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祝安
(福建省安溪縣林業(yè)局,福建 泉州 362400)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punctatus)屬鱗翅目,枯葉蛾科。該蟲以幼蟲取食針葉為害,主要為害馬尾松,亦可為害黑松、火炬松、濕地松、南亞松等。被害松樹輕則針葉減少,重則針葉被吃光,形似火燒,最后導致松林成片枯死,松林材積和松脂產量減少[1]。安溪縣由于氣候適宜、松林人為破壞嚴重、林分結構簡單等因素,近年來,馬尾松毛蟲發(fā)生嚴重。為有效控制馬尾松毛蟲及維護森林生態(tài)平衡,2016~2017年,作者通過室內飼養(yǎng)照料和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安溪縣馬尾松毛蟲的生物學特性,并制定了該蟲的防治歷,以期為高效防治該蟲提供參考。
安溪隸屬福建泉州,林地面積329.4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94.8萬畝,森林蓄積量779萬m3,森林覆蓋率65.77%;生態(tài)公益林面積130.7萬畝,商品林面積198.7萬畝,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73.5%,現有松林面積135.9111萬畝,占有林地面積38.9%,松林絕大部分為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yǎng)林。研究地選在安溪縣松毛蟲常災區(qū)福建省安溪縣鳳城鎮(zhèn)的先聲、吾都、上山、美法等4個村。當地屬南亞熱帶,年平均溫度為19~21 ℃,年降雨量為1600 mm,夏季炎熱時間較長,冬季較為短暫且極少出現無嚴寒天氣。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每間隔15 d調查1次。
2.3.1 室內飼養(yǎng)
林間采集馬尾松枝條,用水培法進行培養(yǎng),放置于養(yǎng)蟲籠中。再從林間采集已經開始活動的松毛蟲越冬代幼蟲30只,接入養(yǎng)蟲籠中的馬尾松枝條,系統(tǒng)觀察其生物學特性。馬尾松枝條快干枯時,及時從林間補充,并移接松毛蟲進行飼養(yǎng),連續(xù)飼養(yǎng)2年。
2.3.2 野外調查
在每個調查地點設置3個標準樣地,每塊標準樣地面積5畝,按照標準樣地對角線排列的方法設置20株標準樹,標準樹用紅色油漆編號標注。每15 d對標準樣地內的標準樹進行全面檢查,觀察松樹上馬尾松毛蟲的種群發(fā)育進度,包括生長發(fā)育階段、取食危害情況、生活習性、越冬場所、越冬蟲態(tài)及歷期情況。
3.1.1 卵
接近圓形,長1.5 mm,粉紅色,在馬尾松針或小松枝上呈塊狀排列,一個卵塊約300~400粒卵。
3.1.2 幼蟲
頭部黃褐色,胸部第二、三節(jié)間背面有簇生毒毛,成毒毛帶,呈藍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澤。體側生有許多灰白色長毛。3齡前體色變化較大,1齡幼蟲黃綠色或黃灰色,腹部第2~5節(jié)兩側有4個明顯的黑褐色斑點;2齡幼蟲體暗紅褐色,混生小白點,中后胸背面出現2條黑色毒毛帶;3齡后幼蟲第9腹節(jié)腹板前緣2/3處有一個近透明的淺色圓斑。
3.1.3 蛹
顏色為棕褐色,形狀大小為20~30 mm。
3.1.4 成蟲
成蟲的身體顏色一般為黃褐色或灰褐色,雌蛾身體的顏色比雄蛾淺。雌蛾觸角短櫛齒狀,雄蛾觸角羽狀。體長約為20~30 mm,前翅較寬,外緣呈弧形弓出,前翅外緣呈弧形弓出,翅面上有5條深棕色橫線,中間有一白色圓點,外橫線由8個小黑點組成。后翅呈三角形,無斑紋。
3.2.1 生活史
馬尾松毛蟲在安溪縣一年發(fā)生3代,以老熟幼蟲下樹在針葉叢、地被物等處越冬。第一代幼蟲從5月上旬開始出現,6月中旬至7月下旬結繭化蛹,6月下旬第一代成蟲羽化,成蟲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卵期為7月上旬至9月上旬,幼蟲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上旬,蛹期為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蟲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第三代卵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幼蟲期9月中旬至11月下旬,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上旬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蛹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為成蟲期。生活史情況詳見表1。

