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
自1984年高爾夫在中國的歷史,各方面發展不均衡,不夠完善,盡管2004年匯豐就開始關注青少年高爾夫運動,但是因高爾夫在中國發展時間和歷史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近兩年國家大力重視體育發展,體育界迎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2016年高爾夫重回奧運也迎來了第二個發展機遇,青少年高爾夫作為重點,進駐校園,但目前校園高爾夫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各方面發展都有待提高。
青少年是未來高爾夫的后備人才,獲得青少年喜愛的運動項目,發展和推廣上能夠獲得更多的群眾支持。同時,青少年更是高爾夫運動背后的基石,是未來的發展的重中之重。
新時代中國體育強國之路,體育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元素,發展體育可不容緩,體育強國建設為了人民,同時體育強國建設依靠人民。《體育強國綱要》提出,提升運動能力,擴大體育空間,推進職業體育發展,展現體育強國風范[1]。
2016年里約奧運會獲得高爾夫球運動項目銅牌,但其他隊員的成績不甚理想,中國要成為體育強國,競技運動上的國力彰顯反映國內體育發展情況,高爾夫重回奧運,應實行運動的本質功能,國際上展現競技實力,為國爭光,國內普及運動,增強全民體質,做到上能為國征戰,下能普及惠民,因此發展高爾夫是體育強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爾夫是一項不斷挑戰自身能力的個體項目,完成一場18 洞至少4~5 個小時,在場下,球員自己思考、決策,除了對于身體體能的極大地消耗,也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會面對成功和失敗,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你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因此你必須完成18 洞,這是挫折和失敗承受能力的極大鍛煉,對于球員自己面對失敗后自我心理調整,鍛煉青少年的抗壓、抗挫能力,強大青少年的內心,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地發展[2]。同時也高爾夫的最獨特、最主要的精髓,嚴格要求參與球員誠信自律,對于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誠信和規則意識有良好的積極影響。高爾夫還稱為“紳士運動”在球場上都要做到為他人著想,言語文明,正確著裝,能很好地培養青少年的文明言行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中國高爾夫群眾基礎薄弱,一直是少數人的運動項目,使得青少年參與高爾夫也十分受限,中國高爾夫的未來發展,需要高水平職業運動員提高高爾夫的影響力,也需要青少年作為后備人才,繼續高爾夫運動。有廣泛的青少年為基礎,高爾夫球運動員的選材范圍增大,有利于發掘優秀高爾夫球人才,形成人才的輸送和梯隊的建設,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是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基礎。中國高爾夫協會也對于青少年高爾夫極大關注和支持,2019年青少年高爾夫球賽程,達到26 場,同年中高協舉辦的賽事共55 場,青少年逐步成為高爾夫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爾夫項目的未來,青少年高爾夫發展不容忽視。
分享運動就是對于運動的分享,運動不止有競技運動,更應該是全民的運動,體育運動是每個公民的權益,不是競技的專屬,也是生活的添加劑,讓運動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娛樂和健康生活中的游戲,才是實現全民健身。
在體育界有運動資源分配不均,體育發展不均衡,只有少數人運動的現象,中國努力建設的和諧社會,也需實現人類體育資源的普惠,進行運動的分享[3]。目前休閑時代美好的生活需求不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對于精神和娛樂上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抓住人心,順應民需,個體化的社會,對于個人的健身娛樂權益應該得到落實,個人的“權界意識”,健康生活的體育鍛煉需求,逐步得到關注[4],《全民健身條例》中公民有依法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權利,《憲法》《體育法》認可公民參與體育運動的權利,大眾有權參與運動,享受體育公共資源。體育資源普惠是對全民體育權利的落實,倡導“體育關注民生、大眾分享運動”的嶄新觀念,展現了運動機會的公平公正。
中國式家庭以孩子作為家庭的重心,青少年是未來體育參與的主要人員,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青少年,身體素質、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等各個方面都有運動需要,運動的功能性在青少年中發揮到最大,也實現了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5],“快樂教育”是當代體育教育的新觀念,從技術轉向興趣,實現運動快樂的分享最大化,讓青少年參與運動、分享運動,讓運動成為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運動轉變為“玩具”,用游戲的方式將體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玩出”健康,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在運動的游戲中玩樂,走向大眾。
