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鄧勁松,李 浩,張 成,李紀堂,郎 梅,孫 娟,劉思汐
(1.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2.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耕地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土壤養分狀況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品質。由于作物的需肥特性不同,不同的農作物種植制度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科學選擇或調整種植制度不僅能使農作物獲得優質高產,而且有利于平衡土壤養分供給水平,調節土壤肥力。因此,研究成都市不同種植制度下的土壤養分狀況,對指導科學施肥和制定相關農業政策具有現實意義。
2019年5~8月,按照《2019成都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全市17個涉農縣(市、區)布設100個土壤環境監測調查點(覆蓋成都市典型的種植制度),并按照《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NY/T 395-2012)》進行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采用梅花點法采樣,采樣深度為0~20cm。
檢測項目及方法見表1。

表1 檢測項目與方法
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標準對土壤pH、陽離子交換量和養分含量進行分級。對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價,有利于了解土壤真實營養水平。采用修正的內梅羅指數法(Nemoro)對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價。按照下列公式進行計算:
Pi=Ci/Si

式中,P綜表示土壤肥力綜合指數,其值越高表示土壤肥力狀況越好;Pi表示第i個指標的單項肥力指數,當單項肥力指數Pi>3 時,該項肥力指數以Pi=3計,Ci表示土壤指標i的實測值,Si表示土壤指標i的評價標準值,Piave——土壤所有肥力指數的平均值;Pi min表示土壤所有指標中單項肥力指數最小值;n表示參與評價的肥力指標個數。土壤養分評價標準值(Si)和土壤綜合肥力評價標準參照《NY/T1749-2009南方地區耕地土壤肥力診斷與評價》。

表2 土壤肥力等級評價
從表3 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pH值在4.59~8.62之間,平均值為7.10,總體屬于中性水平,變異系數為0.13,屬于低強度變異。油菜-玉米種植制度pH值最高,平均值達到8.17;其次為小麥-玉米制度,平均值為8.03;最低為水果種植制度,平均值為6.18,為弱酸性。不同種植制度間最高pH值與最低值相差1.99個單位,差異較大。蔬菜-水稻、小麥-水稻和水果種植制度部分樣點土壤pH值低于5.5,處于酸性水平,應注意調控其土壤酸堿度。

表3 不用種植制度下土壤pH值
2.2.1 土壤有機質含量 從表4 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在9.8~51.1g/kg之間,平均值為27.1g/kg,總體屬于中等水平,變異系數0.37,屬于中等強度變異。小麥-水稻種植制度有機質含量最高,平均值達到33.3g/kg;其次為水果種植制度,平均值為28.7g/kg;最低為油菜-玉米種植制度,平均值僅為14.7g/kg,為缺乏水平。不同種植制度間平均有機質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2.27倍,差異較大。

表4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有機質含量(g/kg)
2.2.2 土壤全氮含量 從表5 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全氮含量在0.97~3.28g/kg之間,平均值為1.83g/kg,總體屬于較豐富水平,變異系數0.29,屬于中等強度變異。小麥-水稻種植制度全氮含量最高,平均值達到2.19g/kg;其次為水果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88g/kg;最低為油菜-玉米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18g/kg,為中等水平。

表5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全氮含量(mg/kg)
不同種植制度間平均全氮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86倍,差異較小。土壤全氮變化規律與土壤有機質相似。
2.2.3 土壤有效磷含量 從表6 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有效磷含量在4.2~88.3mg/kg之間,平均值為23.1mg/kg,總體屬于豐富水平,變異系數0.72,屬于高強度變異。蔬菜-玉米種植制度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值達到34.4mg/kg;其次為蔬菜-水稻種植制度,平均值為33.9mg/kg;最低為油菜-玉米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1.2mg/kg,為中等水平。不同種植制度間平均有效磷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06倍,差異很大。

表6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mg/kg)
2.2.4 土壤速效鉀含量 從表7 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速效鉀含量在31~220mg/kg之間,平均值為135mg/kg,總體屬于中等水平,變異系數0.33,屬于中等強度變異。油菜-玉米種植制度速效鉀含量最高,平均值達到157mg/kg;其次為小麥-玉米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42mg/kg;最低為油菜-水稻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22mg/kg,為中等水平。不同種植制度間平均速效鉀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28倍,差異較小。

表7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速效鉀含量(mg/kg)
從表8可以看出, 成都市幾種典型種植制度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在5.5~24.7cmol/kg之間,平均值為15.4cmol/kg,保肥性能總體屬于較高水平,變異系數0.24,屬于中等強度變異。油菜-玉米種植制度陽離子交換量最高,平均值為17.7mg/kg,其次為蔬菜-玉米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6.6cmol/kg,最低為水果種植制度,平均值為11.9cmol/kg,為中等水平。不同種植制度間平均陽離子交換量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49倍,差異較小。

表8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mol/kg
土壤肥力是多個營養指標的綜合表現。本文選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和陽離子交換量6個指標來衡量綜合土壤肥力。從表9可知,成都市土壤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綜合肥力指數在0.64~1.60之間,平均值為1.10,總體處于Ⅱ級肥力水平,沒有樣點土壤綜合肥力達到Ⅰ級水平。蔬菜-蔬菜種植制度土壤肥力水平最高,其次為蔬菜-玉米,油菜-水稻制度土壤肥力水平最低。8類種植制度中小麥-玉米、水果、油菜-玉米、蔬菜-水稻和油菜-水稻5類種植制度下少部分樣點土壤肥力指數低于0.9,處于Ⅲ級水平,即土壤肥力處于較低水平,作物有缺肥的風險,需要注意優化這類種植制度下的施肥方式以達到培肥土壤,增加作物產量的目的。從變異系數來看,水果種植下土壤肥力綜合指數變異系數明顯高于其他種植制度,表明我市水果種植區土壤肥力差異較大。

表9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肥力綜合指數
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pH值、有機質及有效磷含量差異較大,全氮、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差異較小;土壤pH以油菜-玉米種植制度最高,水果種植區最低;有機質含量以小麥-水稻種植制度最高,油菜-玉米種植最低;有效磷含量以蔬菜-玉米種植制度最高,油菜-玉米種植制度最低;成都市土壤不同種植制度下土壤綜合肥力指數在0.64~1.60之間,平均值為1.10,總體處于Ⅱ級肥力水平,沒有樣點土壤綜合肥力達到Ⅰ級水平。土壤綜合肥力以蔬菜輪作種植制度最高,其次為蔬菜-玉米種植制度;以油菜-水稻種植制度土壤肥力最低。因此,在確定最佳施肥量時,既要考慮作物的需肥規律,做到氮、磷、鉀的有機結合[6],還要充分考慮不同種植制度及土壤自身養分含量現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