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我國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提出“充分發揮民族體育的優勢,發展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挖掘、整理和推廣少數民族體育”指導方針,本文研究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理論依據。運用田野實證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查法,對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進行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業余時間增多,人們開始重視旅游,體育旅游因此方興未艾,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是旅游的一大特色,但是還有很多沒有充分的開發與利用,沒有發揮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目前民族體育旅游種類繁多,例如非商業性活動和商業性活動、趣味性活動和非趣味性活動、競賽活動和非競賽活動、男性體育活動和女性體育活動、老年人與中年人體育活動、戶內活動與戶外活動、集體與個人活動等。以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資源為主要有四大類。第一是刺激體育旅游類有斗牛、野外生存、攀巖、上刀山下火海、漂流、爬雪山過草地、過溜索、溶洞探險等。第二是健身體育旅游類有打羽毛球、踢足球、滑冰、沙灘排球、瑜伽、蘆笙舞等。第三是民俗體育旅游類有蕩秋千、疊羅漢、爬滑竿、穿針跑、踩高蹺、打火把、舞龍舞獅等。最后一類是競技體育旅游有劃獨木舟、賽龍舟、射箭、搶花炮、摔跤、扭扁擔等。間接參與類民族體育,主要是民族體育舞蹈表演和體育競賽,觀賞這類比賽在釋放壓力和陶冶情操,同時也感受到民族體育的魅力,也是間接的參與了民族體育旅游。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氣候差異大、地形地貌復雜,旅游資源豐富,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九寨溝、黃龍、云南石林、麗江玉龍雪山、長江三峽、虎跳峽、西雙版納等奇特的自然景觀。西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眾多的少數民族風情,古巴蜀等國遺址、遺跡、是該區特有的人文資源。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包括四川、云南、貴州三省和重慶市,總面積113 萬平方公里,它的西、南分別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
西南旅游區的旅游勝跡有天然動植物園西雙版納,山地峽谷風景區虎跳峽風景區,長江三峽風景區,秀麗的峨眉山旅游區,峨眉山冬景、峨眉山萬佛閣、峨眉山主峰金頂、“人間仙境”九寨溝、黃龍風景區、梵凈山風景區、奇異的巖溶地貌景觀、瀑布與溫泉旅游區、黃果樹瀑布風景名勝區、安寧溫泉、滇池與西山、蒼山與洱海風景區,主要游覽城市、蓉城成都、山城重慶、春城昆明、筑城貴陽。
西南地區歷史上是古巴蜀等國所在地。因此,文化景觀,歷史文物多與此有關。此外,眾多少數民族也是構成本區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部分。民族體育旅游是西南地區的一大特色。
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作為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域差異性顯著,受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和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體育活動的影響,地域性更明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活動風格與開展形式,所形成的思想價值觀、民族趣味、審美、性格和文化特點等都有所區別。例如:云南省昭通市落旺鄉苗族花山節中的“打糍粑”更具地方特色;而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苗族花山節中的“蘆笙舞”更具原生態特色。旅游者在參加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既能愉悅身心,又能了解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
西南地區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和自然景觀別具一格。旅游者在雄偉、壯麗、奇特、險峻、幽靜的自然風光之中,參加民族體育表演與體育競賽,置身于民族體育舞蹈中。民族體育活動聚集了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民族特征鮮明,吸引力強。
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精髓,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如溶洞、瀑布、山頂水庫、古墓、民族土房、重慶大足寶頂山“石窟”、四川浦江“石窟”、紅河州哈尼族梯田、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的“懸棺”昭通威信縣觀斗山“是雕塑佛像”、五道尺等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健身和休閑相結合是民族體育發展的一個途徑,為民族體育提供積極的娛樂方式。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最具健身休閑性的特點,如滾鐵環、斗牛、賽馬、摔跤、槍花炮、陀螺、跳大龍頭,賽龍舟,扭秧歌等民族活動,在鍛煉的同時也起到健身效果。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體育形式多樣,蒙古族、壯族、苗族、傣族的民族項目就有50 多種。西南地區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影響,人們興趣愛好也不同。民族體育活動具有多元化特色。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具有顯著的季節特性,該地區氣候較好,適合開展戶外活動。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春種、秋收、冬藏、夏鋤是民族的主要生活形式,這個地區的民族文化活動都與季節有關。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全面深入的開發。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政府忽視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重要性,沒有重視體育旅游資源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簡單地把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作為額外生活體驗,不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特殊性與歷史意義,沒有推出針對少數民族體育的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方案。政府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重視程度比較低,當地政府、村民、旅游社團、社會組織,都普遍缺少民族特色體育的保護意識。阻礙了民族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也會在無形中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來看,人們很難看到體育旅游活動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沒有完整的市場體系。
由于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比較落后,大多數是山林、村寨,交通閉塞,工廠少,自然環境基本沒有被破壞,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但是現代基礎設施缺乏,體育場地設施不足,很多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沒有開展的場地。大部分民族地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能建設基本的旅游項目,很難吸引外地游客參觀,游客沒有體驗民族體育的魅力,讓當地的旅游業口碑不好。減少了經濟收入,不利于當地民族體育長遠的發展。基礎設施落后,山高坡陡道路崎嶇,一方面影響了游客進入,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交通安全隱患。住宿環境差使得游客對當地的生活環境不滿意。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
由于社會發展的影響,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許多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是祖輩相傳,不愿意傳授給外人。體育項目無人繼承導致失傳,使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傳承斷層,影響了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現在工業的發展影響了當地的自然資源,影響了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減少了大量的游客,不能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旅游資源要得到更好的開發與利用,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民族體育上。政府保護民族體育制定獨有的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對一些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進行資金補貼,減少對民族體育項目的稅收。建立特色旅游品牌,完善景區旅游線路和體育活動項目安排,拍攝宣傳片。可以利用網絡手段,通過微博、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方式,大力宣傳當地少數體育文化,吸引旅客的好奇心和旅游的積極性。我們不僅要做好國內的宣傳,也要把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到國外,打開國際市場,吸引更多的游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高山峽谷中,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在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游客來說,旅游就是一種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放松和開闊眼界,也有大部分的游客是因為工作壓力大,而選擇旅游來放松自己。因此,完善旅游區的基礎設施,給旅游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如豐盛的餐飲,舒適的住宿環境,齊備的急救措施等,都會提升游客的吸引力。最關鍵的是有足夠的資金。要對當地開展的少數民族體育歷史建筑維修和檢查,對一部分損壞嚴重的建筑,進行拆除重建,保證游客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實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要對少數民族的傳承與保護高度重視。因此,在開發當地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堅持保護自然環境為第一位,讓生態環境與少數民族體育旅游事業協調發展。當地政府對民族體育的傳承提供幫助,給予一定資金補貼,培養新一代的少數民族體育技藝傳承人。保證西南地區民族傳統文化不失傳,繼續源遠流長。
(1)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支持是少數民族體育資源開發的主要動力,少數民族特色體育的發展,可以促進我國大眾體育、旅游業和學校體育的發展。
(2)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要想得到更充分的發展,還需要研究少數民族特色項目,打造地區民族體育品牌,走產業與科學化可持續發展道路。
(3)西南地區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正在起步階段,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還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西南地區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西南地區擁有獨特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與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指日可待。
(4)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作為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體育旅游文化傳播,既可以發展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又能增加當地的經濟創收,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堅持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文化的發展,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