體育強國夢不單只是競技能力的提高,全民的體育精神意識更是體育強國的精神支柱。國家體育總局三次對于體育精神概練,都將重心落于競技體育上,但體育精神不應僅限于競技體育范疇,需要擴大到群眾體育中,更加需要注重體育人文關懷,對體育精神文化的豐富。胡小明教授也曾提出,中華體育精神缺失了人文精神[6]。體育精神應順應新時代的體育需求,體育是以“人”為主體的運動,體育運動是人的運動,以人為主,服務于人,將運動分享于人,競技體育精神只是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體育精神也應得到重視,讓群眾敢、有自信和能力參與運動。運動的分享是競技體育的重要基礎,是體育精神的首要前提,是弘揚體育精神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作為高爾夫的未來,培養青少年高爾夫就是助力中國高爾夫的發展,校園作為青少年的集聚地,校園高爾夫成為青少年高爾夫的重中之重,但是關于如何發展,怎樣推進仍有待思考。
一個標準球場占地面積為60~100hm2,展現了高爾夫有別于其他運動特殊性,同時也增加了消費的成本,室內高爾夫的發展,將球場通過模擬的方式搬進室內,降低了去實地高爾夫球場的消費成本,不受天氣、季節等影響,還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使得初步學習高爾夫成為大眾可消費運動項目,同樣受到場地和時間等限制的校園,室內模擬器更適合高爾夫在校園的使用和教學,校園高爾夫更多的是采用體驗式教學,一間教室經過裝修后安裝室內高爾夫模擬器加上室外打擊墊就進行高爾夫初級教學。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合理做好城鄉空間二次利用,積極推廣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與當前積極發展高爾夫項目和高爾夫球場建造倡導的低耗水、低成本、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的“生態友好型高爾夫球場”相一致。對于建設生態友好型球場或者新理念球場,打造“綠色運動”樹立高爾夫的運動形象,爭取讓高爾夫球場劃分回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體育用地范疇,目前沒有明確中國高爾夫球場建設的指標,應該參考專業的意見和國際高爾夫球場建設標準,制定適合中國市場的高爾夫球場、練習場建設用地標準,并按照指標建設高爾夫場地,讓球場的規模、管理和運營更加正規化,讓人們真正了解高爾夫運動。
在2020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于推進體教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國的體育正在從“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進行,更加明確發展的目標,不斷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基本完備訓練與競賽體系。以“學訓融合”的人才培育鏈,學校教學為主,課外興趣為輔,訓練隊為精,逐步精進高爾夫運動技能,讓學生形成運動習慣,將高爾夫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構建“校-訓-賽”的人才輸送鏈,讓運動員有動力、有榜樣、有追求,有機會、有考核的進入國家青少年隊伍中,源源不斷地為國家的競技隊伍輸送后備人才。讓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球場,以動態教育的模式,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讓青少年熟練掌握1 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怎樣落實?學生是否掌握運動技能標準在哪里?等一系列問題。
2018年4月15日《青少年運動技能等級標準》于上海面向社會公布,是落實國家對青少年掌握運動技能政策要求的積極回應,其中高爾夫采用“4 等12 級”制評定,1~3 級的入門級、4~6 級的提高級、7~9 級的專業級、10~12 級的精英級[7]。不同等級的評定,衡量了學生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也反映個體對運動項目的實際運動能力。同時將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相連接,以青少年為紐帶,《等級標準》為橋梁,為競技后備人才的選拔和運動能力評價提供參考。讓校園高爾夫“有內容可教”,讓學生“有內容可學”真正了解自己在學習高爾夫的過程中的水平,校園高爾夫在教學中有目標、有標準、有依據。
讓青少年高爾夫作為競技人員的后備基礎,作為中國高爾夫的未來,關注青少年高爾夫,發展青少年賽事,真正做到“校-訓-賽”的體育人才輸送鏈,從家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從社會帶動家庭,三角形固定,以學生為中心,運動為媒介,共同參與到青少年運動中,全方位的構建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和輸送體系。讓喜愛高爾夫的青少年,在校能夠學習、訓練高爾夫,出校園能夠參賽,實現體育成就。同時以“分享運動”為核心指導思想,將體育公平化,人人參與,用運動教育青少年,浸染品德,在運動游戲中更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為他們的人生拓展方向。