化功能設施缺乏,體驗性單一,空間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對原有傳統建筑做切合實際的改造,在碧山,涌現了一批思想前衛的設計師、藝術家,他們對村落的古建筑進行改造和再生利用;對碧山村的鄉土文化重新梳理并加以展示;對廢棄的公共場所加以復興,給人以新的方式去詮釋、去表達鄉土文化的新內涵。借助碧山書局古樸的建筑與內部格局,里面卻是滿足現代人所需要的書店與咖啡吧;牛欄、豬圈曾被人遺棄的角落,如今卻變成了網紅打卡地——牛欄咖啡吧、豬圈酒吧(圖2)。在碧山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設計者在改造與修繕之時,充分考慮到原生建筑與周邊環境相統一;與特有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與當代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需要高度吻合,使之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且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涵,歷史的記憶得到了延續。

圖2 牛圈咖啡館
在城鎮化的進程與旅游開發的沖擊下,鄰村的宏村與西遞過度的旅游發展,已經改變了它們的原生社會結構。碧山村想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獨善其身,必須有符合自己特點的合理方式。
鄉村的建設一切是以村民為中心,以改善村民生活為目標。不開發,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長此以往,村落固步自封也會慢慢地沒落消亡。大力開發,或許會帶來可喜的經濟回報,但是對村落的原生狀態與地域文化會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碧山村嘗試了一種合理的方式進行發展,即“還原傳統鄉土社會,吸引年輕人回鄉做事,保護傳統文化工藝”。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碧山村的改造理性而有序,它選擇了一條有別于宏村、西遞的發展路線。碧山村堅持走以傳播特色本土文化為主導的鄉建之路,擯棄那些以大拆大建為主導的,旅游景點式的開發思路,設計者以深挖地方特色為目標,以注重保護鄉村文化原真性為標準,合理而溫和地開發碧山村,留存了村落更多的“鄉愁”滋味。
針對當前鄉村原生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借鑒碧山村原生建筑保護與傳承的有益經驗,結合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要求,我認為,未來鄉村原生建筑的發展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獨特的地域文化。對傳統的鄉土文化的尊崇與敬畏,是深入探究傳承與保護原生建筑的一把鑰匙。因此,想要真正地去保護與延續原生建筑,需要我們認真去分析研究當地的文化,從歷史淵源、形成原因、發展過程、影響范圍、周邊環境等諸多因素去感知和剖析當地文化的精髓,以及當地文化對原生建筑發展所做出的不可替代性影響。像碧山村一樣,根據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各地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原生建筑,切不可胡編亂造出本不存在的鄉土文化,或對鄰近地區建筑的生搬硬套。長此以往,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建筑都是一種極大地傷害,原生建筑不可能正常地延續下去。
合理運用鄉土材料,使原生建筑更能體現地域特色,延續歷史記憶,從而形成特色豐富,具有獨特感的建筑文化歷史。
除了傳統的鄉土材料,比如陶土燒制的磚瓦、就地取材的原木、具有本土氣息的大漆等。傳統的建造技術也是原生建筑的別具魅力所在。比如榫卯建造技術、傳統夯土民居建造技術、抬梁式建造技術、干欄吊腳樓建造技術等,這些建造技術是當地人民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與原材料特性所總結出來的符合本土建筑構造的營造工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技術逐漸不能滿足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正走向衰亡。應當重新認識先人智慧的技法,對其進行改良和革新,以適應當代建造的要求,使傳統建造技術重獲新生,使其發揮其自身的先進性與原生性,滿足原生建筑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需求,增強鄉村特色與鄉土氣息。學習碧山村的做法,利用現代技術對原生建筑中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進行合理改造,讓原生建筑永遠保持它獨有的魅力。
任何事物墨守成規,沒有及時吐故納新,再好的東西也將被遺忘。原生建筑的發展也面臨著這樣的局面,當新時代的要求與發展擺在人們面前,而舊式建筑依然保持著老舊的格局,單一的功能,殘破的外表,那么它必然會遭到遺忘。
可持續性發展作為21世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行動綱領,已深入到包括建筑在內的各行各業。在發展原生建筑方面,也應當將原生建筑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進行有機的、溫和的改造,并充分融入到鄉土文化中,考慮傳統的文化并賦予它新的生命,使原生建筑文化生生不息。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對各地區原生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并且制訂出相關政策,使之可持續性發展。現在越來越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留得住這份文化。他們通過提煉鄉土文化的關鍵要素,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再現,推陳出新,從而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鄉村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空間環境的完整與統一下,設計出符合當下人生活習慣的功能設施,表達出鄉村傳統地域文化特征。這是鄉村原生建筑發展的新理念,也是原生建筑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個方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鄉村的面貌日新月異。只有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才能使鄉土文化的發展回歸本源,使鄉村原生建筑的發展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