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潔,王明星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1]。花卉特色小鎮即以花卉產業為主導,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其創建目的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增加新業態,為主導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帶動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花卉特色小鎮的建設好壞,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其景觀建設,不僅關乎其花卉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于改善小鎮居民人居環境,提升產業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花卉小鎮花卉產業類型主要有產銷型、旅游觀光型、花卉博覽型、科普體驗型、生態養生度假型、花卉產品深加工型6種[2]。我國花卉小鎮多數是以生產銷售型為主,其它類型尚處于發展階段。如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卉小鎮構建以花卉產業為核心,融合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共同發展。該體系強調花卉交易、物流和研發3個產業核心環節,花卉深加工和花卉服務兩個產業延伸環節,花卉文創、旅游和養生3個產業融合環節[3]。廣東順德陳村花卉特色小鎮實行科技創新,打造產業與市民休閑功能主題的城央公園,以花引資,以花引游,促進花卉產業、旅游休閑和創意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對比斗南花卉小鎮與陳村花卉小鎮景觀特點,如表1。

表1 斗南花卉小鎮與陳村花卉小鎮特色景觀對比
花卉特色小鎮的景觀從特征上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自然物質和人類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觀是一種視覺效果,它們相輔相成對營造特色小鎮的特色景觀具有指導作用。特色小鎮的景觀大體上是由地形、水體、植物、建筑及小品、道路及鋪裝等要素構成,通過藝術手法將當地特色的花卉文化元素融入這些景觀要素中,創造出獨特的景觀風貌。本文根據相關文獻和花卉小鎮實例調查,將花卉小鎮的景觀分為生態景觀、產業景觀、人居景觀、文化景觀4種[4],再分別分析不同景觀的特點以及構成,為景觀營造提供依據。
花卉特色小鎮的主體為人,純粹意義上的原始生態景觀幾乎消失。生態景觀的因子構成主要為地形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地形地貌構成了花卉小鎮的基本風貌,從宏觀層面上反映了其基本形態。按照自然形態來說地形地貌主要分為以下五類: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5],觀賞性花卉種植地多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區,因而不同地區花卉小鎮地貌景觀差別較小。水系是人類生活的源泉,也是花卉生長的必須要素。花卉小鎮水系多數由河流、湖泊、水塘、溝渠組成,一方面滿足花卉灌溉需要,另一方面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兼具景觀功能,良好的水系環境才能構成優美的景觀,給人以美的感受。植被具有凈化氣體,吸附塵土,改善局部氣候等重要生理生態作用。對于炎熱的夏季,高大樹木能夠遮擋陽光照射,降低局部空間溫度。并且一些研究表明,綠化率越高的地區會給人們帶來持續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產業性景觀是人們對大自然進行長期改造利用的結果,是人們生產活動成果的形態表現。根據第一二三產業類型可將花卉產業景觀分為花卉生產性、加工制造性、服務性3種。花卉生產性景觀即以種植花卉為主農業,包括花卉育苗、種植、包裝等,目的是為了花卉銷售。其表現形式一般有苗圃、花圃、大棚、溫室等花卉生產景觀。以陳村花卉小鎮為例,其就有蝴蝶蘭種植溫室、年桔種植大棚、羅漢松苗圃園等,而斗南花卉小鎮主要有玫瑰花、康乃馨、百合等鮮切花露地栽培。因此不同的地域,在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下,花卉生產方式和花卉類型選擇都具有明顯差異。而銷售花卉也就形成了花店、花卉超市、花市、花卉市場、花卉交易中心等場所,形成了不同的商業型景觀。即從育苗到種植,再到組裝成品,運輸到門店銷售或者展示整個過程[6]。
加工制造型景觀,這一類型指的主要將花卉通過采摘收集運輸至不同的加工廠,加工成不同形式的產品所形成的產業景觀。這一類型為主的花卉特色小鎮國外比較多,如法國格拉斯香水小鎮因坐落在環境優美的阿爾卑斯山下為花卉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每年此地采集的高品質鮮花多達700萬kg。采摘后的鮮花立刻運往附加的香水加工廠,保證了花材的新鮮度,因此這里成為了法國大部分天然芳香來源地,世界著名的香奈兒5號就誕生于此。
