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常州工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常州市位于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江蘇省南部,北攜長江,南銜太湖,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哺育著兩岸世世代代的常州人,孕育了常州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
“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常州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大運河,承載著常州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傳奇,常州段運河還是調節長江和太湖兩大水系的唯一河段,從而奠定了作為大運河穿越的唯一有府署住所的古城常州的歷史地位。
常州段運河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承載著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積累下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1]。季子“掛劍”、“讓國”傳承重信守禮的文明精神;常州人文薈萃,名家輩出展示文采風流的人文精神;“常州三杰”體現出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發達的民族工商業詮釋了常州實業興邦的創業精神。這些精神內涵共同組成了常州的特色地域文化,同時也是常州城市精神的集中體現。
常州歷史上是中國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清末民初,常州的民族工業依托于運河布局發展,電力、紡織、機械、食品等近代工業迅速崛起,奠定了常州經濟輝煌的堅實基礎。常州獨特的運河工業遺存,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縮影,也構筑成常州運河水文化的重要地標,承載了不可復制的城市記憶。工業發展的軌跡是展示的窗口、城市的縮影,應給歷史及后人留下值得紀念、回味的物質與精神形態,讓工業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彰顯城市魅力與風采。
目前,工業旅游正以蓬勃的姿態發展,以“運河五號”為代表的工業文化遺產復合產業開發路徑較為完整的承載了常州段運河水文化的內在精神,契合常州創新型城市精神,因而也成為了常州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常州百年企業戚墅堰機車車輛機廠,目前正面臨著產業優化調整。在保證現有建筑生產功能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形成一個集社區交流、文化旅游、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景觀區域,實現歷史與現代和諧共生的景觀效應,形成充滿活力的室內外公共空間體系。
另外還有依托常州名力紡織有限公司(原大成三廠)規劃建設的中華紡織博覽園項目,“將打造以紡織與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城市綜合體。集旅游、文化、休閑、購物和居住功能于 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實現工業遺存保護發掘、特色旅游開發、紡織工業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有機結合”,它的建成必將成為常州城市新的文化地標[2]。
常州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融合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吸納了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元素, 依托運河經濟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
常州地處江蘇南部地區,一直以來秉承實業立市的發展理念,從晚清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工業遺存,值得現代社會記憶和保護(表1)[3]。

表1 常州工業遺產時間分布特征
常州歷來工商業發達,以機械、棉紡織為核心的工業企業分布相對集中,大多數均沿運河呈線性分布并延續至今,如大誠集團、大明廠等,他們是常州城市的文化地標也是運河水文化的地標,是大運河遺產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州獨特的運河工業遺存,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縮影,承載了城市的記憶和輝煌以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理想和希冀(圖1)。

圖1 常州工業遺產資源分布
常州市的工業遺存資源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見證和縮影,是常州近代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大部分為機械類和紡織類企業,對常州工業發展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直到21 世紀初,常州的工業仍以機械和紡織為主。因此,是構成常州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從現存遺址來看,廠房車間、辦公建筑、配套服務建筑、工業構筑物等各種使用性質的遺存形式齊全,大多保存完好[4]。
整體來講,常州對于工業遺存再開發方面,采取了一些創新舉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一些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近幾年,相比無錫、杭州等周邊沿運城市對工業遺存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常州目前對工業遺存保護和開發的力度和重視程度不夠,有相當一部分具有保護價值的遺存工業建筑由于未列入遺產名錄而遭到嚴重破壞和損毀。有些工業建筑雖然已經列入了遺產保護清單,但仍有許多建筑已經損毀或被拆掉。同時由于工業遺產的保護沒有相應的法規可依,對工業遺產周邊相鄰地塊的建設缺乏有效地控制與引導,導致工業風貌受周邊環境影響較大,工業遺產的價值不能充分體現。如常州長江客車集團工礦車輛有限公司,由于周邊地塊已經完成改造,廠區內低矮破舊的房屋與周邊林立的高樓大廈極不協調,并且由于周邊建設使地勢抬高,導致該廠區地勢低洼,雨天時常積水,給原地廠房區的保護開發造成很大難度。
常州市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工業明星城市、現代制造業基地,工業遺存的開發利用需要建立在與本土工業環境的彼此依存關系上。目前,常州市工業遺存的再利用主要是結合文創產業、新媒體、演藝餐飲等行業,而與工業本身的融合卻不多。如何在工業遺存的開發過程中保存工業傳統和地方魅力,強調發掘地方創意與特色,打造具有強烈歷史感、文化認同感的特色工業空間,塑造有工業特色的文化創意品牌,是常州市工業遺存開發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近幾年來,常州市開始注重工業遺存的開發再利用,但由于缺乏價值評定的標準和依據,改造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夠明確,開發大多都是照搬國內外現有的模式,開發內容單一僵化,對市場的發展需求和趨勢了解不充分,不能夠因地制宜根據自身資源優勢進行創新。像運河五號這樣真正作為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并形成一定規模體系的復合文化產業街區還比較少。
工業遺存只有融入城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之中,才能真正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因此其開發利用需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各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下,借助社會團體的力量和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再依托城市規劃的大框架進行整體宣傳規劃,根據其不同的特點和所處的區域地塊進行個性化定位。尋求對工業遺存的舊有結構和要素的重新解釋,即充分發揮對工業遺存建筑的“二次設計”創新。并輔之以產業政策的引導,原有廠房即可得到循環利用[5]。同時還需要政府各部門對道路及市政配套設施進行綜合整治,使工業遺存真正實現活化轉型。
常州市作為中國工業明星城市、現代制造業基地,工業文化的烙印深入人心,常州市運河作為京杭大運河這一中華水文化重要載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承載著常州文風鼎盛的人文精神、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救國興邦的實業精神。運河沿岸除了發達的工業、手工業遺存外,還包括了篦箕巷、毗陵驛、天寧寺等在內的眾多人文景觀資源,因此對工業遺存進行開發的主題脈絡要與當地獨有的運河文化和城市文化特色相一致,這不僅僅是對常州本地文化的發揚,更是對京杭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延續[1]。
工業遺存開發利用最核心的問題是價值問題,建立和完善工業遺存價值評估標準和科學的評估體系,是開發利用最基本依據。因此要盡快建立適用于常州工業遺存的價值評估體系,深入開展對重要工業遺存的普查和價值評估,建立科學、系統的界定確認機制和專家咨詢體系,將有重要價值的工業遺存進行“遺產化”,并建立工業遺產分級管理制度,通過分級管理,區別對待,優化資源配置[6]。既不以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為目的盲目開發,也不能以保護為借口使具有優質旅游資源的工業遺產成為“擺設”,而要建立工業遺產長效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機制,其開發模式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取決于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政府及社會團體的財政能力,工業遺存的保護與開發應該“因地制宜”,要讓它們融入城市和生活,成為城市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曾經是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常州城,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在對工業遺存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以常州城市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為背景,以京杭運河水文化為底蘊,開發具有顯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體系完整度較高的工業遺存旅游產品,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讓工業文化遺存與現代城市和諧共生,并逐漸成為城市更新的一種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