表1 安溪縣馬尾松毛蟲生活史(2016~2017年)
3.2.2 生活習性
成蟲具有趨光性[2],并喜歡將卵產于松樹樹冠中、下部的針葉上;剛孵化的幼蟲取食卵殼獲取營養(yǎng),半天后,幼蟲就會聚集在松樹樹梢進行取食針葉,使針葉的一側變成缺刻,針葉出現枯黃卷曲;2齡幼蟲能夠咬斷針葉,并能吐絲下墜,借助風力轉移到其它松樹上為害;3齡以上幼蟲能取食整個針葉。雌蟲食量大于雄蟲,雄蟲的食量僅為雌蟲的3/4,最后一個齡期幼蟲所需要的食量占整個幼蟲期的70%~80%[3]。
3.2.3 氣候對松毛蟲發(fā)生的影響
馬尾松毛蟲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8 ℃,越冬期能忍受-7 ℃的低溫,溫度高于10 ℃時開始活動[3]。冬季如果出現“暖冬”,對松毛蟲幼蟲的生存非常有利,越冬代存活率高,會造成第二年大面積暴發(fā);春季如果遇到“寒流”,導致松毛蟲大量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卵、幼蟲、蛹正常發(fā)育的濕度在75%以上,在95%時生長發(fā)育最快,低濕影響卵的孵化[4]。幼蟲抗低溫能力與蟲齡有關,蟲齡越高,抗低溫能力越強。5~8月份如果遇到雨水較多且濕度較大時,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蟲的生長發(fā)育,會造成松毛蟲為害加重。
根據安溪縣馬尾松毛蟲的生物學特性,結合近年來安溪縣采用物理、生物、化學方法相結合的防治手段所取得的防治效果情況,制定了馬尾松毛蟲防治歷(表2)。按照該防治歷,2018~2019年對安溪縣鳳城鎮(zhèn)進行防治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能有效控制松毛蟲,但防治時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施藥時間。

表2 馬尾松毛蟲防治措施(2018~2019年)
研究表明,安溪縣馬尾松毛蟲在安溪縣一年發(fā)生3代,以老熟幼蟲下樹在針葉叢、地被物等處越冬。結合近年來安溪縣采用物理、生物、化學方法相結合的防治手段所取得的防治效果,制定了馬尾松毛蟲防治歷,并按照該防治歷指導2018~2019年安溪縣鳳城鎮(zhèn)松毛蟲防治,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氣候因素對松毛蟲發(fā)育及對防治效果均產生顯著影響,防治時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施藥時間。
為持續(xù)有效地控制馬尾松毛蟲,發(fā)揮松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減少化學農藥產生的污染,筆者根據近年來的生產實踐,認為防治馬尾松毛蟲要以生物防治措施為主,視越冬代的蟲口密度、危害程度,進行分類防治,實行3年為一輪防治期。在輕度區(qū)預防,在每年4~5月份,利用白僵菌粉炮或菌粉對輕度發(fā)生區(qū)進行預防,粉炮用量為1發(fā)/畝(0.125 kg/發(fā)),做到有蟲不成災。在中度區(qū)防治,適時施放白僵菌粉炮,用量為3發(fā)/畝,及時有效控制蟲情蔓延。在重度區(qū)應急防治,對出現明顯被害狀的,適時施放白僵菌粉炮,用量4發(fā)/畝;未能壓低蟲口時,選用常青林(阿維菌素·蘇云桿菌)等進行應急防治,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同時,對在靠近林緣的居民區(qū),可采取懸掛誘蟲燈的方法進行輔助防治。防治措施實施后,要注意開展防治效果檢查,確保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