服務性景觀主要是花卉旅游、養生、文創等產業形成的景觀,花卉旅游有賞花休閑型、科普觀光型、生態養生度假型、主題游樂型、產業博覽型五種模式[7]。賞花休閑型較為普遍,展現形式主要有自然式和規則式花卉景觀,自然式景觀主要有花田景觀、花海景觀、花鏡景觀、花溪景觀等,通過大片的花卉種植,強烈的視覺沖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規則式景觀主要有花壇、花缽,立體花壇即花卉立體造型,花卉打破自然高度、形狀的限制,通過藝術手法,將常見的花卉植物修剪制作成動物、花瓶、花籃等形狀,增加了觀賞的趣味性。深層次的一般是通過挖掘花卉文化和地域文化,利用藝術手法將非物質文化轉變成物質文化,如壓花作品、干花、書簽、紙折扇等產品銷售展示。通過花卉產業鏈的橫向延伸,形成更加豐富的花卉產業景觀。
我國花卉小鎮景觀多數為第一和第三產業性質的景觀,因此要做好花卉生產性景觀和服務性景觀的銜接,利用花卉生產優勢建設服務性景觀。花卉特色小鎮的特色景觀營造最主要的就是花卉產業景觀的營造,充分挖掘地區花卉產業歷史和文化,把花卉元素通過文化符號、環境氛圍、空間形態展現給游客,從而加強游客對小鎮主導產業的感知。
人居環境景觀主要由城鎮建筑、道路、基礎設施、植物綠化、園林小品等要素構成,集中體現在街巷風貌構建,街巷是中國人的居住場所,是真正的外部公共活動空間。街道當中各個元素組合構成一個城鎮,內部庭院和外部空間之間的車道形成過渡和連接,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并形成線性的街道網格[8]。街巷獨特的線性形式,成為中國傳統的外部空間的標志,對小鎮發展起到統領作用。小鎮獨特空間布局、優美自然環境、風格統一的建筑物、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設施、舒適的居住環境等給人們留下美好印象,同時也反映小鎮決策者、建設者和居民對生活環境的種種理想和追求,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當地的藝術和科技發展水平,是地域文明程度最直接的標志。
特色小鎮的景觀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類活動,它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當地居民、商人以及游客,因此,其人居環境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小鎮的整體景觀風貌。我國傳統花卉產業小鎮多數是由花卉市場集群、生產基地、當地民居等構成,一般來說,當地居民和企業工作人員居住環境較好,但底層勞動人員生活環境較差。特別是外來的臨時花卉工人、花卉批發散客、小門店經營人因為工作繁忙或者滯留時間短,小鎮對這類短期居住的人員未做統一住宿安排,生活環境質量較差,人居環境景觀更是惡劣。所以人居景觀建設要分別從不同的群體需求去考慮,提供相應的服務設施,營造不同的景觀氛圍。
文化產生于人類,因此人們將我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生活景觀定義為文化景觀。也指具有一定歷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實物和精神等表現形式的旅游吸引物[9]。花卉特色小鎮的文化主要由花卉產業文化和當地地域文化構成,表現形式有名勝古跡、文物與藝術、民間習俗和其他觀光活動。花卉產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已經在一些方面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融合了,但隨著產業的擴大,外來人口遷入本地人口輸出,導致一些傳統民俗活動的消失,文化發展中斷,文化景觀缺失等現象。花卉產業文化景觀形式多樣,如花卉博物館、花卉工藝品店、花藝手工店等都是花卉文化的傳承與活態保護。還有通過一些體驗性文化景觀,增加人們對花卉文化的感知,如表2,充分體現了人們愛花、養花、護花的精神,弘揚花卉文化,極大豐富了小鎮文化內涵。

表2 陳村花卉小鎮文化活動
景觀的建設與產業的發展應該是相互融合的,良好的景觀帶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景觀也應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相結合。在景觀營造中要遵循五個方面策略: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文化特色性、經濟適用性、整體性[10]。
特色小鎮的景觀離不開人的參與,人是受影響小鎮景觀的最主要要素。以人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中心,對小鎮居民、從業者、游客活動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建設中突出生態文明的理念。讓景觀更好地為人服務,首先,應充分尊重當地居民意愿,使小鎮居民獲得良好生活環境;其次,對從業人員生活環境景觀進行統一改造,提供相應活動設施和場所,讓他們獲得新家園的歸屬感;最后,也應考慮到游客的感受,完善相應服務性設施,使得游客感受到當地風土人情的包容與開放。
