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有強 陜西中醫藥大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因而這促使群眾體育得以蓬勃發展。目前國家已經將全民健身上升到戰略層面,并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對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在新時代的起征點上,如何最大化地發揮群眾體育的功效,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了解體育運動、熱愛體育運動,成為一項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本文將以此為背景,全面地分析了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取得的成績,并結合當下群眾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相關的建議和對策進行思考,以便于最大化地提升群眾體育發展質量[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群眾體育是指人民群眾在業余時間參與的,以健身、健美、娛樂、消遣、社交等為目標的形式豐富的體育活動。自從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十分重視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積極通過政策制定、資金傾斜等方式,為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一,我國相關的群眾體育政策不斷完善并成熟。所謂的體育政策是指,在一定時間階段內國家為了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和規范,它代表著國家對于體育事業的關注度和價值取向。從目前來看,我國群眾體育政策日益民主化、法制化、系統化,群眾體育政策體系開始走向完善和成熟,這為全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2]。
第二,國家逐漸加大對群眾體育的資金傾斜和設施支持。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升群眾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強化健身設施共計,營造健康良好的群眾健身環境,開創全民體育健身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意見中提出,應完善頂層設計、挖掘用地潛力、提升建設運營水平、實施群眾體育提升行動等,力爭能夠為群眾體育發展奠定良好的服務基礎[3]。
第三,國家積極走自主創新之路,以群眾體育發展推動體育強國構建。我國全運會自1959年第一屆成功舉辦之后,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三屆,比賽項目涉及足球、籃球、排球、體操、武術表演、藝術體操、賽艇、舉重、皮劃艇、射擊、擊劍、自行車和射箭等眾多項目,而且每屆全運會都會根據需要增加新的活動形式,這無疑最大化地提升了群眾參與熱情,同時也代表著國家對群眾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
隨著我國對于全民體育事業的重視,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得以較快發展,但是其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如下難題:
第一,群眾體育發展服務體系不健全。盡管國家通過頒布相關政策、增加資金投入等方式加大了對群眾體育服務的關注。但是從目前來看,群眾體育發展依然存在資金少、設施建設不足、活動場地不足等現實問題,不利于群眾體育活動得以有效發展。
第二,群眾體育競賽發展體系不完善。目前群眾體育發展較多地沿襲經濟體育的發展規則,沒有充分結合群眾體育參與者的年齡、身體情況、興趣愛好等要素。因此造成群眾體育競賽發展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上群眾體育競賽規則設置、動作標準、評分辦法、判罰標準等都存在較多的不足,因此影響了群眾體育的順利開展。
第三,不同地區群眾體育發展不均衡。受制于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情況、競技體育開展情況、地域體育文化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各省市參與群眾體育的人數及項目差距很大,這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群眾體育開展的初衷。
第四,群眾體育賽事評價體系不科學。一方面,由于群眾體育賽事較多地局限于競技體育層面,因此導致群眾性的特點發揮不足,具體評價體系的設定忽視了群眾性體育賽事特征,導致知名度高的群眾體育賽事十分稀少,難以達到國家的相關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具體化的群眾體育賽事評價指標設定,過于追求比賽結果,忽視了受眾參與度、受眾熱情、項目普及度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考量,因而造成群眾體育發展難以形成良性循環。綜上所述,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存在服務體系、發展體系、區域不均衡和評價體系不科學等現實問題,在實踐中必須要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克服,才能夠真正推動群眾體育又好又快地發展[4]。
不斷完善群眾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對于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首先,政府應對群眾體育開展現狀進行深入調研,結合具體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增加專項資金投入[5]。從目前來看,群眾體育資金來源依然以體育彩票公益金為主,面對我國參與群眾體育基數龐大這一現實,人均經費較少,這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群眾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用于各項群眾體育項目的經費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化。所以,國家相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增加群眾體育資金投入,特別是專項資金投入。其次,持續擴大群眾體育場地設施。各地區要加強頂層設計,對體育活動場地、戶內戶外體育設施建設等進行整合,為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創造條件。最后,做大做強體育產業。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互聯網平臺等進行群眾體育資源整合及信息共享,不僅要開發優勢體育項目,還要提供健身咨詢服務和延伸產業等,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助力和支持。
打造豐富多元的群眾體育競賽體系,對于推動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創新具有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首先,針對群眾體育受眾多、年齡差距大、身體素質不同等現實問題,在競賽機制建設上,不能一味地沿用傳統經濟體育賽制,而是要結合受眾需求及體育賽事的特點來進行大膽革新,讓群眾在參與過程中,不僅感受到體育的競技精神,而且也感受到體育運動形式本身具備的藝術美,從而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其次,為了最大化提升群眾體育競賽效果,應積極針對體育項目特色來大膽改革,制定相應的項目標準。比如,一方面應引導全體參與運動的群眾掌握此項體育運動的技術要領,另一方面,從全體群眾中擇優選出運動員展開同臺競技,這樣不僅有助于達到體育競賽的要求,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體育競賽的觀賞性,對構建豐富多元的群眾體育競賽體系具有無比重要的作用。
針對目前參與全運會的不同地區存在群眾體育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問題,應積極發揮地區優勢促進群眾體育健康發展。首先,結合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優勢體育項目,廣泛開展具有地域特征的群眾體育活動,著力打造富有地域氣息的群眾體育活動,這不僅能夠打破全運會參與主體之間不公平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確保群眾體育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其次,制定靈活的群眾體育競賽規則,結合不同地區的體育發展特色和優勢,設定各地區有效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指標,這樣能夠讓各個省市都具備群眾體育參與資格,從而真正打造百花齊放的群眾體育發展局面。只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才能夠促進群眾體育健康發展,為我國體育事業再添動力。
構建科學化的群眾體育賽事評價系統,是確保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必要條件。盡管目前國家頒布了相關法律推進群眾體育賽事順利實施,但是群眾體育賽事能否取得應有的效果卻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為此,必須要構建必要的群眾體育賽事評價系統,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群眾體育賽事資金監管機制,對投入資金的使用、走向、效果達成進行密切追蹤,從而更好地對體育賽事開展成效進行衡量;另一方面,應建立一套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賽事評價系統,針對群眾體育賽事開展頻次、類型、參與人數、地區分布、進步情況等指標進行科學評價,從而客觀地評判群眾體育賽事開展的有效性,也為后續群眾體育完善與提升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在全民體育時代,群眾體育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一方面體現為國家在政策及服務上的傾斜力度加強,另一方面也體現為人民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進一步提升,這都標志著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邁向了新臺階。本文主要從服務體系、發展體系、地區體育、賽事評價等方面闡釋了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的問題,并從這些方面提出了具體優化對策,以便于更好地為全運會視野下群眾體育發展創新指明道路,進一步推進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