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松田職業學院
根據世衛組織的最新統計,肥胖以及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在全球范圍內連年增長,肥胖作為慢性代謝類疾病最常見的病癥,已然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1]。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基本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膳食結構的改善,肥胖人群正逐年加大,與肥胖相關的高血壓、高血脂和胰島素抵抗等代謝類疾病的發生率與之增長。肥胖癥的顯著特征是人體內脂肪的過度堆積或異位堆積,不同部位的脂肪堆積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系也有不同,已有的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與慢性代謝類疾病的發生率緊密相關。因此,弄清楚脂肪的分布、分類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相關性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般情況下,根據脂肪組織其所在的位置不同,將其分為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SAT)和內臟脂肪(Visceral fat,VAT)兩種。皮下脂肪是指儲存于真皮以下深層筋膜以上的被淺筋膜包裹的脂肪組織,具有隔熱和儲存能量的作用,約占人體脂肪總量的80%。內臟脂肪是指各內臟器官周圍包裹的脂肪組織,對人體內臟起著支撐、穩定和保護作用,約占人體脂肪的15%。
此外,還有人將脂肪組織劃分為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和異位脂肪三種,其中異位脂肪組織(Ectopic fat,EAT)是脂質在肝臟、胰腺、肌肉、腎臟等非脂肪組織內過多蓄積,也就是脂肪過多的堆積在了原本并不是脂肪組織的組織器官上,由于這些組織器官大多分布在胸腹腔內,所以異位脂肪組織也可理解為內臟脂肪組織的一部分。
人體內的脂肪分布廣泛,不同部位的脂肪結構不同,所行使的功能也存在差異,從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組織胚胎學的角度來看,可將人體脂肪組織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白色脂肪組織(WAT)、米色脂肪組織(BAT)和棕色脂肪組織(BAT),各類脂肪的起源、分布及作用均有差異。
1.白色脂肪組織(WAT)
人體內的白色脂肪組織呈淡黃色,在部分動物體內則呈白色,主要分布與皮下和各大臟器周圍,是人體內最大的能量儲存庫,不僅有保溫、緩沖的功能,還參與機體的脂肪代謝。研究發現,其可以產生瘦素、脂聯素、抵抗素、TNF-a、IL-6 等脂肪細胞因子,這些因子是慢性代謝類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
2.米色脂肪組織(BAT)
分布于嚙齒類動物皮下的白色脂肪,在一定誘導環境的作用下可以轉變為棕色樣脂肪,稱為米色脂肪組織,也被稱為棕色樣脂肪細胞,其主要分布于成人頸背部椎骨兩側區域、鎖骨前上部和主動脈兩側等部位,它的作用與白色和棕色脂肪不同,它可以通過非戰栗性產熱,促進機體的能量消耗,減少脂肪堆積,從而降低體重。
3.棕色脂肪組織(BAT)
棕色脂肪組織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肪。以往研究認為,BAT 在胎兒時期形成,至成年時消失,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成年人仍留存有活性的棕色脂肪組織,棕色脂肪也可以通過非戰栗性產熱,同時還具有內分泌功能,通過內分泌、自分泌以及旁分泌來調控人體的能量代謝,從而影響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
以往的研究表明,男性的脂肪主要分布在內臟和上腹部皮下,而女性的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男、女性脂肪在少兒和青春期也存在著明顯區別,這主要是與不同時期激素分泌的不同有關。已有研究發現,男性相對于女性而言,肥胖后發生肥胖相關疾病的概率要高于女性,而女性肥胖者減肥更為困難。
如前所述,SAT 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肪組織,人體內大約80%的脂肪組織為SAT。它主要分布于人體的背部、前腹壁、臀部和大腿皮下,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SAT 的構成既有白色脂肪,又有米色和棕色脂肪,其中以白色脂肪為主。
對于皮下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聯系,蘇匯茹曾用超聲測量法測量不同年齡段男性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2],并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發現,男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下降的趨勢,且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相關性遠遠低于內臟脂肪。這一結果與目前大多數的研究結果相似[3]。近期,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蒂賓根大學醫院的Norbert Stefan 教授,在《柳葉刀-糖尿病及內分泌學》發表了一遍概述[4],明確概述了人體不同部位的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系,文中特別強調了脂肪儲存在大腿和臀部被認為是相對更加健康的,同時它也是預測正常體重人群代謝不健康的關鍵指標。由此可見,單純的討論皮下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系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應該具體到皮下脂肪所在的準確部位以及年齡和性別的差異。
目前來看,盡管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與肥胖相關疾病并不能完全脫離聯系,但相對于內臟脂肪而言,他們的聯系并不緊密,而大腿和臀部脂肪的大量堆積被認為是相對健康的,所以我們在研究相關疾病時,應充分考慮年齡、性別和疾病本身的致病原因,選取真正能夠反映病情的脂肪部位進行檢測,以期得到更加科學準確的研究結果。
VAT 是指圍繞在人體臟器周圍的脂肪組織,主要包括后腹膜脂肪、腸系膜脂肪、生殖器周脂肪、肝臟脂肪、腎周脂肪等,正常生理條件下,VAT 約占人體脂肪總量的15%,但在病理條件下,它的比例會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發生改變。
關于內臟脂肪的研究有很多,大家在測試方法、具體部位、測試指標上雖有所差異,但得出的總體結論大概一致。扈艷雯通過CT 測量了52 例肥胖癥患者的脂肪分布情況[5],然后與代謝綜合征和糖代謝指標做相關性分析發現,肥胖人群的內臟脂肪堆積與代謝相關疾病的發生緊密相關,而內臟、肝臟以及胰腺部位的脂肪堆積與肥胖病人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緊密相關。這與蘇匯茹的實驗結果一致[5]。國外學者Neeland IJ,Poirier P[6],通過對過去30年大量的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內臟脂肪堆積是肥胖相關疾病的關鍵因素,而非皮下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組織對與肥胖相關疾病的聯系不盡相同,這是為什么呢?牛芝通過體外培養的方法[7],對不同部位脂肪組織分泌的脂肪因子進行了系統的檢測和分析發現,相對于皮下脂肪而言,IL-8、MCP-1、VEGE、sTNF-R11、sTNF-R1、Adipsin、IGFBP-1 八種因子在內臟脂肪中高表達,而這8 種因子正是肥胖相關疾病的核心參考指標,因此皮下脂肪被認為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內臟脂肪則是促進肥胖相關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內臟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這是已經形成的醫學共識,但內臟脂肪對肥胖相關疾病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不同部位內臟脂肪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不同部位內臟脂肪對不同的疾病是否具有獨立代表性,尚需要后續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確。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不同部位的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均有聯系,但它們的作用不盡相同,皮下脂肪尤其是分布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組織,被認為是對機體有益的,腹部皮下脂肪雖然也被認為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分布在皮下深層的脂肪組織似乎也與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內臟脂肪組織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促進肥胖相關疾病發生的關鍵原因,但由于其受年齡、性別和分布部位太過廣泛等方面的影響,我們還不能對其做出明確的歸納總結,還需要后續學者更多的、規模更大的系統性研究來補充和完善,進一步揭示和明確其作用的理論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