隨著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展開,我國掀起了一陣建設特色小鎮的熱潮。但在具體設計規劃中,存在一些人員照搬其他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建設方案,從而出現了特色小鎮景觀同質化,且不適合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建設特色小鎮時,要根據客觀環境特點,營造適宜于當地人們生產生活需求的景觀。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景觀設計中,適地取材,降低施工成本,植物配置以鄉土植物為主,園林小品也應盡量使用當地材料制作。花卉種植種類與當地地理環境、發展歷史、消費主體等息息相關,因此各地花卉小鎮景觀需要圍繞其生產的特色花卉進行規劃。另外,建筑方面在整體上要統一性的考慮,對建筑外觀進行改造,做到求同存異,體現當地建筑特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地域差異,不同地區文化亦有異同。在建設花卉特色小鎮時要注重地域文化和產業文化的發展和保護同時進行,如順德陳村花卉特色小鎮,將其原有的特色年桔文化、國蘭和蝴蝶蘭文化、潭州三字經文化發揚光大,打造出小鎮的品牌名片。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小鎮的景觀規劃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使小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完整而充分的保護。因為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疆域,所以給各地帶來了各不相同的特色文化,而這些特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傳統建筑、雕塑小品、國家地理標志、民俗風情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在進行景觀營造時,要考慮到特色文化要素與周邊景觀要素結合,使得當地的特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和發展。第二,在建設特色小鎮的景觀時,要注意增強居民對花卉產業文化認同感。一個傳統種植生產銷售花卉的地區,不僅僅是因為花卉產業帶來可觀收入,更多的是當地人對花卉由衷的熱愛,有著非同尋常愛花、種花、賞花的愛好或者是得天獨厚自然環境使得種養花卉的歷史一直傳承至今。因此除了建設靜態的特色花卉景觀和花卉文化展示廳,動態的花卉文化活動舉辦也十分有必要,一方面公眾的參與不僅加深了對文化領悟、豐富了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過活動的宣傳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了小鎮知名度。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由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當地政府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完善特色小鎮的景觀建設;但要保證經濟可持續性,企業入駐投入一定景觀建設資金,以及公眾共同參與景觀的建設與維護中。特色小鎮景觀建設要考慮當地居民實際經濟情況和游客消費水平,不能華而不實,與實際脫離。
花卉特色小鎮的景觀建設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小鎮總體規劃建設的前提下,依據當地花卉產業歷史、基本現狀、產業鏈形式,以及當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因素下整體考慮。從宏觀層面來說,花卉特色小鎮是一個有機整體,它的景觀建設與周邊環境密不可分,周邊的人群、交通、自然人文環境等對其都有重要影響。所以要從城市整體出發,對小鎮的風格特點、服務人群、空間功能、經濟效益等方面清晰定位,與城市其他地區有明顯差異。從微觀層面來說,花卉特色小鎮的地形、水系、植物、道路、建筑、園林小品、公共設施等景觀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能只從單個要素去建設,要整體考量,建立統一的風格。
花卉產業類特色小鎮景觀建設與科技型小鎮、旅游型小鎮不同,也與一般地方傳統產業小鎮不同。雖然花卉種植歷史悠久,但花卉形成市場僅近幾十年,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它既有“新”的東西也有“舊”的東西,如何將歷史傳承,順應新的時代,利用本身就具有觀賞特性的“產業”——花卉,營造出獨具一格的景觀成為小鎮規劃設計要點。從生態景觀、產業景觀、人居景觀、文化景觀四個方面共同建設,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與保護,對景觀要素地形、水系、植物、建筑、道路、小品進行詳細的規劃設計,并且加花卉產業文化注入其中,讓小鎮外觀風貌上有顯著的產業特色。生態景觀營造是前提,產業景觀營造是重點,人居環境景觀營造是主體,文化景觀營造是靈魂,文化景觀滲入產業景觀、人居景觀中。再依據五大營造策略,充分展現花卉小鎮的花卉、產業和文化特色,打造一個集“生態、生產、生活”于一體的空間。
花卉小鎮景觀營造要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結合當地歷史底蘊、文化內涵,節約能源,提升資源利用率,特別是花卉資源的利用,提升其多維度的價值,構建循環生態系統,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將小鎮整體風貌建設與產業發展規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現小鎮獨特的地域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